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解放軍渡江,白崇禧給李宗仁出了什麼主意?

歷史挖掘


白崇禧雖然號稱“小諸葛”,自詡足智多謀。但是,在面對絕對實力時,又有何用?當年,那位“上知五百年,下算五百年”的諸葛亮,不照樣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嗎?諸葛亮可比“小諸葛”貨真價實,在面對擁有絕對實力的魏國時,照樣抱憾終身,病死在五丈原!

白崇禧是有些能力,但是,跟解放軍的將領比,還是差很多。

很多人都說:胡宗南也就是個團長!擁有幾十萬人,卻被幾萬解放軍牽著鼻子走。白崇禧可能稍微好點,畢竟資歷也老。在抗戰時期,他和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會戰和桂南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內戰時,作為桂系的二號人物,他曾出任國防部長。不過,因為桂系和蔣介石本來就有矛盾,所以,蔣介石並不會把嫡系精銳部隊交給白崇禧指揮。

不過,白崇禧在大別山圍困劉鄧大軍一戰,還是可圈可點的,劉鄧大軍損失不小。青樹坪一戰,更是咬了四野一口,延緩了我軍南下步伐!

不過,到渡江戰役時,白崇禧再聰明,也是無力迴天了。畢竟,長江防線上70萬軍隊,只有25萬聽他的,剩下的湯恩伯部45萬人只聽蔣介石的。此時,雖然蔣介石被白崇禧逼下野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但是,國民黨的事,還是蔣介石說了算。

白崇禧只能建議李宗仁先固守長江防線,和解放軍談判,祈求劃江而治。

此時在談判,為時已晚啊。國軍能作戰的部隊只剩下146萬人,而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裝備也更新換代了。光渡江戰役,解放軍就集中了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共計100萬人!

這已經不是重慶和談的時的局勢了,談判的條件是蔣介石不能接受的,李宗仁也是做不了主的。蔣介石只想拖延六個月時間,讓他重建400個師,徵募250萬新兵!重新召集退役軍官;編制新的裝甲兵團;擴充空軍。

解放軍要求必須渡江,必須收編國民黨軍隊,必須接收國民黨政權,處置戰俘。李宗仁、何應欽給代表團覆電,拒絕簽字。

於是,百萬雄師過大江!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一衝擊潰,43萬餘人被解放軍殲滅!

白崇禧最後的希望,就是退守西南。

這怎麼可能實現?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王朝是不允許割據勢力存在的。而且,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白崇禧被解放軍一路追趕,從長沙,到衡陽,再到桂林,最後到海南島。一路的潰敗,讓白崇禧心力交瘁,只能在7月份就提出讓蔣介石“復出”,自己想當行政院長。可惜,蔣介石是復職了,但是,沒讓他當行政院長。

1949年,12月,徐啟明兵團覆滅,桂系勢力被全殲。只有3萬殘兵逃進越南。

白崇禧還是幼稚了。

桂系與蔣介石的矛盾很嚴重,蔣介石就是被白崇禧逼下野的。但是,白崇禧竟然接受了蔣介石的邀請,去了臺灣。蔣介石當然是在騙他,只給了他一些虛職,將他軟禁。此時,李宗仁還在美國,蔣介石讓白崇禧活在臺灣,只是為了牽制李宗仁。

1965年,李宗仁和夫人回到大陸。白崇禧的處境更加尷尬,1966年,死在了寓所。屍身發綠,死因不明。

(文|勇戰王)


勇戰王聊歷史


按照張發奎回憶錄裡的說法,在1948年國軍的重點進攻失敗之後,共軍轉入全面反攻,形勢就已經明朗了。當時,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綏軍和張發奎等西南地方勢力,都普遍認為,長江以北肯定是守不住了,接下來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就是劃江而治。

