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聊城市陽谷縣張秋鎮—活著的運河遺產

張秋為運河名鎮,號稱“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張即山東境內的臨清、張秋二地,是運河沿岸的大碼頭,同時也是商業中心、河工要地、文化盛地,在明清兩朝繁榮、昌盛達500年之久,屬京杭運河著名商埠。

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活著的運河遺產

張秋荊門閘


張秋鎮現在只是陽穀縣下轄的一個小鎮,運河早已沒落,城鎮也失去了昔日的繁華,但每次來張秋,總被它濃郁、豐富的運河文化所感染,在城鎮的每一個角落,河邊的每一個村莊,你都能感受到運河所留下的寶貴物質與非物質財富,彷彿讓你回到了曾經的歷史情境之中,成為了張秋鎮數萬民眾中的一員,那時候的張秋運河中船隻林立、帆檣如雲,漕船、商船、民船擁堵於河中,岸上是星羅棋佈的商鋪、民居,南北商賈在此經營轉運,當地的百姓也利用交通之利而從事糧食、鹽業貿易,從而發家致富,是運河給張秋鎮帶來了無盡的繁華,運河是張秋鎮的母親河,也是城鎮發展的生命線與唯一動力。

在運河未貫通之前,張秋號稱“漲秋”,該地地勢低窪,河流密佈,每到夏秋季節,便洪水散漫,沖毀河堤、村莊,給當地民眾造成了巨大災難,為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將“漲”改為“張”字,那時候的張秋經濟落後、人煙稀少,完全沒有城市的氣象。元世祖忽必烈開鑿會通河後,在張秋置荊門上下閘,並設都水分監管理河道,張秋政治地位得以提高,明清兩朝運河暢通,張秋吸聚了大量的人群,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出現了專業性街道,運河兩岸到處都是商肆、茶館、飯店、遊樂場所,南北商人、行人、遊客紛紛到此經營貿易、參觀遊覽,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為此甚至修建了長達八里的城池,其規模超過了泰安府的府城,同時北河工部分司、管河廳、主簿廳、稅課局、巡檢司、驛站、水次倉等衙門與機構也紛紛在張秋設立,行使各種行政、稅收、漕糧、交通、河務方面的管轄權,使張秋成為了運河沿線著名的河政、漕運、商業中心,其城鎮由陽穀、壽張、東阿三縣共管。

如今的張秋早已沒有了往昔的繁榮,運河中也不見任何船隻,只有兩岸的垂柳在默默注視著平靜的河面,彷佛在追憶過去的歲月,昔日的榮光。站在古老的荊門閘上,向遠方望去,只有彎彎曲曲的河道像游龍一樣伸向前方,河中幾隻水鴨在啄食著小魚,悠然自得的享受著運河帶來的快樂,兩岸是莊稼地,綠油油的玉米在隨風飄搖,世世代代生活在運河邊上的人們在耕種著這片熱土,當他們談起運河的時候,語言、深情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他們的先人們曾經守護過運河、享受過運河帶來的恩惠,而運河的記憶世代相傳,永遠都不會消磨。

數百年前,漕船如鯽,順流而下,在荊門閘下等待通過,閘上是閘官、閘夫的吆喝聲,隨著一聲巨響,巨大的閘板緩緩上升,水流噴湧而下,一條白浪從狹窄的閘口竄出,彷佛白龍一般,大量船隻依次進入閘門,船工小心翼翼的駕駛著,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到閘牆上,導致船毀人亡,他們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密切關注著水面,甚至連一朵湧起的浪花都不放過,當順利通過時,他們長出一口氣,為自己的平安而幸運,然後他們前往鎮中,將滿船的貨物拋售,攜帶著沉甸甸的錢袋去酒館、茶館中享受,吃一碗用運河水煮的張秋燉魚,就著壯饃,真是天下最好的美食,酒足飯飽後,買幾張馳名運河南北的張秋木版年畫,有關公畫、門神畫、八仙畫、娃娃畫,帶回老家張貼。

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活著的運河遺產

張秋清真寺


漫步張秋鎮,陶醉於這裡的春夏秋冬,無論是夏日中的運河,還是白雪覆蓋的運河,都有一種不同的美,運河是活著的歷史,聯繫起來了古代與現代。兩岸的鎮水鐵牛依然炯炯有神的看著河面,眼中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數百年前黃河決口於張秋鎮,沖決運河,負責治理的大臣們用了數年之力才堵塞決口,沿河百姓為保衛自己的家鄉,整日奮戰於河工現場,在泥沼、洪水中勞作,用數千斤黑鐵鑄造的鐵牛也被沉入河底,以鎮壓水怪。工程結束後,中央政府將張秋鎮改名為安平鎮,希望此後河道安瀾,漕運平順,為此修建廟宇,供奉龍王、真武大帝、天后等水神,官員率百姓四時祭祀。張秋還有大量的外籍商人,以晉商為主,他們遠離家鄉來張秋經營貿易,為解思鄉之愁,在鎮中修建山陝會館,用以聚會、看戲、商討生意,會館中供奉家鄉神關羽,修建會館的石料、木材、工匠也是通過運河從老家拉來、請來,所以一座山西會館是家鄉情結的凝聚,也是張秋繁盛的明證。

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活著的運河遺產

張秋鎮山陝會館


張秋鎮是活著的運河遺產,它的河道、閘座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受到了嚴格的保護與管理,在“運河文化帶”、“運河經濟帶”建設不斷強化的今天,保護好、利用好張秋豐富的物質、非物質遺產,對於發展當地的旅遊業,促進城鎮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