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東明地圖

【地名由來】

嬴政東遊至戶牖,“霾霧四塞,不能進”,遂名該地為東昏,屬三川郡陽武縣,故址在今蘭考縣城北10公里。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建東昏縣,屬陳留郡。公元9年(新王莽建國元年)改為東明,東明縣名始於此。故城在今蘭考縣城北10公里。今東明縣境西南部屬陳留郡的濟陽,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呂都,北部屬東郡的離狐,西部屬陳留郡的長垣。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嬴政

山東菏澤市東明縣隸屬於山東省管轄,山東東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隸屬菏澤市。

總面積1370平方千米。總人口74萬人(2003年)。地處山東省魯西南部,黃河南岸,是黃河入魯第一縣,東臨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山東曹縣,南與河南開封市蘭考接壤,西北與河南新鄉市長垣、河南濮陽隔河相望。現轄8鎮5鄉1個山東省省級經濟開發區,389個行政村,921個自然村;總人口79萬人,農業人口68萬人;總面積1370平方公里,耕地124萬畝;是全國著名的西瓜之鄉、山東省武術之鄉、山東省書法之鄉。

【尋歡東明】

齊魯地名寫了不少,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東明!其他地名無論年代是否久遠,名稱是否更迭,一般都是更名而已,而東明卻是歷經多次反覆,這是很有趣的。

秦始皇虎視天下,睥睨天下,但在此地“霾霧四塞,不能進”,遂名該地為山東東昏,屬三川郡陽武縣。此時尚未升格為縣,直到漢代,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在此地設置"東昏縣"。公元9年(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改稱"東明縣"。

東明的沿革變化頻繁,可概括為"三、二、一"與"坐地不動歸四省"。

"三、二、一"

即是指東明的三置兩廢一次大遷徙。自公元前140年置東昏縣,至公元223年廢,歷經363年。時隔740年之後的宋朝乾德元年(963年)復置東明縣,至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廢東明縣。時至明弘治三年(1490年)再次重設東明縣。這便是東明縣歷史上"三置二廢"。一次大遷徙即是金興定二年(1218年)東明縣自開封東九十里,即今蘭考縣城西北,徙冤句、南華故地。將冤句、南華之轄地置為東明縣,治所在今東明集。

"坐地不動歸四省"

即是指自1218年遷徙於冤句、南華故地之後的東明縣,自金、元、明、清至民國屬直隸省(河北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歸平原省,後屬河南省再後歸屬山東省。這就是東明原地不動曾先後歸屬四個省的管轄。

《東明縣新志》記載:"東明地方濱臨黃河,所屬於兗州、豫州之間,當營室、東壁之分野,處魯、衛、曹、宋之要衝,開化最早,稱作大縣。同時由於數千年來屢受河害,沉溺難免,遂致有時暫廢,有時又特別重建,有時則外縣歸入管轄,有時卻縣籍歸併於他縣。"

【歷史沿革】

嬴政東遊至戶牖,“霾霧四塞,不能進”,遂名該地為山東東昏,屬三川郡陽武縣,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城北10公里。

西漢 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建東昏縣,屬河南陳留郡。公元9年(新王莽建國元年)改為東明,東明縣名始於此。故城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城北10公里。今山東省東明縣境西南部屬陳留郡的濟陽,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呂都,北部屬東郡的離狐,西部屬陳留郡的長垣。

東漢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又改東明縣為東昏縣,屬山東兗州陳留郡。今東明縣境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離狐縣,縣境東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句陽縣,東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冤句縣,西部屬兗州陳留郡的長垣縣,西南部屬兗州陳留郡的濟陽縣。

三國 公元223年,廢今河南省蘭考縣城北10公里的東昏縣為東昏鎮,原境域歸屬陳留國的外黃、濟陽二縣。今山東省東明縣的北、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冤句縣,西及西南部屬陳留國的長垣、濟陽縣。

西晉 晉朝境域歸屬沿襲東漢,東昏鎮歸屬與三國時同。今山東省東明縣的北部及東部屬兗州濟陰郡的離狐、句陽縣,東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冤句縣,西部屬陳留國的長垣縣,西南部屬陳留國的濟陽縣。

東晉 東昏鎮及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境先後歸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國。