從他們的角度看,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阻力就是蔣委員長。只要蔣委員長一下臺,就什麼都好說。所以,他們私下串聯密謀,達成的共識就是趕委員長下臺,李宗仁從副總統轉正,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張發奎這時候雖然已經沒兵了,但認為自己懂軍事,可以給李白在軍事上出謀劃策。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淮海戰局也已經無法挽回,但西北馬家軍和胡宗南還是有優勢的,長江下游還有江防的四十多萬軍隊,白崇禧在長江中游也還有二三十萬人,加起來也有一百五十萬人到兩百萬人的軍隊。因此,只要經營得當,還是能夠形成一道有戰鬥力的防線的,就可以作為和共軍談劃江而治的資本。

李宗仁此前在北平單位行轅主任,和當時正在燕京大學當校長的司徒雷登往來比較多,後來司徒雷登當上了美國駐華大使,李宗仁就借這層關係,試探美國是否支持他們逼宮,讓蔣委員長下臺,改由他們來爭取和平。美國此時的重心在歐洲,把中國的事情交給一個對政治並不熟悉的司徒雷登,就已經能說明問題,所以就同意了李宗仁他們的打算。

得到美國的認可後,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張發奎這些人就積極活動,加上東北已經完全被解放,國大的東北代表跑去總統府哭鬧,委員長只好同意下臺。但委員長還是要棋高一著的,下臺的時候說的是他暫時下野,李宗仁只是代總統。而李認為,憲法根本就沒有代總統這麼一說,也不存在暫時下野這回事,既然總統下去了,就沒有再上來的道理。副總統既然已經轉正,就是堂而皇之的總統,不存在暫時代理的情況。

所以,李宗仁上臺之後,就以和平為號召,派代表和共軍談判。談判的情況眾所周知,共軍根本沒想過劃江而治的事,所以開出的條件就是要李宗仁他們無條件投降。李宗仁無法接受,所以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這就有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國軍千里江防被一舉擊潰,湯恩伯率軍退守上海,掩護委員長轉運物資到臺灣,西北方面,胡宗南也向西南撤退。

這時候,四野大軍南下,白崇禧要在武漢周圍組織會戰也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繼續後撤。但也是在這時候,白崇禧看清楚了局勢,委員長的嫡系中央軍根本就無意和桂系共進退,他們也指揮不動,所以,靠譜的辦法還是跟之前一樣,退回西南老巢,依託西南的高山深谷地形,發揮桂軍擅長山地戰的優勢,準備持久抵抗。

但這時候國軍的情況很混亂,南京政府先遷廣州,再遷重慶,從廣州遷到重慶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是委員長在指揮了,其他人根本不聽李宗仁白崇禧招呼。所以,李宗仁作為代總統,實際上並沒有到重慶去履職,而是在廣州觀望形勢。而國軍各個戰場上的殘軍敗將也在紛紛退往西南,準備沖走抗戰的老路,都到西南來養精蓄銳,堅守待變。

白崇禧率長江中游的三十多萬國軍先從四野的攻勢中跳出來,退到長沙,程潛陳明仁又想起義,差點就把白崇禧也抓住當作送給共軍的見面禮,白崇禧只好繼續南撤。但桂軍才退到衡陽寶慶一帶,就被解放軍的迂迴切斷退路,完成了戰略包圍。實際上,當時深入敵後的只有丁盛的一個師,但桂軍這時候人無鬥心,士無戰意,只想著跑,一看到歸路有共軍猛烈阻擊,就已經慌了神,最後被解放軍在衡寶戰役全部消滅了。

客觀來說,四野推進到湖北後,就已經分三路推進,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希望在武漢周圍消滅長江中游的白崇禧集團。這時候桂軍不僅在士氣和戰鬥力上,就是在數量上,也已經處於絕對劣勢。這種形勢下,如果白崇禧集團真的退入西南,以西南的地形來說,解放軍要圍而殲之,是不容易的。而且,西南地區即便是在解放後,剿匪工作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也能說明西南政治和軍事鬥爭的複雜性。


