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企業中層、高層及企業家薪水,日本都已被中國大幅趕超

企業中層、高層及企業家薪水,日本都已被中國大幅趕超

由於日產汽車前會長卡洛斯·戈恩被逮捕,企業經營者的高額薪酬再次引發了關注。

按已公開的數據顯示,戈恩2017年度的薪酬包括法國雷諾和三菱汽車支付的部分在內,達到約1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6億元),其中從日產獲得7億3500萬日元,佔日產董事薪酬整體(18億5700萬日元)的約4成。由於戈恩的薪酬涉嫌少申報,因此佔整體的比率有可能更高。

此外,戈恩還存在“侵佔”有關投資資金和公司經費的嫌疑。據稱戈恩要求海外子公司在巴西和黎巴嫩購買用於自家的住宅,還與姐姐簽署有名無實的顧問協議,向其支付薪酬。

日本高管薪酬大幅低於海外、尤其是中國

雖然各種問題被指出,但戈恩的薪酬金額在國際上並非特別突出。如果對比全球主要企業首腦的薪酬,日本僅為美國的1成左右,在國際上處於較低水平。

企業中層、高層及企業家薪水,日本都已被中國大幅趕超

半導體巨頭博通(Broadcom)支付給首席執行官(CEO)的薪酬約為117億日元,廣播巨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約為79億日元,旅行網站貓途鷹(Trip Advisor)約為54億日元——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統計顯示,在美國,2017年很多首席執行官(CEO)獲得了高額薪酬。

從大型汽車廠商的CEO來看,美國通用汽車約為25億日元,而美國福特汽車約為19億日元。即使是在因社會主義風潮而對高額薪酬持批評態度的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和化妝品巨頭歐萊雅的CEO也獲得約12億日元。

美國諮詢公司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彙總的2017年度日美歐主要企業的CEO薪酬顯示,與美國的14億日元相比,日本僅為1.5億日元。與德國、英國和法國相比也僅為2-3成的水平。

受“1億總中產”時代的影響,日本人對收入差距的牴觸感強烈,因此避免高額薪酬的經營者很多。在日本,如果薪酬達到1億日元以上,需要以另外的名義公示,因此將薪酬控制在“9990萬日元”左右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還存在與業績和股價聯動的“激勵薪酬”的比率在國際上較低這一差異。

與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經營者相比,日本企業家的收入更是相形見絀。

從亞洲企業最高經營者的年薪來看,2017年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中國萬洲國際的首席執行官(CEO)萬隆以2.91億美元高居榜首。薪酬榜前5位的經營者全部來自中國企業。

企業中層、高層及企業家薪水,日本都已被中國大幅趕超

美國調查公司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以亞太地區的上市企業為對象,調查了最高經營者的薪酬。

萬洲國際於2013年收購了同行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目前美國業務的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7成。主導收購的是創始人萬隆。由於萬隆的經營判斷使得萬州的業務得到擴大,因此決定給予萬隆鉅額薪酬。

排在第2位的是中國騰訊出資的汽車交易平臺易鑫集團的CEO張序安(1.13億美元)。排在薪酬榜前10位的平均薪酬達6000萬美元。

從行業來看,金融、娛樂產業和房地產居多。排在第5位的新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運營房地產和賭場。排在的10位的柬埔寨金界控股(Nagacorp)是該國最大賭場的運營公司。

可以說,與歐美和日本相比,亞洲經營者的高額薪酬格外明顯。

諮詢公司Pay Governance的統計顯示,美國主要上市企業(S&P500股價指數)中,半導體巨頭博通的CEO陳福陽(Hock Tan)以約1.04億美元的薪酬居首。萬州的淨利潤是博通的7成左右,但萬隆的薪酬是陳福陽的3倍。

歐洲企業中薪酬最高的是瑞士藥商羅氏製藥(Roche)的CEO,約為1300萬歐元。在日本企業中薪酬最高的是武田藥品工業CEO Christophe Weber,約為12億日元。

關於亞洲企業的高薪酬,大和住銀投信投資顧問藏本祐嗣指出,由於是家族式經營,“CEO參與薪酬制定,還有的企業薪酬相關規定不透明”。有聲音質疑,與日本一樣,亞洲企業經營者高薪的背後似乎存在企業管理不健全的一面。

日本上市公司僅26%設置薪酬委員會

日本的董事薪酬還存在“決定方式不明確”的問題。從日本來看,薪酬總額雖需要股東大會的批准,但關於如何分配,“完全由社長決定”的企業很多。這是因為薪酬在歷史上處於較低水平,未被要求進行深入的討論。

另一方面,美國上市企業則將設置“薪酬委員會”作為一項義務。薪酬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外部的專家等,在保持客觀性的同時,敲定董事等個人的薪酬。

