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土木堡之变中明朝皇帝被俘虏,为什么还能活命?

第一军情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皇帝朱祁钰把也先太师玩的团团转。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也先。此时,大明立国已80年,处于仁宣之治之后,国力尚强,但是已经不复当年勇,国内小规模叛乱和盗贼不断,北边的蒙古族常常沿着长城一线南下侵扰,抢掠财物。

明英宗已经22岁了,能干的太皇太后已经去世,辅导政务的“三杨”也已经老去。于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决要求御驾亲征。但是,由于准备不足,谋划不周,部队承平日久,训练不够,指挥错乱等因素,明英宗的20万大军,明军8月中旬在北京西北200余里的土木堡(现张家口境内)被也先的5万骑兵消灭,跟去的五部尚书(礼部尚书没去)和其他重要大臣,或是被杀或被俘虏,消息传到北京,朝野惊慌失措。

英宗出征前,命令自己唯一的亲弟弟郕王朱祁钰率百官居守北京,但不是监国。朱祁钰此时已经21岁了,还留在北京,没有安排外出就藩。以上两件事,足见英宗对这个弟弟的喜爱。

此时,北京城只有残兵十万,精锐都死在了土木堡,面对也先的大军,朝廷就迁都还是守城展开了讨论,后来孙太后和朱祁钰召开会议研究,多数人主张迁都,但是兵部左侍郎(兵部主持工作的第一副部长)于谦等主张守卫北京,不能重蹈宋朝的覆辙,并向朱祁钰提出要求,谁再说迁都就要砍谁的脑袋。

为了应对皇位空缺的危机,于谦等人主张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因为英宗的长子朱见深这时才两岁,太小了,虽然已经被孙太后先立为太子,但不适合当皇帝处置危局。孙太后是英宗的亲娘,不是朱祁钰的亲娘,但突发重大变故,只好同意由成年的朱祁钰登基做皇帝,统一处置危局。朱祁钰于九月初七登基,是为景泰帝,英宗朱祁镇变成太上皇。

明朝开始从各地调兵谴将,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不久,就调集了22万大军守卫北京,甚至将守卫昌平皇陵的兵马都调去守边关。并破天荒地诏令皇室亲王领兵北上救援,这是明朝唯一一次诏令亲王领兵勤王,明末唐王朱聿键自行率1000多人到北京勤王,中途被赶回,唐王本人被崇祯帝关进皇家监狱。同时,朝廷对长城沿线加强部署,封在甘肃平凉的庆王子孙一个个吓得要求内迁,但朱祁钰不允许。

当然,不能饶了罪魁祸首太监王振,王振在土木堡已被明朝将领杀死,但王振的党羽和家人不可饶恕。王振的几个党羽在北京被大臣当街打死,王振的本宗不论大小全部被处死,亲戚和女人发配到王公贵族家当奴隶。

朱祁钰和于谦等人采取的就是严防死守的办法,并没有主动出击。也先拥着英宗到明军的各个关口叫门,希望明军看在太上皇的面子上给点吃的喝的,给点茶叶,但朱祁钰严令各边关,不得开门,否则重处。也先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也先没有办法,只好派出使者到北京谈判,朱祁钰对使者相当客气,安排大将石亨陪吃陪喝,临走了还要备一些财物给他们带回去。后来翰林院一个叫吴节的官员上疏朱祁钰,劝告皇帝不要过分优待使者,我朝不是宋朝,国力这么强大,有什么好怕的?今后也先的使者来了,给点财物就好了,千万不要安排石亨这样的大人物陪酒,有失天朝威严。

谈来谈去没有结果,也先那边先沉不住气,十月初,也先率部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杀到北京城下,但是情况不妙,朱祁钰和于谦做了充分准备,22万大军列阵以待,城上枪炮林立,根本不敢上前交战,后来也先和明军在北京城外小规模接触,也先没占到便宜,就撤军了。

也先横竖没有捞到好处,就派出使者告诉朱祁钰,说要送英宗回来,但是英宗回来要当皇帝。这个问题难不住朱祁钰,朱祁钰就告诉也先,太上皇之尊怎么能屈居当皇上,太上皇比皇上大,不能以尊就卑。