蕭武


1949年,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均已結束,國民黨精銳的大軍基本上被消滅。而國民黨內部,以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反蔣勢力加緊了逼宮,蔣介石在內憂外患之下,被迫於1949年1月21日宣佈下野。桂系李宗仁則成為了代總統。



成了國民政府“一把手”,達成了幾十年來的願望,志得意滿的李宗仁,野心勃勃的妄圖他領導的桂系成為半個中國的統治者,白崇禧也向李宗仁提出了“化江而治”的建議。於是,李宗仁一邊拉攏蔣系軍隊,一邊派人北上“和談”。


但是,令李宗仁和白崇禧想象不到的是,蔣介石雖然宣佈下野,但從未交權。相反,回到浙江溪口老家的蔣介石建了七部電臺進行遙控指揮,國民政府內部大小事務,沒有蔣介石的認可,根本無法推行。

國民黨的最高軍事統帥部也到了溪口。國民黨的大軍,除了桂系的30萬人,其他的只聽蔣介石的命令,李宗仁一概指揮不動。甚至連國庫內的美鈔、銀元等硬通貨也已經全部被運走。李宗仁的“代總統”職位根本就是一個光桿司令。

然而,手握重兵的白崇禧卻自信滿滿,他十分迷信自己麾下的桂系大軍的力量。他堅持:“如果解放軍堅持渡江,便不能接納和議”。最終,和談失敗,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國民黨百萬大軍一潰千里。

以軍事見長,也一貫對自己軍事才能極端自信的“小諸葛”白崇禧依然認為還有希望。他向李宗仁提出“退守西南”的建議,妄圖割據西南,以備將來“時局有變”。

但是,白崇禧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也太過相信自己手下的桂系軍隊,在解放軍的進攻下,桂系和其他國民黨大軍一樣一敗塗地,根本沒有翻起多大的浪花,就被徹底消滅。

徹底失去了依仗的根本後,白崇禧和李宗仁面面對的就是去往何方的選擇。李宗仁最為了解蔣介石,他深知自己去了寶島,絕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吃”,於是拒絕前往寶島,以治病為由去了美國,也建議白崇禧別去。

而白崇禧這次卻沒有接受李宗仁的建議,“李白”二人終於分道揚鑣。白崇禧固執的去了寶島,果然如李宗仁所料,白崇禧不但被解除職權,徹底失去了權力,而且晚年落了一個蹊蹺死亡的結局。



鳶飛九天2018


白崇禧和李宗仁確實想談“劃江而治”,但是種種史料表明,這不過是一種“漫天要價”,等著“就地還錢”的姿態。


李宗仁和白崇禧絕沒有狂妄到以為可以憑藉桂系就能“劃江而治”。


其實早在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國共之爭大勢就已經非常明朗了,大量國民黨高級軍官和政府高官拼命想和這邊搭上線。


根據去年公佈的一組1949年1月毛老人家與斯大林的往來函電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不少赫赫有名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已經通過各種關係企圖搭上線。


比如老人家當時就曾披露國軍第8兵團司令劉汝明、第24軍軍長劉文輝等人天天在和本方聯繫,老人家還得意的表示劉文輝天天在詢問,問有沒有什麼新“指示”。


而其中最大牌的兩位國民黨高級軍官一位是白崇禧,一位是湯恩伯。


老人家說白崇禧通過聯繫人表示,若有什麼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

;而湯恩伯則通過他的妻子詢問“湯家還有沒有保全自己的退路”,湯恩伯也確實曾想和陳儀密謀攜南京上海杭州周邊的數十萬部隊投誠,只是事情不機密被發現,湯恩伯出賣陳儀自保。


這件事蔣介石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在湯恩伯葬禮上說湯恩伯還不如死在戰場上,苟活這幾年沒意思這樣諷刺湯恩伯的話。


而根據另一則史料,《米高揚與老人家的秘密談判(1949年1—2月) 》顯示,白崇禧與這邊的聯繫非常具體,而且實際要求比所謂“劃江而治”要低得多,根據史料顯示,白崇禧只是希望“能夠保全軍隊,最好是隻改變部隊名稱與指揮系統。”“在以後的聯合政府中”有“相當的位置”


