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其實這場世界大戰本可以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難以避免,德國當時是全球頭號軍事強國與歐洲頭號經濟強國,具備發動世界大戰的資本。要制止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無論是英國法國還是美國俄國都力不從心,只能是英法俄甚至日美“合縱”抗擊德國的挑戰。美國當時雖然是世界頭號工業大國,但軍事力量遠不如英法等老牌軍事強國,更不如興起的德國。美國參戰對英法而言更多是源源不斷的戰略物資支援,聯軍總司令也是法國人福煦元帥而不是美國人潘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無論是工業生產能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如美國與蘇聯。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還面臨著英法的“聯合遏制”——英國海軍與法國陸軍聯手,這是德國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何況,還有蘇聯作壁上觀。正是英法對德意的綏靖與美蘇對德日的縱容,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只要對日本經濟制裁例如禁止成員國向日本輸出可以用於戰爭的戰略物資,日本毫無疑問難以進一步擴大侵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不僅“國際聯盟”沒有對意大利進行石油等戰略物資禁運,而且英國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依舊向意大利運輸軍用物資的船隻敞開大門。正是這種縱容侵略的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囂張氣焰,使其侵略力量進一步增強,直到威脅英法本身。

1936年希特勒採取冒險政策進軍萊茵蘭“非武裝區”,法國很容易對“世仇”德國進行干涉。問題是此時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空有百萬大軍卻對並未成長起來的德國軍隊及時予以制止。於是希特勒通過“強硬”政策提高了政治威信,後來進一步採取冒險政策吞併奧地利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竟然坐視不管。

1939年德國偷襲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竟然不是象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派出海軍封鎖德國海岸線從而限制德國軍隊的活動範圍,也沒有即使在西線發動進攻緩解波蘭的壓力,更沒有出動戰略空軍破壞德國工業城市與交通線,於是德國從容擊敗波蘭解除東線威脅,再調轉槍口對付英國、法國。英法完全有能力在德國軍事力量脆弱時對其致命一擊,而不是寄希望於德國不會進攻西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蘇聯在1928年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熱那亞會議後蘇聯與德國的合作固然增強了蘇聯的工業與軍事實力,但更壯大了德國的工業與軍事實力。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東歐,對蘇聯而言既是機遇又是危險。德國出兵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這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施裡芬計劃”的再版,此時蘇聯應該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樣出兵德國東部緩解法國軍事壓力。一旦法國崩潰,德國很容易按照新版“施裡芬計劃”後頭“收拾”蘇聯。英國從來都不是陸軍強國,一旦法國崩潰就意味著蘇聯要單獨面對德國的進攻。蘇聯的短視,導致德國突襲蘇聯時蘇聯遭受巨大損失,幾乎是拿破崙進攻莫斯科的再版。那時英國、西班牙牽制著拿破崙,這次則是英國牽制著希特勒,最強大的美國則繼續觀望。沒有“負責任的大國”承擔阻止戰爭的責任,於是“老三”德國竟然挑起了世界大戰,怪哉。

美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超級大贏家”,新一輪國際戰爭美國繼續“坐山觀虎鬥”。正是美國戰略物資與軍事貸款的支持,縱容甚至鼓動日本充當“馬前卒”在東亞擴張。即使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甚至是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乃至1940年日本侵入東南亞以來,美國一直都是日本頭號戰略物資與武器彈藥供應國。正是美國的縱容,才有日本企圖獨霸東亞乃至獨霸亞太地區的野心。美國的“養虎為患”,最大的受害者是與日本處於交戰狀態的中國。美國直到1941年才意識到日本擴張的可怕,這才有軍事禁運與要價越來越高的和平談判。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二十六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破壞性,引起美蘇英等國的反省,這就有“聯合國”的出現。此後再也沒有企圖挑戰世界秩序的“世界大戰”出現,一方面固然是核武器等終極武器的出現使得世界大戰沒有贏家,另一方面則是“聯合國”不再象“國際聯盟”那樣縱容侵略戰爭的肆虐。“聯合國”旗號下進行一系列經濟制裁與軍事制裁,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日本入侵中國、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吞併奧地利這種“強權”的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本可以避免,卻因為英法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與美蘇的縱容,導致一場人類大劫難的出現。英法力量有限無可厚非,美蘇實力雄厚卻作壁上觀,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更加慘烈。

“聯合國”需要“大國合作”,這是共同制止侵略戰爭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