11.26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 题/“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 文/一恒独步
  •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中国人看书是分年龄和性别的,比如张爱玲的小说读者群,男人多还是女人多,那还用说,当然是女人多了。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汉献帝(剧照)

读书对男人来说,虽然用不着分性别,但是,是要分年龄的。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应该很多人,特别是男人们基本都知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为何有这样近乎于武断的说法呢。谁都知道《水浒》里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义气,义气是什么,就是兄弟有难,两肋插刀,当然插刀不至于那么严重,是要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后杀将起来,是非得失总要有个结果。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必须尊重人才,必须忠诚如一

可是《三国演义》这部书说的是什么呢,恰好和《水浒》完全相反,《三国演义》在潜意识里告诉读者,千万别冲动,冲动才是真魔鬼,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泰山即将崩于眼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做人,必须要工于心计,循规蹈矩,是不是很厚黑。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剧照)

当然,如同一百个少男眼里有一百个林妹妹一样的感觉,其实《三国演义》真的不是那么世故的。《三国演义》应该是一部很男人、很智慧的书。书中塑造的人物是1000多年前那动荡的年代里,以其智慧、勇气、忠义、谋略、武功的各方豪杰,演绎出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很多的人物,他们崇高的品格可以说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人的道德偶像。

“三顾茅庐”可谓是这部书中的经典之一: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道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佩,更希望借助诸葛亮的辅佐,恢复汉室的信心。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曹操(剧照)

当然了,这部书更有许多的名言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狂妄,还有“孔融让梨”对尊长的尊重,“青梅煮酒”舍我其谁的气概,至今还影响、激励着想成就一番事业人的雄心壮志。

通观全书,《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抛开作者明显的尊刘贬曹,维系皇室正统,这一历史局限外。这部书让我感受到的是在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羽,作者把其作为一个真正的道德典范来描写了。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兄弟结义的情份。在迫不得已暂时归顺于曹操时,天天吃着玉食,穿着锦衣,享受荣华富贵,却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一旦得知刘皇叔的下落,义无反顾,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畏艰险回到了刘备的身边,其侠肝义胆,令人佩服不已。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周瑜(剧照)

《三国演义》对忠义是这样诠释的

《三国演义》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关公的千里走单骑,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决不只是他一个人禹禹独行,而是护送俩位美丽的女人,刘备的两个老婆,也就是关羽的嫂子。

自出许昌后向刘备所在的荆州地界而行,路途是遥远的,旅程是险恶的,不说一路之上盗贼遍地,瞬间就会有性命之虞。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关云长画作

而他们在赶路途中所住的旅店,绝不会那么太讲究和高档的,而且关羽正直盛年,护送的又是这样两位美貌的夫人,却毫无淫邪之心,视嫂如母,做到了常人所做不到的定力,真的如同圣人一般的存在。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袁绍(剧照)

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位对刘备的死忠分子,却未能逃脱人的两面性,真的又让人看不明白他为何会放了曹操。那是曹操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联合进攻下大败而逃,退至华容道时,关羽早早地在这里等候了,自然而然,拦住了曹操的去路。

不用说,此时的曹操现在是孙刘联军不共戴天的仇敌,可关羽无法忘记曹操当年对他的厚爱,这让关羽在友情和忠诚之间陷入了两难。

最后,重情重义的关羽还是感情战胜了理性,以自己违抗命令的方式和以身赴死的心态,也要报答曹操的厚待之情,可以说忠和义在关羽身上达到了完美的展现。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孙权(剧照)

《三国演义》透露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国演义》描写了波澜壮阔的魏蜀吴的历史,具体时间从公元220年,东汉汉献帝在位后爆发的黄巾军起义为开端,到公元280年晋朝灭掉东吴为止,时间跨度仅为60年。

作者罗贯中同志在开篇就指明了这部书的意义所在:“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按照现在的理解,维持国家的完整统一,不仅是志士仁人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责任。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赤壁大战

书中所说曹操击败袁绍后,完成了对当时中国北方的统一,狭天子以令诸侯,其最终目的,是让陷入战乱的华夏疆域再次回归到统一的中国,这是他的历史使命。所以才兵锋所指,挥兵南下,无奈在赤壁大败,无法实现心中的愿望。

当然,统一华夏不仅仅是曹操的理想,同样也是蜀汉刘备的心愿。当诸葛亮不负刘备托孤的厚望,在蜀国稍微恢复元气,就六出歧山实行北伐,而北伐的由头,就是以恢复汉室正统为名杀向中原,意图统一中国,却没能客观地看清楚自身的力量以失败而告终。

但最后还是由司马炎先灭掉蜀国,再消灭东吴,三国归于晋,使长达数十年分裂的中国,再次走到了一起,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愿望。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少年看的书?

诸葛亮(剧照)

可以这么说,保持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通过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传承和历史积淀,已经溶入到中国人的血液和具体的行动中。统一的中国才是一个好的中国,如同胎记一般烙在中国人的心里。

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晋朝结束了三国的动乱,让中国重新焕发出生机,还是罗贯中创作这部书的时候,也是明朝完全统一了中国,华夏又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如果进入明朝时期中国没有统一,依旧战乱频发,怎么会发生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扫平倭寇,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享誉世界,使得大明又重回汉唐景象。以上这些辉煌的事例足以说明这是国家统一带来的益处,也是这部书表达的最真实的想法和初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