從這一則史料看,至少白崇禧是很務實的,他只是希望能夠得到1930年代國民政府那樣的待遇,也就是說他能保證自己和廣西的地位。


但其實桂系無論白崇禧和李宗仁,包括他們那二十多萬軍隊在老人家看來都不足輕重,其實如果老人家同意白崇禧的條件,白可能1948年就投誠了,但是老人家就是有這個魄力,不需要。


老人家的理由是:大規模的國民黨軍隊在將軍帶領下投誠“對我們並沒有好處。因為有太多的國民黨軍隊投奔我們,很不安全。況且國民黨軍隊的將領都想謀求高位,可他們並不足信。


對於白崇禧,老人家在1949年年初就告訴米高揚,“要全殲他的軍隊。”“對付他比對付傅作義更加棘手。但是,我們也準備消滅他。”


所以,說起來李宗仁和白崇禧很可憐,他們不知道,他們兩人的命運早在1949年年初就已經確定了,他們除了靜靜等待命運的來臨外,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


蘭臺


人民解放軍還未發起渡江戰役前,國民黨政府的行政機關即已南逃廣州,“行政院長”何應欽因為連湯恩伯都擺不平憤而辭職,四年前成立陸軍總司令部時,湯恩伯曾經各種肉麻讓何總司令認可了他第三方面軍司令的位置,甚至搶到了接收上海的肥差,現在翻臉就不認人了。



“代總統”李宗仁提議由國民黨元老居正組閣,蔣介石操縱“立法院”否決;李宗仁無奈推舉已經無家可歸的閻錫山出山,蔣介石琢磨琢磨同意了,李宗仁再薦白崇禧出任“國防部長”,老蔣又否,閻錫山親自飛往臺北斡旋,還是不準。

新桂系知道上當了,所有的權力蔣介石仍然遙控把持不肯撒手,下面的戲沒法唱。



白崇禧對湯恩伯的防線已不抱希望,同時對李宗仁就任以來的表現也十分不滿,尤其認為對蔣介石過於遷就。白崇禧為此特別將所有桂系大佬邀至桂林開會,討論的結果是如果不剝奪蔣介石的權力,則軍事和政治形勢都難以扭轉,會議出臺了一個李宗仁致蔣介石的《備忘錄》,中心思想是局勢惡化全因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幕後操縱,如果不肯放手,就請復職;如不復職,就必須答應六項條件,包括軍政人事權、財政權和軍隊指揮權等,通通移交李宗仁。

白崇禧特別建議加了一條:“擬請蔣先生出國考察,並設法爭取外援。”



意思是請老蔣滾蛋,別在這裡礙手礙腳。備忘錄轉到蔣介石手中時,國民黨總裁鼻子都氣歪了,隨即覆信逐條駁斥,關於白崇禧提出來的出國考察一條,特別加重道:殊有重加商榷之必要,理由是:“國內即不許立足,國外亦無法安身,中正為一自由國民,不意國尚未亡,而置身無所,至於此極!”文膽陳布雷已死,不知捉刀者何人,總歸言辭犀利,條條讓桂系無可辨駁。至於《備忘錄》中要求將運到臺灣的美械和金銀再送回來等等,充分說明桂系在政治上的幼稚,蔣介石即已決定退守臺灣,如何能吐出來?

白崇禧心境一片暗淡,他原以為逼蔣下野後,由李宗仁出面在政治上可以有所作為,比如跟北平和談,比如爭取美國支持等等;軍事上由他率領幾十萬精銳力保江南半壁,終於可以實現桂系22年來夢寐以求的局面。結果是部隊無糧無餉,美國人態度曖昧,最要命的是北平方面有一條非常堅決:無論和談成功與否,人民解放軍必須過江!