在日本,設置薪酬委員會(包括自主引進)的只有日立製作所和普利司通等932家企業,僅為全部上市企業的約26%。日產也沒有薪酬委員會,據稱戈恩“自主”決定自身的薪酬。

“具有透明性和緊張感的薪酬制度是競爭力的源泉”,日本一橋大學的特聘教授伊藤邦雄指出。

包括外國人在內,要吸引優秀的經營者,日本的董事薪酬有必要不斷調整為不遜色於歐美的水平。比如,通過靈活設置薪酬委員會等提高透明性、尋找更容易獲得利益相關人士認可的方法等,制度的合理設計將成為第一步。

日企職務越高,薪水就越低於中企

同時,在中國和新加坡,部門經理級的工資平均達到2300萬~2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0萬~146萬元),而日本還不到2000萬日元,而日本董事級的工資甚至被越南超越。

按國別觀察企業支付的工資和薪酬發現,職位越高,差距就越大。日本企業的年輕員工在到科長級別時的工資高於亞洲各國,但到部門經理和董事級別則被超越。

具有高端技術和經驗的人才的爭奪競爭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的“競爭失敗”風險也被指出。

人事諮詢企業美國美世(Mercer)調查了世界125個國家的2萬5千家公司、1500多萬人的2016年度薪酬(預定額),按平均匯率換算為日元。日本企業以汽車和家電等上市企業為中心調查了264家。對象多為大型企業,存在金額可能偏高的傾向。

企業中層、高層及企業家薪水,日本都已被中國大幅趕超

觀察各國包括當地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的部門經理級的年平均工資(按賬面計算),新加坡達到2412萬日元,中國(上海)達到2340萬日元,另一方面,日本僅為1981萬日元。而科長級的平均工資則是日本(1022萬日元)高於新加坡(1008萬日元)和中國(668萬日元),形成對比。

但是,日本的人工費在整體上依然很高。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最近調查顯示,一般工廠勞動者的工資在東京為每月2339美元,而上海僅為558美元,胡志明市為214美元。

與海外相比,日本國內不同職務之間的差距較小。

美世日本公司的顧問榮立土志指出,“海外根據貢獻的大小,毫不吝嗇地支付工資”。日本傾向是,如果同樣是部門經理級職務,主力部門和間接部門要保持工資水平相同,但“海外則向賺錢的明星業務部門的負責人支付更多工資”。

到了董事級別,差距進一步加大。在日本,地位低的董事薪酬僅為2713萬日元,但中國超過4000萬日元,新加坡也超過3535萬日元。日本甚至被越南的2803萬日元超越。此外,韓國企業至部門經理級別的工資仍低於日本,但也在董事級別超過了日本。

八木一之(59歲)2016年10月從三井物產跳槽到中國的長城汽車。如今擔任集團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在北京工作。八木表示,“長城汽車的魏建軍董事長希望學習日本企業文化的態度很突出”,預計即使超過60歲,薪酬也不會遜色於三井物產時代。

日本企業員工退休後再就業時很難維持較高工資。日本企業根據年齡決定薪酬的僵化制度將成為人才爭奪的絆腳石。

美世的調查區分了國別,但可以看出在日本企業的海外法人,也是職務越高工資越是增長乏力這一傾向。

例如比較上海各公司的薪酬發現,日本企業的部門經理級別工資僅為1853萬日元,低於中國企業(2012萬日元),也低於不含日資的外資企業(2394萬日元)。剛剛晉升為科長之際,日本企業、中國企業和不含日資的外資均為350萬~400萬日元,沒有明顯差距,但隨著職務的上升,差距不斷擴大。

從日本的大型電子企業跳槽到上海一家半導體企業、並從事人才中介的一名男性表示,“如果日本人跳槽到海外,年工資達到2千萬~3千萬日元的情況很多,有時甚至增至3倍”。

工資水平的差距有時成為日本企業爭奪人才的阻礙。不過,也出現了在短期間內獲得技術和經驗之後迫使日本人離職的“用後即拋”的案例。

企業中層、高層及企業家薪水,日本都已被中國大幅趕超

據英國人才獵頭企業Hays統計顯示,以工資為由考慮跳槽的人呈現增加態勢。在臺灣人工智能風險企業工作的一位30多歲男性的年工資超過1000萬日元,達到直到3年前工作的日本電商樂天時代的1.5倍以上,該男性表示“裁量權大,只要取得成果,就回報個人”。

由於人口減少,日本國內市場日趨萎縮,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的全球化將加速。不僅是製造業,在金融和服務業,世界各地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決定企業盛衰的管理層的人才需求預計不斷增加。

但日本企業如果不能提供足夠的薪酬,在人才爭奪競爭中將難以取勝。不僅是貫徹成果主義,還需要改為優待企業管理層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