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而我國的科學家卻沒有?

香堂風子


因為諾獎的獲獎對象,是對世界上基礎科技理論研究重大成果的科學家作為獎勵方向,對於應用型的科技研究成果則不在獎勵之列。

中國和日本、德國諾獎獲得成果差距主要原因是:

我國科技扶持項目方向主要是短、平、快的項目。而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特點是長期的、艱苦的、無回報的、枯燥的。所以很難進入功利性的項目扶持機制裡。

基礎理論研究,不受專利法保護。其成果具有被科技界廣泛使用,不計報酬,沒有專利的特徵,所以侷限了進入此行業研究的人員和項目。

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周期長、投資大,回報遙遙無期的特點,決定了商業投資、市場投資和基金投資的否決。而需要的卻是政府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這種投資方向,對於我們目前的科技投資體系來說還不適用或者說還不健全。

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員,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承受得住考驗,擔當起責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在商品社會里,這是需要有崇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來發揚拋家舍業的精神來從事的!我國的部分科技工作者心理浮躁,項目扶持機制也浮躁,科技管理還浮躁,所有這些,不適應基礎理論研究的特殊性。

科技發展的歷史,拉大了與世界科技的差距!最明顯的是清朝的禍國殃民,誤國誤科技!1620年英國就發明了早期計算機,而清朝那時正是文字獄、八股文、皇權制的鼎盛時期,清朝近300年的歷史,是中國與世界科技拉開差距的300年,是喪權辱國的300年。所以,中國現在科技基礎差、起步晚、成果少就成為現實。這是有其歷史的原因!


妙手文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中國的教育方式磨滅了年輕人的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學習的主要目地是為了考試考個好成績,而不是為了研究某個課題。

2. 年輕人學習主要是為了有個好工作,高房價抹殺了年輕人的很多能力。只有房子才能讓他們走上婚姻的道路。另外醫療、教育、養老等問題容不得年輕人浪費時間來做研究。猶如企業不願意搞研發一樣,投入成本太高還不一定有收益。即使成功了,專利,知識產權能否得到保護。山寨可以輕易奪走你的成果,而且很難得到保護。

3. 諾貝爾獎是西方國家創立的。表面上講可以全人類來爭取。既然是人家的錢和機構創立,對華人有歧視或者偏見也屬於人之常情。換言之,如果是華人創立的,十之八九也會偏向於華人獲獎。

4. 中國的🇨🇳科學家很少有人知道,包括中國人自己。科學家大都是從事所謂的‘機密’研究,所以不便公開。這也就造就了極少數會參與諾貝爾獎評選。也造成了在社會上人人皆知某某明星的一切事情,而對於做出很大貢獻的科學家一無所知。等到科學家過世,才讓世人知道。隨之一幫人出來叫囂:國人多無知,不關心不悼念科學家,而關心明星的緋聞等等。其實這個也是正常現象,因為不管是學生還是成人,真的沒有人知道!所以這種現象也就很正常了,凡事都有其背後原因!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


JeffZhu175622545


以前確實沒有,但是以後一定會有!

以前的中國受傳統禮教思想、實用主義思想以及缺乏幾何數學、科學思維等的影響,科學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發展很慢,獲獎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但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華人卻證明了中國人可以做出諾獎貢獻。

科研投入不斷增加,論文數量不斷增長

隨著我國科學氛圍好轉,科研投入大量增加,論文發表數量也不斷增加,雖然有一些經費貪腐、論文注水、學術造假問題,但相信量變一定能引發質變,我國的諾貝爾獎也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到來。

我國近年來有望獲獎的諾獎級成果

1、2013年,由\t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2、2015年,《\t自然\t》雜誌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了\t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等人的文章《單個光子的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


科學大廈


我國有屠呦呦啊,藥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屠呦呦是中國本土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但是日本在這之前已經有 18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其實中國近年來的發展並不落後於日本,但科學研發方面卻一直遲遲不見佳音,中國13億人裡走出了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日本一億多人得獎的科學家一年接一年,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中國到底差在哪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真正掌握高技術的科學人才少。這要追溯到我國的教育環境,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教育的大環境使得學生們缺乏想象力,這一點跟美國的教育方式對比最為明顯,想象力又是科學家必不可少的。愛因斯坦憑想象力發現了相對論,牛頓因為想象力發現了萬有引力學說,可見想象力對科學人才的培養多麼重要。

第二,中國科學家門大多隻顧著自己這碗飯,只關心本專業的科學問題,或許有人覺得術業有專攻,這麼什麼不對。但是不要忘了,開闊學術視野,預測科學發展趨勢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個科學家,在技術領域知識面狹隘有怎麼能成功呢?

