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宗道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概说(六)

宗道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概说(六)

宗道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概说(六)

第三十二愿: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讲极乐世界从大地到虚空,中间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等,所有的东西都是“无量杂宝”,这个宝是带香的。

我们这个世界,金子、银子、钻石是宝,但是它不香;是香的,它又不称为宝。麝香很香,但它又不像黄金、钻石那样看着那么好看。但是极乐世界的东西,又是宝又是香,宝跟香它能融到一起。“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前面是讲很好看,“严饰奇妙”非常好看,后面是讲香,这香有多香呢?“普熏十方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据说有一种香是很香的,就是在雪山边上的一个池子,叫阿那婆达多池,这个池子里边有一种香叫“沉水香”,又叫“莲花藏”。这个香哪怕芝麻大小那么一点,如果点着的话,香气能够普熏阎浮提世界。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地球,整个地球都能闻到这个香的味道。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香的香了,但极乐世界的这个香是“普熏十方世界”。

在《维摩经》里面有一个香积佛国。维摩诘菩萨就问来自香积国的这些菩萨们,在他们的世界佛是怎么度众生的。这些菩萨就说“我土如来,无文字说”,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文字,也不用语言,也没有文字,“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律”就是戒律的律。怎么度众生呢?就是靠香,靠闻味。闻着闻着,就自然具足律仪。“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那时候的菩萨每个人找棵树,在底下啥也不用做,也不用读经,跪拜,通通不用,就闻味。就这样用鼻子吸气,每个菩萨每天就干这个事。

所以说,我们这个世界的很多观念,说实在的都是顺着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状况所说的。“你学佛不读经怎么行?”“你不拜佛怎么行?”这是对我们来说的。有的世界它确实就不用拜。“你不做净业三福怎么能往生?”净业三福大家知道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有的世界他就没有父母,他是从树上长下来的,树上结的果子掉下来就是个人。他没父母,怎么孝养父母?所以在那个世界里,你去讲净业三福就没有意义。所以,阿弥陀佛只是以“称我名号”作为条件,不提别的。

香是有这样的功德利益。很多寺院的厨房就叫香积厨,北京也有天厨妙香,也是从这儿来的。所以什么都能度众生。六根对六尘,有的佛国可能是用音乐来度众生,就是他只要听这个音乐就行。

在《无量寿经》后边还有一句话也特别好,“流布万种温雅得香”。这个香怎么形容呢?叫“万种温雅得香”,“温”是温柔的温,“雅”是雅致的雅。

这里说,“其香普熏十方世界”,我们也是十方世界之一,那我们怎么没闻到香呢?

在一些人往生的时候,特别容易有这个瑞相。或者是光,奇异的光明,或者是香,还有身体柔软等等。这种香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极乐世界来的呀。

这个香,它不是像你们女生那个香水的香,它是有点像自然的花的那种香,但是比自然的花的那个香还要更特别一点。当下往生给你们闻一闻就好了。

第三十三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在临终助念的时候,经常也会发生这一幕,那个身体软得像面条一样。这不是夸张,就真的像面条一样。即便他生前有很严重的风湿骨病,关节都打不了弯儿的,在那个时候一下子双盘就盘上去了。你们现在盘不上去的,到时候就能盘上去了。这个瑞相也是跟这一愿有关系,因为“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就是在那个时候触到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就变得很柔软,“身心柔软”。

柔软是生命的象征,我们看一棵树,如果树枝一掰就断,那基本上快不行了,或者说是死树。你看那个柳条,春天来的时候,很软吧。所以老子有一句话叫“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他不是打了个比方吗?人身上最硬的就是牙齿,但是最先掉的就是牙;人身上最软的是舌头,但是死了之后舌头还好好的,没听说谁老了舌头先掉了。坚强是往死的方向,人死了硬邦邦的嘛。所以柔软是一种生命的象征。

《往生论》里有个偈子形容极乐世界的宝,“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宝像草一样,非常柔软。

我们这个世界的宝都是很硬的,像钻石是可以割玻璃的,为什么能割?因为它最硬。但极乐世界的宝非常软,“左右旋”,这么旋也行,那么旋也行,就像水里的水草一样。想象一下,像在水里跳舞一样。小孩子就特别柔软,小腿、小脚很软。