也先被这个愣头愣脑的朱祁钰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这个时候也先看清了明朝的实力,从北京回来后,开始对明英宗行君臣礼,将明英宗当成自己的皇帝,真是造物弄人,当初派20万大军攻打你的时候,你不将我当成自己的皇帝,被你俘虏了,你却将我当成自家皇帝,真是不打不相识,造化弄人。

英宗很想回到北京,北京有他的疼爱的儿子、有他慈祥的母亲、有他心爱的女人,看到弟弟朱祁钰还不迎接自己回去,实在憋不住了,于十月初八派使者告诉弟弟朱祁钰,说只要多给也先一些金钱财务,也先就可以放我回来,朱祁钰觉得不妥,于是不答应。

也先知道,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库存的茶叶快没有了,明朝的茶叶是蒙古人救命的物资,没有别的都好说,没有茶叶会死人的,急需要明朝的茶叶,如果不送英宗回去,茶叶遥遥无期,这不是办法。于是,也先告诉朱祁钰,同意你的要求,放你哥哥回来当太上皇,皇帝还是你朱祁钰来做,我们将安排大部队欢送你哥哥回北京,毕竟是太上皇,场面要大一点,仪式要隆重一一点。

朱祁钰一听安排大部队送哥哥回来,觉得很不妥,就回话给也先,劳师动众可不太好,那么多人,擦枪走火了怎么办,你们只要安排十几个人送我哥哥回来就好了,我也派十几个人去边界接,大家都简单一点,又不是娶媳妇,没有必要那么大场面。

也先被这个叽叽歪歪的朱祁钰气得差点吐血,但是没有办法,茶叶要紧,终于在英宗被俘虏一年后的景泰元年(1550年)八月,将英宗送回了北京,也先和明朝重修旧好,恢复朝贡关系,也先的茶叶又有了保障,从此也先老实了好几年。

景泰六年(15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后来鞑靼部的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掳走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都说报应,没想到这么快。也先死后,瓦剌逐渐衰微,大明北边稍微安宁了一段。但是,哥哥回来,朱祁钰的日子可就不安宁了。





坐看东南了


朱祁镇在乱军中生还,并最终“衣锦还乡”,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乱军之中,凹造型摆pose(席地而坐,闭目不语,俗称装B),让敌方士兵感觉到这是一个有身份的男人,不能随便砍了头回去领赏

第二阶段是也先帐中,耍酷装逼玩冷漠(汝何人?也先乎?伯颜帖木儿乎?),让鞑靼首领也先十分震撼,然后盘算着这个皇帝能带来多少利益,并决定不杀掉他

第三阶段是敌国阵营中,左右逢源、温润如玉(跟敌人相处的非常nice),让鞑靼上下都非常喜欢他,并且有不少人为其说情,意欲将其送回

不得不说,朱祁镇的个人魅力,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那么我们来看看他的返乡之路,到底充满了怎样的传奇色彩!


土木之战——文臣武将死伤无数,朱祁镇却毫发无损!

王振的确是个有理想、有梦想的太监,不同于其他同仁一心想着争权夺利,他心里有一个宏大的理想——横刀立马、建立不世功勋!

然后,他就忽悠自己的老大御驾亲征,别说朱祁镇还真就是政治白痴,不仅觉得很靠谱,还把指挥权交给了这个堪称是军事白痴的死太监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此一役明朝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随同官员均战死沙场(说句不好听的话,是被人像砍瓜切菜一般收拾了),光尚书级别的,就死了有五个,更别说其他文臣武将了

可就是这么一场死亡率极高的战争,朱祁镇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当时,已经崩溃的明朝军队被人随意屠杀,惊恐的王振也被早已愤怒不已的武将先行斩首,也算是功德圆满领盒饭了

可是朱祁镇呢?这可是大明的皇帝啊!此时,朱祁镇表现的很淡定,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裳,扶了扶被左右撞歪的帽子,安静的坐了下来,仿佛周围的一切与自己无关

很快,杀奔而来的瓦剌士兵,准备一刀砍死他,毕竟砍其他人还得撵着杀,这个现成的砍了正好回去领赏(古代杀敌求赏,以人头为准)。可很快他就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他觉得面前这个人,应该是个大人物,如果献给领导,岂不是......

