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和五萬魏武卒的一個差距,成就了吳起

公元前403年,魏斯同韓虔﹑趙籍一起被周威烈王分封為諸侯,正式取代了晉國,成為新興的諸侯,這一段歷史被人們稱為“三家分晉”,而魏斯便是著名的魏文侯。魏文侯時期,魏國率先變法,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名臣,改革政治,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使魏國率先崛起,成為戰國時期中原的第一個霸主。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和五萬魏武卒的一個差距,成就了吳起

伴隨著魏國崛起的,是對秦國的擴張,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建造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因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吳起向西一路平推,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秦國都城雍。公元前409年, 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並築城。 到了魏文侯公元前387年,魏國完全佔據了西河地區,為了更好的控制河西,魏文侯在洛水的東岸修築了一條長城,南端越過渭水與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以西,而這條長城整整壓制了秦國八十多年。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而同一時期的秦國,自秦厲共公之後,可謂內亂頻仍,國政常年被一群貴族把持,黨同伐異,甚至擅行廢立。國君不但很難行使自己的權力,就連自己的安危都無法保證,至於子孫誰來繼位更加無法保證,因此就出現了秦躁公、秦懷公、秦簡公、秦靈公、秦出公等等連續幾代的亂政,使秦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削弱。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和五萬魏武卒的一個差距,成就了吳起

時光到了公元前389年,此時的魏文侯已經故去兩年,魏國主政的是魏武侯魏擊。秦國國君秦惠公為了收復河西故地,決心趁魏國新君立足未穩,發大軍進攻魏國河西重鎮陰晉。這一戰秦國可謂是傾國之力,殊死一搏,以舉全國之力調集超過50萬秦人參軍。而守衛河西的是一支由名將吳起傾力打造的一支職業化的軍人,僅有數萬人的魏武卒。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自信的吳起請魏武侯派自己手下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武卒出戰,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

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和五萬魏武卒的一個差距,成就了吳起

至於戰爭的過程,許多人都很熟悉,秦軍聲勢浩大表象下是虛弱的軍力,兵雖多卻只是簡單武裝的農民,而魏軍人雖少卻全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在這場裝備士氣訓練絕對差距的戰爭中,秦軍面對強大的魏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被魏武卒反覆衝殺多次擊穿軍陣,50萬秦軍大敗而逃。五十萬秦軍和五萬魏武卒在裝備和訓練上的巨大差距,成就了吳起的不世威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