南北朝 南北朝時地屬北魏。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境的西部屬司州的濟陽,東部屬兗州的離狐、乘氏、冤句。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兗州為曹州,今山東省東明縣境歸屬西兗州的冤句、離狐二縣。

今山東省東明縣境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縣,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縣,西南部屬濟陰郡的濟陽縣。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北10公里的東昏鎮歸屬濟陰郡的外黃縣。

初唐時,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境北部屬曹州離狐縣,627年(貞觀元年),廢濟陰,其地併入冤句。廢外黃,其地併入浚儀,古東昏鎮當屬浚儀管轄。742年(天寶元年)改離狐縣為南華縣,今山東省東明縣境南部屬曹州冤句縣管轄。

改東昏鎮為東明鎮。963年(乾德元年),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城北10公里的東明鎮復置東明縣,屬京畿路開封府。1086年(元祐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今山東省東明縣境南部屬曹州宛亭縣,北部屬曹州南華縣。1102年(崇寧元年),改曹州為興仁府,宛亭、南華歸興仁府管轄。

金 河南省 蘭考縣北10公里的東明縣屬南京路。1163年(大定三年),因黃河南徙沖壞宛亭縣城,隨廢宛亭縣。1218年(興定二年),山東東明縣改轄冤句故地,縣城在今山東菏澤市東明集。今河南省蘭考縣北10公里的原山東東明縣城廢為通安堡。

元初,山東東明縣仍屬南京路曹州。1235年(太宗七年),隸屬中書省大名路開州,治所仍在今山東菏澤市東明集。

1368年(洪武元年),為避水患,又遷縣治于山東東明縣的山東雲臺集(今山東省東明縣西堡城)。1377年(洪武十年),廢山東東明縣,縣境北部劃歸開州,南部劃歸長垣。1490年(弘治三年),復割開州、長垣地,在河南大單集(今山東東明縣城)置河南東明縣。屬河南承軒布政使司開封府(後改河南承軒布政使司為“河南省”)。

1659年(順治十六年),懷慶、彰德二衛歸併後,東明縣遂增入26營,仍屬河南省開封府。

【東明物產】

衛香附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香附塊根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香附花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整株香附

香附系莎草的塊根,是一味健胃舒氣、鎮痛調經的中草藥材。東明古屬衛地,故所產香附叫衛香附,是香附中的上品。東明瀕臨黃河,地域廣闊,土質肥沃,盛產衛香附。東明衛香附以個頭大、色澤重、質堅實、香氣濃而久負盛名。

東明西瓜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東明縣種植西瓜始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地處黃河下游及特殊的水土、氣候等自然條件,極宜西瓜生長。又加在長期實踐中,瓜農以傳統經驗和新科技相結合,摸索出許多新的種植方法。目前,小拱棚,冬暖溫室大棚,保護地栽培、搭架與嫁接,人工授粉,配方施肥等種植技術廣泛應用;優質雜交品種繁多;早、中、晚熟品種搭配合理,常年有瓜上市。而且西瓜質量不斷提高,含糖量穩定在12%左右,多次在全國、全省西瓜展評會上奪冠。東明西瓜以個大、含糖量高享譽全國,被命名為“中國西瓜之鄉”。

東明集燒雞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解放前東明集就有燒雞加工戶,20世紀80年代後,加工戶漸多,比較有名的加工戶有李家、周家、胡家。其製作過程為選用家養柴雞,脫毛洗淨,下油鍋炸至一定程度,再放到兌好的湯裡煮,並按一定配方下10多種佐料,煮成後出鍋。加工好的燒雞外紅、裡嫩,味道鮮美,是人們喜愛的佳餚和饋贈的上好禮品。

魯西南黃牛

魯西南黃牛是中國名貴牛種之一,因產於魯西南地區而得名。其軀體高大,結構勻稱,威武健壯,肉用價值高。體毛從淺黃到棕紅,以黃色居多,鼻與皮膚均為肉紅色,部分有黑色斑點;多數牛眼圈、口輪、腹下為粉紅色。公牛頭短耳寬,前驅發達,頸短粗壯,肉垂明顯,肩峰高大,胸深而寬,四肢粗壯,牛角多為“倒八字”或“扁擔角”。母牛頸部較長,背腰平直,四肢強健,牛角以“龍門角”居多。魯西南黃牛牛蹄多為琥珀色,尾細長呈紡錘形,是東明縣傳統飼養牛種,聞名海內外。20世紀70~80年代多用作耕牛,之後,逐漸變成圈養肉牛。2005年,全縣存養量5萬頭。