第三,中國起步比較晚,而諾貝爾獎又具有滯後性這一特點,也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是死後才被評上。看看前幾屆諾貝爾科學獎的得獎項目就會發現,得獎的都是十幾年前的科研成果,中國科研事業剛剛走向上坡路,所以未來二十年內,中國科學家們一定會有很多人得獎的。


鎂客網


我國科學家難獲得諾貝爾獎,我認為主要是“浮躁”兩個字,為什麼這麼說呢。



1、社會浮躁。眾所周知,諾貝爾獎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目前,整個社會都在追求短頻快,很少有人願意將錢投入到耗時長見效慢的科研項目,也很少有科學家願意將精力投入到需要長期實踐的科學研究中。所以,我國沒有那樣一種長期研究的環境。

2、環境浮躁。我國科學家只要出一點成績,往往就會有人打擾,加強宣傳,作報告,開會議搞演講,將人搞得心靜不下來,沒有心思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取得科研成績,榮譽接踵而至,這也正常。但是,很多做報告,做演講,開會,耽誤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時間,哪有時間進行研究。



3、官位優於科研,官場浮躁之風更甚。當官了就可以自己不幹吩咐別人幹,當官還有科學家所沒有的眾多的權利和資源。因此有一些有成就的科學家,正是處於事業巔峰之時,就被拉去搞行政搞管理,這樣科學家官員化,管理行政化,這也使得有經驗的科學家的才能極大的浪費,阻礙了他們向進軍諾貝爾之路。



4,收入分配不公,靠臉吃飯的時代,浮躁之風盛行。我國的收入分配機制極度不合理,搞科研的,不如當官的,搞科研的一輩子,可能不如一個戲子一部戲的收入。這樣,使得很多人,有才華有潛能的科學家,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近年來,很多清華北大的博士生碩士生,都投入到演繹相聲小品等行業,為什麼呢,就是當演員說相聲來錢快賺錢多,易出名。大批的年輕有為的人才,流入到其他行業,無疑是對,科技後備的浪費。

5、教育行政化,限制了人們的精力和時間,使科學家投入到業務研究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再加上有些人的瞎指揮,讓,人心神疲憊,沒有精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因而,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正因為以上幾點,所以我國沒有形成重大科學發明的機制,諾貝爾科學獎獎只能是遙遠的夢想。

【文軒閣】認為,科研大環境不變,陳舊固化的管理不變,官研大於科研的誘惑不變,再好的胚子也不可能出大成果。你說呢?


文軒閣


為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而我國的科學家卻沒有?

對此,不少國人都很糾結,但是年年反思,似乎也無濟於事。原因也許很複雜,但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可小視:

一是關於官本位思想問題。如今的校園,行政化傾向較為突出,相比較學術、科研來說,行政級別更為耀眼、更具備各種利益。所以有的教授、科學家,也希望自己有個級別、有個職位。

近來一些高校學生會幹部也出現官僚習氣,講等級、講級別現象屢見不鮮,不得不令人憂慮,如此之環境,如何能夠出科學、出大師?

二是關於金錢至上的利益問題。有人說,每年高考的優秀學子,都幾乎進了經濟、金融、商業等專業,都是奔著賺錢去的,都是想著如何做生意的,又有幾人是去做科學、做研究的。如此之目標,又怎麼會有大師出現呢?

孩子們的目標很明顯,家長的期望也非常明顯,讀大學之後,就是找個好工作,有個高薪水,至於什麼科研、學術,恐怕並不是真正的追求。人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利益化。

三是社會的導向問題。什麼才是最成功的?是權力是金錢是明星!看看一些學校舉行的校慶,列出的知名校友,都是以什麼人為至上,要麼是官,要麼是商,又有多少做科研、學術的人受到真正的尊重呢?即便有科學家、學者受到尊重,似乎也與其所附加的利益價值有關,而不是與學術價值有關。

一個創新進步的國家,必須讓科學家、實業家成為人人追捧的對象,而不是讓官位、金錢、明星成為人們的競相追逐,否則何以談進步。


碧翰烽


有如下幾個原因

1、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項面對的是各個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而科學的本質是嚴謹,是要嚴格驗證了的。舉個例子,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對論。在十年之後,哪怕是有部分現象證明了相對論,也因為並未完全證實而仍然沒有發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1921年的諾獎,獎的是他發現的光電效應。直到百年之後的2017年,才獎勵了在他相對論基礎之上別的科學家構建的引力波理論,算是間接承認了相對論。而回望幾十年前,新中國那時候哪怕建國了,也還沒有那個經濟能力開展大規模的基礎研究。後來開展的,成果要得到諾貝爾獎,那還得經過嚴格驗證,證明了其正確併產生了深遠影響後。

2、中國其實已經開始有諾獎了。莫言的文學獎,屠呦呦的醫學獎。至於那個和平獎是充滿了政治意味的,不提也罷。這就是建國後我們在部分領域進行艱苦的研究,取得的成績。另一方面,文學這東西,可謂是文無第一。比如說華人文化圈中地位極高的金庸,其精髓卻不能為歐美那幫人理解到,自然是難得諾獎。

3、眼光要放長遠。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一個國家的崛起,而是不同於整個歐美文明體系的另一個文明體系的崛起,諾貝爾獎所代表的只是他們那個文明體系裡的璀璨明珠,所以對諾貝爾獎需要理性看待。打個比方,歐美是海洋民族,他們把遊得快的人視為牛人;我們是農耕民族,我們把力氣持久幹活厲害的人視為牛人。所以有的人體質好運動能力強,兩種評價都可以,而有的人更擅長某一方面,這樣兩種評價就會有差異。這是各自文明體系下的不同價值評價觀,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蒼龍吼320