當然,也是給了桂系出路的,原話是:“我們可以請他繼續帶兵,請他指揮30萬軍隊,這樣做,不是我們沒有力量打贏他,而是讓國家和人民少受損失”,白崇禧最終拒絕了,他希望以手中掌握的桂軍為主的部隊,在軍事上能有所作為,拖延時間以待局勢變化。而他所面對的,是第四野戰軍林彪的數十萬精銳之師。

1949年5月5日,第四野戰軍主力全部抵達長江以北指定區域,隨後同時發起了“湘贛戰役”和“宜沙戰役”,前者圍殲白崇禧的30餘萬人馬,後者攻擊宋希濂的30萬部隊,然而在大雨中這兩次戰役都沒有取得預定戰果:小諸葛發現林彪有兩翼包抄的企圖後,及時下令主力部隊跳出四野在湘贛邊界的合圍圈,退守湘桂邊界;宋希濂則全力渡過長江,從南岸逃進川東南,四野的圍殲戰變成了追擊戰,所獲不多,但是徹底割裂了國民黨這兩個軍事集團的聯繫,從而可以各個擊破。



衡寶戰役之前有過專答,不再贅述,結果就是桂系精銳被殲,餘部退入廣西;而在接下來的廣西戰役中,桂系部隊全軍覆滅。現在,需要出國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了,政治上比較清醒的李宗仁選擇去了美國,白崇禧不顧勸阻在李品仙的邀請下飛往臺灣。

看看本文開篇閻錫山飛去請示的恭敬,對比白崇禧逼蔣出國的建議,兩個人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度度狼gg



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美械精銳部隊消失殆盡,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實力派趁機向蔣介石逼宮,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發公告宣佈正式下野,歸隱老家浙江寧波奉化,由李宗仁代行其職。不過,深諳權謀的蔣介石一邊辭掉總統之職,一邊又掛起了國民黨總裁的牌匾,實際上仍幕後掌控著100萬中央軍嫡系部隊和財權、軍權、人事權,做起了“太上皇”。李宗仁這個代總統是個有職無權的“虛君”,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權力。



李宗仁出任代總統後,他妄想依靠僅存的一百多萬軍隊和我黨劃江而治,他也發現國民黨的中央軍根本不聽他的調遣,而老蔣的心腹湯恩伯早已經開始了長江防線的排兵佈陣。在這個時候,李宗仁唯一能指揮的只有自己桂系的二十多萬人馬。 在此背景下,素有“小諸葛”之稱的國民黨政府時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向李宗仁進言,依靠桂系20萬軍隊,退守大西南地區和武漢,以待時變。同時,讓湯恩伯領導的中央軍退守杭州—南昌—九江一線,以形成犄角之勢,互相支援。



老蔣認為他精心構築的長江防線卻在一天便被解放軍全線突破,渡過長江後的解放軍之後席捲東南諸省。不久解放軍便向西南進軍,而李宗仁的桂系也被四野所消滅,李宗仁在失去軍隊後,他也喪失了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之後離開了大陸去了美國。

白崇禧則追隨了老蔣去了臺灣,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這個小諸葛,晚年居然暴斃家中,原因耐人深思。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批評,指正,多謝關注、轉發。


美麗青春您真痘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桂系軍閥,曾多次聯合其他軍閥逼迫蔣介石下野,可以說他們與蔣介石的恩怨很深。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之後,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都放下了個人恩怨,團結一致堅決抗日,從這點來說,他們還是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後,不過他們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特別是在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越發彰顯出來。



國民黨內部處處都有李宗仁與蔣介石的鬥爭,許多人都能聞到濃濃的火藥味。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李宗仁沒有支援蔣介石一兵一卒,坐視中央軍與解放軍打得熱火朝天。不僅如此,他阻礙其他軍閥勢力幫助蔣介石,從這點來說,李宗仁為我軍解放戰爭的勝利間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精銳基本損耗殆盡,蔣介石也飛往臺灣,因為他知道此時已經沒有力量和解放軍一爭高下,當時中國依舊還有實力的軍閥便是李宗仁與白崇禧。白崇禧不愧號稱軍中諸葛,他給李宗仁出的主意就是退守西南,目的很明顯,他們依舊想要過從前一樣的日子。很明顯這次他們的如意算盤打空了,他們面對是人民解放軍而不是國民黨的中央軍。