人的心也是一样的。我们说一个人的心特别调柔,特别柔软,他表现出来就是一件事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这么着也可以,那么着也可以。但这不是说“乡愿”,不是孔子最瞧不上的“乡愿”——和事佬,这么着也行,那么着也行,不是这个意思。首先他心量非常大,是因为他对一件事的认识,他能从各个角度去认识,这个角度这么看有它的利弊,那个角度看也有它的利弊,所以他都能接受,对他来说没有不能接受的。所以,一个人心能调柔,能柔软,其实是不简单的,代表了很多东西,心量啊,智慧啊,眼光啊,都在里面,而且又非常能体谅,能包容。

经常念佛的人,因为只要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就像第三十三愿说的,自然就身心柔软。在我们六道里边,身心最柔软的就是天人,佛说极乐世界的人身心柔软超过天人的。

第三十四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这条愿叫作“闻名得忍愿”,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就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菩萨的境界,而且不是小菩萨的境界,是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字面去理解,就是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信受通达,无碍不退。

“总持”就是陀罗尼,总持无量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分成很多种。总之就是总持一切法门的意思。

关于“无生”,我们知道人的一切的苦乐,遭遇也好,内心的感受也好,通通都是因为有念,就是有念头。菩萨如果证到无生,就没有念头,因为念头也是生灭的,有生必有灭,想让它不灭,那就无生。菩萨证到无生这种境界之后,自然地就远离了一切的念想,也自然就远离了一切的苦乐。

我们作为凡夫,可以稍微去理解什么呢?就是拿一些比较粗的事相去比类。周国平写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妇人在河边哭,有一个人路过就问她:“你在哭什么?”她说:“我遭遇很不幸。儿子死了,丈夫离开我了,家产也没有了。” 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本来有家产、有丈夫、有儿子,家庭很和睦,一夜之间通通都没有了。然后这个人就问她:“那在你十几年前,还没有出嫁的时候,你有儿子吗?”“没有。”“你有丈夫吗?”“没有。”“你有家业吗?”“没有。”“那你那个时候痛苦吗?”“不痛苦。”“那你现在的你,跟十几年之前的你,有什么区别吗?”她想想,“没有”。只是因为中间有了一个“有”的过程,现在又没有了,从“有”到“没有”,就产生了这种心里的落差,就滋生了种种的痛苦。

其实想想我们不也一样吗?每个人不都是一样吗?所以当下我们所感受的这个“有”,其实最初都是“没有”的。所以,要想没有无常来的时候那种痛苦,其实最好就“无生”,最好本来就没有。

曾经有法师有一个主张,他说,人一辈子里最少要有两次,把身上所有的东西全部布施干净。当然出家人比较容易啦,在家人比较困难。身上所有的东西全都布施出去,什么都没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有两次这样的经历,你就会变得没那么执著。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个莲友叫“佛无”,他不喜欢这个法名,想改,我就把老子这话搬出来了,你看,“有生于无”,所有的“有”都生于“无”。“嗯,挺好,不改了。”

一切“有”可不都从“无”里面产生的吗?这个空间里如果塞得满满的,你们能进来吗?咱们怎么能上课?书能摆吗?所以我们的心态如果是空空的,或者尽量往这个方向去趋向,就会少很多的烦恼。但是这个不叫真正的“无生法忍”,那个境界比这个更高。

关于入无生法忍,还有一个故事可以讲。昙鸾大师那个朝代,有人问昙鸾大师这么一个问题。他说,你看念佛往生的人那么执著——极乐世界就是有啊,极乐世界就是快乐啊,娑婆世界就是不好啊,厌秽欣净嘛。按说这是一颗执著的心,跟《金刚经》讲般若空性的那种是不相应的,但你怎么能说往生到那儿之后会得无生法忍呢?因为无生是一种诸法实相,一个执著心怎么会得到呢?执著心为因,果上怎么会得到没有执著的这种果报呢?他不理解。

昙鸾大师就在《往生论注》里面打了好几个比喻,挺经典的。他说,譬如净摩尼珠,就是摩尼宝珠,如果把这个珠子置于浊水之中,水即清净。有点像化学里边沉淀水的那个实验。我记得化学里边有明矾之类的,水很浊的,有各种飘浮物,你把它丢下去,水马上就沉淀下来了。昙鸾大师举这个例子,就是用了这么一个比喻。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阿弥陀佛的这句名号就像这个净摩尼珠一样,投到凡夫很浊染的心里边之后,自然就使其净下来了。

