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六)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六)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六)

第三十二願: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燻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講極樂世界從大地到虛空,中間的“宮殿、樓觀、池流、華樹”等,所有的東西都是“無量雜寶”,這個寶是帶香的。

我們這個世界,金子、銀子、鑽石是寶,但是它不香;是香的,它又不稱為寶。麝香很香,但它又不像黃金、鑽石那樣看著那麼好看。但是極樂世界的東西,又是寶又是香,寶跟香它能融到一起。“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燻”,前面是講很好看,“嚴飾奇妙”非常好看,後面是講香,這香有多香呢?“普燻十方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據說有一種香是很香的,就是在雪山邊上的一個池子,叫阿那婆達多池,這個池子裡邊有一種香叫“沉水香”,又叫“蓮花藏”。這個香哪怕芝麻大小那麼一點,如果點著的話,香氣能夠普燻閻浮提世界。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地球,整個地球都能聞到這個香的味道。這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香的香了,但極樂世界的這個香是“普燻十方世界”。

在《維摩經》裡面有一個香積佛國。維摩詰菩薩就問來自香積國的這些菩薩們,在他們的世界佛是怎麼度眾生的。這些菩薩就說“我土如來,無文字說”,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文字,也不用語言,也沒有文字,“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律”就是戒律的律。怎麼度眾生呢?就是靠香,靠聞味。聞著聞著,就自然具足律儀。“菩薩各各坐香樹下”,那時候的菩薩每個人找棵樹,在底下啥也不用做,也不用讀經,跪拜,通通不用,就聞味。就這樣用鼻子吸氣,每個菩薩每天就幹這個事。

所以說,我們這個世界的很多觀念,說實在的都是順著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狀況所說的。“你學佛不讀經怎麼行?”“你不拜佛怎麼行?”這是對我們來說的。有的世界它確實就不用拜。“你不做淨業三福怎麼能往生?”淨業三福大家知道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等。有的世界他就沒有父母,他是從樹上長下來的,樹上結的果子掉下來就是個人。他沒父母,怎麼孝養父母?所以在那個世界裡,你去講淨業三福就沒有意義。所以,阿彌陀佛只是以“稱我名號”作為條件,不提別的。

香是有這樣的功德利益。很多寺院的廚房就叫香積廚,北京也有天廚妙香,也是從這兒來的。所以什麼都能度眾生。六根對六塵,有的佛國可能是用音樂來度眾生,就是他只要聽這個音樂就行。

在《無量壽經》後邊還有一句話也特別好,“流佈萬種溫雅得香”。這個香怎麼形容呢?叫“萬種溫雅得香”,“溫”是溫柔的溫,“雅”是雅緻的雅。

這裡說,“其香普燻十方世界”,我們也是十方世界之一,那我們怎麼沒聞到香呢?

在一些人往生的時候,特別容易有這個瑞相。或者是光,奇異的光明,或者是香,還有身體柔軟等等。這種香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極樂世界來的呀。

這個香,它不是像你們女生那個香水的香,它是有點像自然的花的那種香,但是比自然的花的那個香還要更特別一點。當下往生給你們聞一聞就好了。

第三十三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臨終助唸的時候,經常也會發生這一幕,那個身體軟得像麵條一樣。這不是誇張,就真的像麵條一樣。即便他生前有很嚴重的風溼骨病,關節都打不了彎兒的,在那個時候一下子雙盤就盤上去了。你們現在盤不上去的,到時候就能盤上去了。這個瑞相也是跟這一願有關係,因為“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就是在那個時候觸到了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就變得很柔軟,“身心柔軟”。

柔軟是生命的象徵,我們看一棵樹,如果樹枝一掰就斷,那基本上快不行了,或者說是死樹。你看那個柳條,春天來的時候,很軟吧。所以老子有一句話叫“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他不是打了個比方嗎?人身上最硬的就是牙齒,但是最先掉的就是牙;人身上最軟的是舌頭,但是死了之後舌頭還好好的,沒聽說誰老了舌頭先掉了。堅強是往死的方向,人死了硬邦邦的嘛。所以柔軟是一種生命的象徵。

《往生論》裡有個偈子形容極樂世界的寶,“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就是講極樂世界的寶像草一樣,非常柔軟。

我們這個世界的寶都是很硬的,像鑽石是可以割玻璃的,為什麼能割?因為它最硬。但極樂世界的寶非常軟,“左右旋”,這麼旋也行,那麼旋也行,就像水裡的水草一樣。想象一下,像在水裡跳舞一樣。小孩子就特別柔軟,小腿、小腳很軟。

