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軍隊規模一方面能夠讓國家的軍事實力上升,但與此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拖累經濟發展。如果某一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那麼無外乎幾種情況:要麼本身裝備水平落後、研發實力不足,被迫用"堆人數"的做法來保持自己的國防實力,比如印度等國家。要麼是本身人口基數就十分龐大,即使把徵召率降到最低,可以服兵役的適齡青年人數同樣相當驚人。除此之外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處於戰爭狀態或者是準戰爭狀態,比如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常備軍規模達到了400萬人之巨。
舉個例子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的兵力總規模甚至不到20萬(參見一二戰之間美國那支規模小得感人的陸軍),二戰結束時暴漲到了1200萬。蘇聯在戰爭爆發之前服役的軍人數量甚至不到100萬,戰爭結束之後變成了1100萬。一旦戰爭結束或者國防壓力驟降的時候,如果不裁軍的話那與腦子瓦特了也沒什麼區別。而裁軍又分為裁減服役軍人數量和裁減武器裝備數量。
其中後者幾乎完全是出於和平目的,而前者更多地是"精兵"道路的產物。通過裁軍節省的軍費開支可以用於新型武器的研發以及訓練水平的提高,在和平時期訓練出大批軍事素養很高的軍人,這些軍人在衝突真正爆發之後可以立即變成士官或者軍官使得部隊戰鬥力迅速提升,如今日本自衛隊走的就是這條路。
不過某些情況下,"精兵"道路卻是被迫實施的,如今的韓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韓國媒體的最新報道,就在近日韓國陸軍正式決定在三年內裁軍十萬,目前兵力規模為46.4萬,他們的目標是到2022年年底之前將這一數字變成36.5萬。雖然韓國認為此舉將會"實現作戰效率的最大化並且使部隊向精銳化發展",然而事實上國防壓力不小的韓國人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無奈,因為目前韓國人口實際上正在處於急劇減少的狀態,未來適齡青年的數量勢必進一步下降。
要知道目前半島上的鄰居雖說在與韓國和美國的關係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當然是相比過去來說),但隔三差五飛導彈的情況卻沒有消失,一般來說如果攤上個這種鄰居(更何況還對自己持敵視態度),就算勒緊褲腰帶也得保持兵力規模,但韓國卻做出了這種決定。難道此舉是為了向鄰居釋放善意?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青瓦臺也只能夠用"精兵"這種字眼來騙自己了。
除了鄰居,另一個與韓國形成鮮明對比的國家無疑是印度。印度目前擁有132.5萬人的現役軍人和214.2萬人的預備役部隊規模,兩個數字都為世界第三。表面上看起來印度近些年來雖然大肆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但實際上其軍隊的組成還處於少量精銳加上大量"不入流弱雞"的狀態,活脫脫一群武裝起來的南亞次大陸農民。不過印度人認為,人多畢竟有人多的好處,因為這樣(前提是在沒有強力軍工研發體系的情況下)雖然不能提高自己的上限,但無論如何下限還是能保住的。印度和韓國這兩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事實上都是出於無奈,後者的原因我們剛剛已經描述過,而前者只能怪他們自己軍事工業實在太不爭氣,這是根本沒辦法的事情!
閱讀更多 谷火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