大西南隨後就被解放,李宗仁與白崇禧的幾十萬桂系部隊也被消滅。李宗仁自知如果去臺灣蔣介石必不會放過他,因此他飛往美國養病,從此退出了政治鬥爭。而他的老搭檔白崇禧不聽勸,執意前往臺灣,白崇禧仍然對蔣介石存在幻想,結果在臺灣落了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場。


傳奇歷史觀


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美械精銳部隊消失殆盡,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實力派趁機向蔣介石逼宮,以與北方共產黨談判為由迫使老蔣通電下野。內外交困之下,蔣介石辭去了中華民國總統,歸隱老家浙江寧波奉化,但實際上仍幕後掌控著100萬中央軍嫡系部隊,做起了“太上皇”。從名義上,李宗仁在美國人的支持下,由中華民國“副總統”轉正為“代總統”,坐鎮南京,統攬國事,實際上並不掌握財權、軍權和人事權。但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早已被掏空,100萬守衛長江的部隊大多是剛剛臨時新編的部隊和收攏的散兵遊勇,缺乏戰鬥力,在人民解放軍的強悍戰力面前,據江分治的目的顯然很難達成。派往北平談判的以張治中將軍為團長的代表團已經傳回了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談與不談,解放軍都要過江”的明確訊息。在此背景下,素有“小諸葛”之稱的國民黨政府時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向李宗仁進言,依靠桂系20萬軍隊,退守大西南地區和武漢,以待時變。同時,讓湯恩伯領導的中央軍退守杭州—南昌—九江一線,以形成犄角之勢,互相支援。但是,由於幕後操控的蔣介石不可能同意這樣的行動方案,同時李宗仁仍然做著劃江而治的“代總統”美夢,所以最後這個有可能給人民解放軍行動造成麻煩的建議無疾而終。在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攻勢面前,李宗仁先退廣州,後來又去了美國。


歷史很好玩


1948年底,隨著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蔣介石賴以生存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這使本來就矛盾重重國民黨內部鬥爭迅速激化,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率先向蔣介石發難,要求與中共進行和談。蔣介石被迫在元旦發表文告,同意和談。

面對解放軍即將進行的渡江戰役,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建議李宗仁:“我們可以來一個劃江而治的局面,和談時希望解放軍不要渡過長江”“如果他們過了江,打亂了這邊的攤子,那就不好談了。”因此,應該“向對方提出關於政治可以過江,軍事不要過江的建議。”此時的小諸葛,應該已是黔驢技窮了。

對於蔣介石的元旦文告,中共提出了和談的八項要求,這對蔣介石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但此時國民黨內主和的空氣卻有增無減,李宗仁、白崇禧也趁機加緊了反蔣。蔣介石依據民國憲法於1月21日退居幕後,李宗仁走上前臺。同一天,中共代表與傅作義代表正式簽署了協議,北平和平解放。

李宗仁和白崇禧之所以急於和談,那是要通過國共和談,實現“劃江而治”,最終取代蔣介石。白崇禧提出的和談方針確定後,中共開始加緊準備和談事宜。與此同時,中共加緊通過各種途徑去做李宗仁、白崇禧的工作。中共轉告李宗仁、白崇禧:不要再對美蔣抱有任何幻想,應團結一切力量,堅決向人民靠攏,這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李宗仁不要離開南京,最好能出席和談;希望白崇禧能在武漢、安慶一線與解放軍密切合作,只要桂系軍隊不出擊,解放軍就不動它。