【風景名勝】

山東東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較多。但因處山東菏澤黃河沖積平原,多被埋藏地下,損毀者很多。現經多年發掘,有山東竇固堆古文化遺址、山東沙固堆古文化遺址、山東省荊臺古文化遺址、山東省8朱崗寺古文化遺址、山東菏澤莊寨古文化遺址等十多處。均屬新石器晚期的山東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及秦漢文化層。還出土了大量石刀、石斧、陶片、陶罐等文物,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有山東文廟大成殿,始建於1468年、1888年重修、磚木結構。系四角四榨,硬山武、一斗二升五斗拱建築,進深11米,寬21米,高8.8米,著黃綠色琉璃瓦。殿脊有鯽魚、海馬、滾龍雞構件,文革中被拆。1986年維修時裝上大吻、魯頭、麒麟宣頂等,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山行宮,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山東省泰山聖母殿。原有大殿、後殿及配殿20餘間。古墓有孫敦化墓、單雄信葬、陳兵備墓、山東省馬軍營古墓群等均為縣級保護單位。

山東省莊寨古文化遺址

在縣城北12公里的山東莊寨村北,緊靠山東菏澤黃河大堤,1600餘平方米。遺址北端有莊子墓,南端有莊子觀。觀中佛金對聯:“生於蒙城地,逍遙漆園村”橫批“漆園舊澤”。莊子(周)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創始人。大半生在漆園(我縣裕州屯村)為吏,著書立說。著有《莊子》三十三篇,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莊子後代一直定居在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開封正堂曾為莊寨立“河南省先賢莊子例應優免差徭碑”至今尚存。

山東齊王閣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據《程氏家諸》記載:公元前475年,齊國國王到民間巡視,路過此地,該地有一閣,齊王曾在閣內避過署,故人稱此閣為“山東齊王閣”。後此地村名為山東齊王集。

竇堌堆文化遺址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位於陸圈鎮楊樓村東北800米處。堌堆呈覆鍋狀,南北52米,東西76米,高約2.5米,總面積3952平方米。1976年4月,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得出的結果是,該堌堆的土層可分為五層:第一層10~35釐米為耕土層;第二層30~192釐米為灰褐土,土質較松,純淨;第三層10~100釐米,灰褐土,稍硬,含有少量陶片;第四層20~90釐米,黃褐土,土質較硬;第五層灰褐土,土質較硬,該層出土大量灰陶、黑陶片及部分骨蚌器、石刀、石斧等。在第二層發掘出一座東漢磚墓室,隨葬品中除一枚銅印章外,均為陶器。整個遺址從剖面分析,可分為三個文化層:第二、三土層為戰國、秦、漢代文化層;第四土層為商、周文化層;第五土層為龍山文化層。該遺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延續時間長,文化價值髙。1977年,被縣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明縣城隍廟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位於老縣城東南角第一初級中學院內。該廟始建於1491年(明弘治四年),原址在老縣衙東側。1531年(明嘉靖十年)搬遷於現址。該廟佔地6畝,建有前大殿、後寢宮、左右廂房。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民眾又捐款捐物對城隍廟進行擴建,擴建了大殿,新建了天妃祠和閻王殿。1612年(明萬曆四十年),曾進行一次修繕。1863年(清同治二年)黃河決口,城隍廟被淹。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重建城隍廟。清末民初,社會動亂,戰爭頻繁,城隍廟又遭滅頂之災,幾乎成為廢墟。2005年,縣城東關、南關居民組建班子,籌集資金,歷時兩年零四個月,按清代建築風格,在原址建起大殿3間,東西廂房6間,前山門3間,內有城隍、龍王、包公、財神等眾神塑像。該廟已初具規模。

東明黃河國家溼地公園

齊魯地名探究——東昏改東明——東明

位於東明縣焦園鄉,規劃總面積317.60公頃,其中溼地面積246.53公頃,溼地率77.6%。2011年12月,東明黃河溼地公園被評為省級溼地公園,菏澤市對該公園進行了升級建設。項目總投資11798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