人的心也是一樣的。我們說一個人的心特別調柔,特別柔軟,他表現出來就是一件事這樣也行,那樣也行,這麼著也可以,那麼著也可以。但這不是說“鄉愿”,不是孔子最瞧不上的“鄉愿”——和事佬,這麼著也行,那麼著也行,不是這個意思。首先他心量非常大,是因為他對一件事的認識,他能從各個角度去認識,這個角度這麼看有它的利弊,那個角度看也有它的利弊,所以他都能接受,對他來說沒有不能接受的。所以,一個人心能調柔,能柔軟,其實是不簡單的,代表了很多東西,心量啊,智慧啊,眼光啊,都在裡面,而且又非常能體諒,能包容。

經常唸佛的人,因為只要唸佛就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觸,就像第三十三願說的,自然就身心柔軟。在我們六道里邊,身心最柔軟的就是天人,佛說極樂世界的人身心柔軟超過天人的。

第三十四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作“聞名得忍願”,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就得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菩薩的境界,而且不是小菩薩的境界,是屬於大菩薩的境界。字面去理解,就是說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信受通達,無礙不退。

“總持”就是陀羅尼,總持無量義,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分成很多種。總之就是總持一切法門的意思。

關於“無生”,我們知道人的一切的苦樂,遭遇也好,內心的感受也好,通通都是因為有念,就是有念頭。菩薩如果證到無生,就沒有念頭,因為念頭也是生滅的,有生必有滅,想讓它不滅,那就無生。菩薩證到無生這種境界之後,自然地就遠離了一切的念想,也自然就遠離了一切的苦樂。

我們作為凡夫,可以稍微去理解什麼呢?就是拿一些比較粗的事相去比類。周國平寫過一篇文章,說一位老婦人在河邊哭,有一個人路過就問她:“你在哭什麼?”她說:“我遭遇很不幸。兒子死了,丈夫離開我了,家產也沒有了。” 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本來有家產、有丈夫、有兒子,家庭很和睦,一夜之間通通都沒有了。然後這個人就問她:“那在你十幾年前,還沒有出嫁的時候,你有兒子嗎?”“沒有。”“你有丈夫嗎?”“沒有。”“你有家業嗎?”“沒有。”“那你那個時候痛苦嗎?”“不痛苦。”“那你現在的你,跟十幾年之前的你,有什麼區別嗎?”她想想,“沒有”。只是因為中間有了一個“有”的過程,現在又沒有了,從“有”到“沒有”,就產生了這種心裡的落差,就滋生了種種的痛苦。

其實想想我們不也一樣嗎?每個人不都是一樣嗎?所以當下我們所感受的這個“有”,其實最初都是“沒有”的。所以,要想沒有無常來的時候那種痛苦,其實最好就“無生”,最好本來就沒有。

曾經有法師有一個主張,他說,人一輩子裡最少要有兩次,把身上所有的東西全部佈施乾淨。當然出家人比較容易啦,在家人比較困難。身上所有的東西全都佈施出去,什麼都沒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至少有兩次這樣的經歷,你就會變得沒那麼執著。老子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個蓮友叫“佛無”,他不喜歡這個法名,想改,我就把老子這話搬出來了,你看,“有生於無”,所有的“有”都生於“無”。“嗯,挺好,不改了。”

一切“有”可不都從“無”裡面產生的嗎?這個空間裡如果塞得滿滿的,你們能進來嗎?咱們怎麼能上課?書能擺嗎?所以我們的心態如果是空空的,或者儘量往這個方向去趨向,就會少很多的煩惱。但是這個不叫真正的“無生法忍”,那個境界比這個更高。

關於入無生法忍,還有一個故事可以講。曇鸞大師那個朝代,有人問曇鸞大師這麼一個問題。他說,你看唸佛往生的人那麼執著——極樂世界就是有啊,極樂世界就是快樂啊,娑婆世界就是不好啊,厭穢欣淨嘛。按說這是一顆執著的心,跟《金剛經》講般若空性的那種是不相應的,但你怎麼能說往生到那兒之後會得無生法忍呢?因為無生是一種諸法實相,一個執著心怎麼會得到呢?執著心為因,果上怎麼會得到沒有執著的這種果報呢?他不理解。

曇鸞大師就在《往生論注》裡面打了好幾個比喻,挺經典的。他說,譬如淨摩尼珠,就是摩尼寶珠,如果把這個珠子置於濁水之中,水即清淨。有點像化學裡邊沉澱水的那個實驗。我記得化學裡邊有明礬之類的,水很濁的,有各種飄浮物,你把它丟下去,水馬上就沉澱下來了。曇鸞大師舉這個例子,就是用了這麼一個比喻。

“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阿彌陀佛的這句名號就像這個淨摩尼珠一樣,投到凡夫很濁染的心裡邊之後,自然就使其淨下來了。