李濟深也根據中共建議請黃啟漢轉告李宗仁、白崇禧,民主黨派支持李宗仁將來擔任聯合政府副主席,支持白崇禧繼續帶兵。南京方面很快對中共的建議作出了反應,表示對和談前景充滿信心,也使中共看到了和平解決問題的希望,決定推遲渡江時間。此時的蔣介石大罵:“文白無能,喪權辱國!”李、白根本做不了蔣介石的主。

4月6日,蔣介石向提出和談必須先訂停戰協定,堅決反對中共渡江。8日,又決定設立和談問題特種委員會,依據中常會的決定,協助政府處理和談問題。12日,和談問題特種委員會在南京作出5項決議。這實際上已將南京方面的底牌完全亮了出來,只要中共堅持渡江,和談就不可能成功。在得知國民黨的態度後,決定將已擬好的《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交給張治中。

在張治中看來,這個草案對南京方面來說,不啻是“判決狀”,和李、白二人所主張的那種“劃江而治”的主觀幻想相差十萬八千里。協議要求在本月20日以前,如果南京政府同意就簽字,否則就馬上過江。李宗仁看到《協定》後,一時竟然全無主張,只好向蔣介石請示。蔣介石看罷,拍案大罵:“文白(張治中)無能,喪權辱國!”國民黨決定拒絕《國內和平協議》。至此,國共北平和談宣告破裂。

在國共和談前,白崇禧說過:“對我個人的去留,現在不是我考慮的時候,目前要緊的是,共產黨如果有和平的誠意,就立即停止軍事行動,不要過江。能讓步的我們儘量讓步,不能讓步的絕不讓步,過江問題為一切問題的前提,中共如在目前戰鬥過江,和談的決裂就不可避免。”此時的小諸葛是鐵了心要跟定蔣介石的。

20日子夜,解放軍百萬雄師,分東、中、西三路,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橫渡長江天險,一舉摧毀了南京政府苦心經營了3個半月的江防。23日,南京解放,南京國民政府徹底覆滅。


野史也是史


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精銳幾乎喪失殆盡,而在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時,國民黨的潰退已經成為了必然,這時候老蔣發佈了通告下野,此時的國民政府迎來了李宗仁時代,但出任總統的李宗仁卻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權力。



在李宗仁出任代總統後,他妄想依靠僅存的一百多萬軍隊和我黨劃江而治,但因為老蔣的干涉和我軍勢必解放全中國的雄心而破滅,但是在這個時候,他也發現了自己只不過成為了老蔣的替罪羊而已,國民黨的中央軍根本不聽他的調遣,老蔣在浙江奉化老家遙控指揮著他的嫡系部隊,而老蔣的心腹湯恩伯早已經開始了長江防線的排兵佈陣。在這個時候,李宗仁唯一能指揮的只有自己桂系的二十多萬人馬,而桂系的白崇禧就給李宗仁出了這麼一個主意。



這白崇禧在國民黨將領中絕對算個軍事天才,無論打仗還是戰略眼光都頗具遠見,他讓李宗仁棄守東南,把戰略中心移到西南,憑藉西南險要的地形來進行固守,以待國際形式的變化。但李宗仁有心而無力,中央軍根本不聽他這個總統的話,老蔣讓僅存的國軍守在長江上千裡公里的防線上,企圖依靠長江天塹來固守,但就是老蔣認為他精心構築的長江防線卻在一天便被解放軍全線突破,渡過長江後的解放軍之後席捲東南諸省。



而李宗仁在長江防線被破後便搬遷了國民政府,但是他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國庫中的黃金、物資早已經被運往了臺灣,真正的大權依舊掌握在老蔣這個國民黨總裁手裡。沒過多久,解放軍便向西南進軍,而李宗仁的桂系也被四野所消滅,李宗仁在失去軍隊後,他也喪失了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之後離開了大陸。

而李宗仁之後去了美國,白崇禧則追隨了老蔣,“李白”二人其實在國民黨中和老蔣一直處於競爭的關係,從北伐之後便有過多次矛盾,爆發了好幾次戰役,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這個小諸葛,晚年居然暴斃家中,原因耐人深思。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