还打了另外一个比喻,“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什么意思呢?在冰上烧火的时候会怎么样?这火越大,冰化得也越快;冰化得越快,火灭得也越快,因为这水是能够灭火的。

火就代表凡夫的执著心,“我要往生”,往生的心非常恳切,非常炽盛,越恳切,这火越大;冰就代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你在往生之前的属于凡夫的执著,反而被极乐世界的清净功德给浇灭了。

昙鸾大师说,“彼下品人”,就是下品下生的人,他是最执著的了,“虽不知法性无生”,他不知道法性这种无生的道理,“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因为那个世界是无生的世界,你到了那里之后,种种的这种执著见的火苗自然就灭掉了。

第三十五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是“女人成佛愿”。这条愿比较特别,在诸佛发的愿里边也属于比较特别的,很少有某个佛菩萨为了所有女人去发一个愿的,这可能是唯一的,其他佛没有发的。大概也就是因为这条愿,所以学净土念佛的女众比例特别高。

按照佛教的常规理念,尤其是圣道门理念,女众属于业障比较重的,有很多的说法,如“男子七宝身,女子五漏身”,男的是七宝身,女的是五漏身,就是说业障比较重。有部经叫《大爱道比丘尼经》,就是专门说女众的这种业障怎么重怎么重,说得特别细。

还有就是《八敬法》,《八敬法》是佛制定的,就是针对比丘尼来定的。当时佛是不剃度女众弟子的,因为阿难被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给说动了,他反复地跟佛求情,佛总算答应了,但是说了一句话,“因为我答应你今天的这个要求,我的正法减少五百年”。然后,佛就制定了《八敬法》,专门针对比丘尼来制定的。比如说,比丘僧团里有过失,比丘尼不准指责,不准议论,不准指出来;比丘尼僧团里有问题的,比丘可以指出,可以批评,可以指责……很多,包括百岁的比丘尼见了沙弥也要要顶礼,平时要请比丘去比丘尼僧团讲戒律等。总之就像不平等条约一样。

其实这些都属于保护,是佛的一种怜悯,保护女众。其实不光是佛教吧,儒家好象也有类似的这种风格,“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近也不行,远也不行,近了她蹬鼻子上脸,远了她怨你。远近为难,孔老夫子一针见血地指出。

但你们女生不要不高兴哦。其实这些圣人们都是很慈悲、很怜悯的一种态度。因为男女的身心结构本身就不一样,你让女的去做男的位置上的事,就会出现种种的问题。当然了,我们现在末法,越到末法这种颠倒相越明显,男的不如女的,太多太多了。现在,反而是这样,阴盛阳衰,女的里边各种豪杰也是越来越多,这就是乾纲不振。

(问:佛教不是应该讲平等吗?)

但是它有这个差别相嘛。其实把她放在她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平等。比如说,有些花适合阴生,有些花适合阳生。你不能说为了平等,把阴生阳生的都放在太阳底下,或者都放在阴暗的地方,那就有的死,有的不死。必须是各安其位,适合阳生的就放在阳光底下,适合阴生的就不要让它见阳光。性别也是一样的。把女的适当地放在稍微低一点的位置,是一种保护,包括说有种种要求啊,比如女子受戒的戒条都比男的多一百多条,其实是一种保护。

在学净土的文句里边,其实恰恰相反,总的来说男不如女,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男的都远远不如女的。尤其你去各地念佛堂逛一圈,大概一个念佛堂里边比如说100人,几乎女人占了99,就一个男的在后边,都不好意思往前边走。然后,过一阵这男的也不见了。

就是感觉净土法门对女众的这种摄受力量尤其强。因为它不强调这种理性啊、智慧啊,女众本来就比较感性,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是最能够打动这种感性动物的,而且,一旦进来就很稳定。男属阳嘛,阳属动;女属阴,阴本来就静,一进来就很稳定。

在《法华经》里边有一段,也是讲到女众的。“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闻是经典”是指《法华经》,“安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秽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法华经》里面也是把女人跟极乐世界勾联起来,有很深的因缘。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里面有段话,也是针对第三十五愿说的,“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扶身,坐宝华上,随佛往生”。

后面还有,“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就是女转男身是不容易的,是很难的。“如释迦因地行菩萨道,积一大阿僧祇劫勤修,始渐离女身”,就是在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曾经花了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把女身转成男身,所以可见得不容易。

朗读:佛安

宗道法师2018年5月讲于善导书屋

(未完待续)

宗道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概说(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