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對於很多朋友來說,相信肯定都聽說過劍閣關。目前,劍閣關風景區是四川地區的主要風景區之一。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劍閣關曾經是著名的軍事要塞。從秦漢一直到唐宋時期,一旦出現軍閥混戰的情況,割據四川地區的政權,肯定會依靠劍閣關,對抗中原政權。那麼,翻越劍閣關為何這麼困難。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如何才能攻入四川地區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四川地區從地質結構來說,屬於標準的大盆地,中間是平原,周圍則是山地和丘陵。尤其是北部地區,被秦嶺、橫斷山脈阻隔,無論是出川還是進川都是非常困難的。在戰國七雄時期,秦國費了很大的氣力才平定了四川地區。到了漢朝統治時期,劍閣關的巨大地理優勢已經被發現。劍閣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境內,劍閣關易守難攻。

如果在劍閣關駐紮一支軍隊,來自北方的軍隊很難攻入四川地區。在蜀漢統治時期,諸葛亮進一步挖掘劍閣關的戰爭潛力,按照史料記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鑿石架空為飛樑閣道,以通行旅。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到了蜀漢統治末期,曹魏大將鍾會曾經率領10萬大軍大舉南下,蜀漢大將軍姜維則率領3萬軍隊死守劍閣關。結果,鍾會的軍隊久攻不下,曹魏另一位大將鄧艾,上演了陰平偷渡。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鄧艾繞過了劍閣關,翻越了一系列的山嶺,最後偷襲了蜀漢的後方。由此可見,劍閣關確實易守難攻,連鍾會和鄧艾都不能從正面死磕。其實,進攻四川地區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從長江逆流而上,進攻四川省的東部地區,然後再進攻川西地區。當年,蜀漢政權在白帝城一線佈置了大量的軍隊,就是擔心東邊的孫權趁火打劫。其實,東路可以不用太擔心。

因為東路必須依靠水軍,而且穿越狹窄的河道,其實操作困難很大。除了北路和東路以外,再也沒有其他路線能夠攻入四川地區。因此,從秦漢到唐宋,劍閣關一直是整個四川地區的咽喉屏障。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經形容四川地區的道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唐朝末期,由於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的雙重影響,唐朝滅亡以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複雜局面。當時,前蜀和後蜀政權,就主要控制四川地區。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當然,劍閣關雖然易守難攻,但並不是攻不下來。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政權曾經大舉南下,從劍閣關正面攻入了四川地區,標誌著前蜀政權的滅亡。當時,前蜀政權已經出現了一系列亡國的跡象。與此同時,後唐軍隊採用了迂迴戰術,從劍閣關的側面殺進了劍閣關。與彪悍的北方軍隊相比,太平日久的前蜀軍隊根本不是對手。

幾十年以後,北宋軍隊再次從正面攻入了劍閣關。北宋建立以後,已經消滅了荊南、湖南等政權,從兩個方向對後蜀政權完成了包圍。宋朝軍隊兵分兩路,一路被北線進攻劍閣關,另一路從東線進攻長江峽口。結果,東線和北線都一敗塗地。尤其是北線,宋朝軍隊組織敢死隊從正面攻入了劍閣關。由此可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劍閣關能夠確保四川地區的安全,前提是自身必須擁有強悍的軍隊。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在宋朝統治的中期,四川地區的一位落魄文人,曾經慫恿成都知府造反,並且寫下了“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的詩句。嚇得成都知府一面抓人,一面向朝廷請罪。由此可見,連普通文人都知道劍閣關的重要性。其實甚至在抗戰時期,關於劍閣關仍有作戰計劃。日本軍隊一直想從河南攻入關中地區,然後南下四川,這是當年元朝滅亡南宋的路線。尤其是豫西重鎮洛陽失守以後,北部防線門戶大開。

當時,潼關一線必須死守,上演了戰潼關的故事。關於戰爭的最壞後果,當時的計劃是如果日本軍隊進入了關中,那必須切斷四川和陝西的鐵路、公路交通。然後依靠四川北部的群山峻嶺堅守,其中,地勢險要的劍閣關屬於重點防禦地區。但日本軍隊佔領了洛陽以後,沒有能夠攻入關中地區,因此,四川北部的防禦計劃作廢。


割據四川省的政權,為了自身安全,為何必須死守劍閣關?


進入現代社會,劍閣關的軍事防禦作用已經消失。現在的劍閣關,成為了我國四川地區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其實,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關隘非常多,例如潼關、虎牢關、函谷關、汜水關、陽平關等等。當年,曾經都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關隘。千百年以後,有的關隘已經蕩然無存,還有的關隘,成為了旅遊景點或者地標。關於我國古代關隘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