還打了另外一個比喻,“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什麼意思呢?在冰上燒火的時候會怎麼樣?這火越大,冰化得也越快;冰化得越快,火滅得也越快,因為這水是能夠滅火的。

火就代表凡夫的執著心,“我要往生”,往生的心非常懇切,非常熾盛,越懇切,這火越大;冰就代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清淨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你在往生之前的屬於凡夫的執著,反而被極樂世界的清淨功德給澆滅了。

曇鸞大師說,“彼下品人”,就是下品下生的人,他是最執著的了,“雖不知法性無生”,他不知道法性這種無生的道理,“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因為那個世界是無生的世界,你到了那裡之後,種種的這種執著見的火苗自然就滅掉了。

第三十五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是“女人成佛願”。這條願比較特別,在諸佛發的願裡邊也屬於比較特別的,很少有某個佛菩薩為了所有女人去發一個願的,這可能是唯一的,其他佛沒有發的。大概也就是因為這條願,所以學淨土唸佛的女眾比例特別高。

按照佛教的常規理念,尤其是聖道門理念,女眾屬於業障比較重的,有很多的說法,如“男子七寶身,女子五漏身”,男的是七寶身,女的是五漏身,就是說業障比較重。有部經叫《大愛道比丘尼經》,就是專門說女眾的這種業障怎麼重怎麼重,說得特別細。

還有就是《八敬法》,《八敬法》是佛制定的,就是針對比丘尼來定的。當時佛是不剃度女眾弟子的,因為阿難被佛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給說動了,他反覆地跟佛求情,佛總算答應了,但是說了一句話,“因為我答應你今天的這個要求,我的正法減少五百年”。然後,佛就制定了《八敬法》,專門針對比丘尼來制定的。比如說,比丘僧團裡有過失,比丘尼不準指責,不準議論,不準指出來;比丘尼僧團裡有問題的,比丘可以指出,可以批評,可以指責……很多,包括百歲的比丘尼見了沙彌也要要頂禮,平時要請比丘去比丘尼僧團講戒律等。總之就像不平等條約一樣。

其實這些都屬於保護,是佛的一種憐憫,保護女眾。其實不光是佛教吧,儒家好象也有類似的這種風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近也不行,遠也不行,近了她蹬鼻子上臉,遠了她怨你。遠近為難,孔老夫子一針見血地指出。

但你們女生不要不高興哦。其實這些聖人們都是很慈悲、很憐憫的一種態度。因為男女的身心結構本身就不一樣,你讓女的去做男的位置上的事,就會出現種種的問題。當然了,我們現在末法,越到末法這種顛倒相越明顯,男的不如女的,太多太多了。現在,反而是這樣,陰盛陽衰,女的裡邊各種豪傑也是越來越多,這就是乾綱不振。

(問:佛教不是應該講平等嗎?)

但是它有這個差別相嘛。其實把她放在她合適的位置上,這就是平等。比如說,有些花適合陰生,有些花適合陽生。你不能說為了平等,把陰生陽生的都放在太陽底下,或者都放在陰暗的地方,那就有的死,有的不死。必須是各安其位,適合陽生的就放在陽光底下,適合陰生的就不要讓它見陽光。性別也是一樣的。把女的適當地放在稍微低一點的位置,是一種保護,包括說有種種要求啊,比如女子受戒的戒條都比男的多一百多條,其實是一種保護。

在學淨土的文句裡邊,其實恰恰相反,總的來說男不如女,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男的都遠遠不如女的。尤其你去各地念佛堂逛一圈,大概一個唸佛堂裡邊比如說100人,幾乎女人佔了99,就一個男的在後邊,都不好意思往前邊走。然後,過一陣這男的也不見了。

就是感覺淨土法門對女眾的這種攝受力量尤其強。因為它不強調這種理性啊、智慧啊,女眾本來就比較感性,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是最能夠打動這種感性動物的,而且,一旦進來就很穩定。男屬陽嘛,陽屬動;女屬陰,陰本來就靜,一進來就很穩定。

在《法華經》裡邊有一段,也是講到女眾的。“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聞是經典”是指《法華經》,“安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瞋穢愚痴所惱,亦復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法華經》裡面也是把女人跟極樂世界勾聯起來,有很深的因緣。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裡面有段話,也是針對第三十五願說的,“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隨佛往生”。

後面還有,“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彌陀名願力者,千劫、萬劫、恆河沙等劫,終不可得轉女身”,就是女轉男身是不容易的,是很難的。“如釋迦因地行菩薩道,積一大阿僧祇劫勤修,始漸離女身”,就是在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曾經花了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把女身轉成男身,所以可見得不容易。

朗讀:佛安

宗道法師2018年5月講於善導書屋

(未完待續)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