區別於文學獎或者和平獎這種帶有比較政治濃厚成分在裡頭的獎項,在物理化學生物領域這一點我們應該拋棄偏見,去更加真實的瞭解世界科技!我覺得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在物理化學生物領域的研究確實是名至實歸,他們獲得相應的諾貝爾獎也是應得的。

德美日三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起者同時又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起者,這三者的強國起源就是基於物理跟化學領域的。因此,他們三國的起點高,從事科學研究更早,前人留下來的研究更多。

其次,這三個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勤勞。不要把我們這種民以食為天的自封勤勞跟德美日劃等號,這三國國家的人做起事來都是廢寢忘食。80年代曾有個日本老闆說他們最自豪的事就是沒有一個日本人能夠在正餐時分吃上飯,德國人跟美國人也差不多,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至於以色列,他們是猶太人,有一種國籍叫做既是美國人又是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建國以前,他們主要生活在德國跟美國,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就是德國人跟美國人,他們能夠在物理化學生物領域取得跟德美日並肩的成就並不讓人意外。


優己


西方是經歷千年黑暗中世紀之後,迎來了文藝復興,思想、社會開始發現變化。尤其在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進行大航海,導致歐洲獲得了大量財富,思想社會再一步發生變化。

對歐洲最重要的一場延續百年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是法國的啟蒙運動(17世紀、18世紀),就是這場運動正式誕生了科學和西方思想。而那段時間滿清在搞文字獄,燒掉優秀書籍,屠殺優秀的知識分子,不準民間亂搞文化運動,愚昧百姓。


中國的科技發展到明朝末期已經是中國古代的巔峰,後來滿清入關,殺了大量優秀的、有骨氣的知識分子,剩下的知識分子都是一些隱士、奴才、漢奸。滿清後來從順治皇帝搞文字獄一直到嘉慶(乾隆皇帝的兒子),殺了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燒了大量的優秀的書籍,愚昧百姓,養貪官奴才,不重視火器。這一切行為導致中國科技在清朝倒退。

明末的時候,西方和中國的科技差不多,火器比明朝好一點,中國幾乎能仿製出來(自己還有一些獨創的火器)。出口到外國的瓷器、茶葉(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手機),外國人還沒有掌握生產他們的技術,中國每年能通過貿易獲得大量白銀。

西方之前的科學技術領先中國很多年,中國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才真正意義上開始在科技科學方面進行努力(清朝只學了一點,民國時期一直打仗,一直都是在落後)。


安靜的池塘


題主的這個問題並不嚴謹。德國是老牌諾貝爾獎大戶,日本是在進入新世紀後諾貝爾獎數量出現了井噴,平均一年拿一個。至於以色列,算不上經常拿諾貝爾獎,題主要表達的可能是猶太人。不論是按照猶太人的數量還是所佔世界人口的比例,猶太人的確非常能拿諾貝爾獎。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只有屠呦呦拿到了諾貝爾獎。

和那些老牌諾貝爾獎大戶比起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數量慘不忍睹。和新興的諾貝爾獎大戶日本比起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數量也是少得可憐。偶爾一個兩個的諾貝爾獎沒有統計意義,那些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的大戶是因為有多方面因素在多年間積澱下的底蘊。

二戰前德國、英國就是老牌經濟強國,強大的經濟基礎能夠為教育、為科研提供優越的環境。當是的歐洲又是世界科學的中心,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便捷。美國的經濟後來居上是在二戰之後,也是在二戰之後成為了新的世界科學的中心。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優越的科研環境使得美、英、德的諾貝爾獎成了家常便飯。印度是人口大國,中國是人口大國,尼日利亞也是人口大國,這些人口大國上個世紀中不僅經濟不發達,而且科研條件也落後。那種情況下,難以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偶爾的一個兩個也有著比較大的偶然性。

日本在上個世紀一共拿到了5個諾貝爾獎,和進入新世紀後平均1年1個諾貝爾獎比起來也是很少。上個世紀前半葉的日本和歐洲國家還是有區別的,日本不是科學的中心,經濟和教育剛剛有所起步,而且當時的教育更傾向於灌輸軍國主義、國家至上等。再加上諾貝爾獎二三十年的滯後性,日本上世紀得5個諾貝爾獎也算是正常。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有了快速發展,教育方向也發生了轉變,高等教育幾乎實現了大眾化。上個世紀後半葉的日本為21世紀諾貝爾獎的井噴打下了堅實的底蘊,今天日本的諾貝爾獎實際是上世紀經濟快速發展以及重視教育所獲得的紅利。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也有了飛速發展。中國在教育、科研領域的投入也較之前有了大幅增加。比較樂觀的看法是現在的中國和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比較相似,照這樣的話,二三十年後中國本土也會湧現出一批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培育出的,至少需要幾十年的積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