于是,朱祁镇在乱军之中活了下来,但是其他文臣武将,可就这么好的待遇了

朱祁镇之所以没死,是因为他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小兵带着朱祁镇到一个将军营帐中请赏,这个将军很傲慢,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应该是个大官,但是无论多大的官,不都成了自己的俘虏了么?

本着这样的想法,这个将军十分傲慢的问朱祁镇:“你丫的,是干啥的?当啥官?有啥可以给爷进献的!你们大明不是很有钱么!”

面对傲慢无礼的将领,朱祁镇很是淡定,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你算什么?叫你的主子来吧(也先)”

装逼成功的朱祁镇见到了瓦剌太师也先,随后经过一番交谈,也先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大明天子!

而朱祁镇的人头在也先看来,就是一颗金灿灿的猪头!(这得多少赎金才能...)

然后就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朱祁镇被也先“恭敬”的请到边关,试图以皇帝的名义要求边关守将将城门打开

可是,任凭朱祁镇叫破了喉咙,守将就是不为所动,还说什么:“奉长官之命,不可随意开门”无奈的朱祁镇只好问他长官在哪,出来聊聊啊~

可是守将的回答,彻底让朱祁镇无奈了“我们长官去出差了,什么时间回来不知道,你还是早点回去吧!”

气急败坏的也先,发誓要和明朝死磕一波,只是很无奈遇到了于谦这号人物,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告终,瓦剌灰溜溜的退兵

朱祁镇呢,自然也被带走

变成狗不理的朱祁镇,只能靠自己

也先很愤怒,“你大明朝的皇帝,说不要就不要了吗!(我赎金还没收够呢!!!)”

诚然,也先一开始不杀朱祁镇,的确有企图。他想着,凭借这么一号人物,就算是不能骗开守将的城门,至少可以勒索一笔,这可是长期饭票啊

可惜,明朝不是傻子,在于谦的主导下,皇弟朱祁钰摇身一变成为新皇帝,朱祁镇从皇帝摇身一变成为太上皇,除了皇后一开始给也先送了一笔金银珠宝外,瓦剌再也没有从明朝这捞到什么好处

也先愤怒了!长期饭票变成了一张废票,还玩什么?“老子杀了你!”

由于梦想破灭(捞钱),也先准备杀掉朱祁镇,别说,朱祁镇的人缘真不是盖的,他跟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关系非常好,在他的游说下,也先还是想杀掉朱祁镇

似乎是老天也不想朱祁镇就这么领盒饭离场,于是安排了一个突发事件给也先,一天晚上,也先的战马被雷给劈死了,比较迷信的也先同志不是很开心,加上弟弟的劝说,他没有杀掉朱祁镇,而是交给弟弟看管

很快,朱祁镇左右逢源,不仅和也先的弟弟打的火热,还和其他瓦剌官员相处的非常好,每次聚会都带着他,并且帮着他说好话

看样子,朱祁镇的小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但是毕竟不是自己家,天天吃牛羊肉也是会腻的,朱祁镇想回家了

说巧不巧,已经成为皇帝的朱祁钰不想哥哥回来,所以十分不重视也先提出的友好访问活动,派了几个闲杂人等就去了

结果,偏偏有个叫杨善的人,为明英宗的胜利归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此人并不知名,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能力——空手套白狼,不,空手套皇帝!

加上朱祁镇的好人缘,经不住劝说的也先放走了朱祁镇,而后朱祁镇经历了八年太上皇的生活(软禁),完成夺门之变,重新登基成为皇帝

总的来说,朱祁镇还是有水平的,如果不是乱军之中稳如泰山,面对瓦剌毫不畏惧,或许他根本撑不到杨善前来营救

但是,归根结底,如若没有于谦,朱祁镇纵然是三头六臂,也回不来的!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有些俘虏,活的比死的更有价值。

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就是这样。



打个比方,一伙劫匪绑架了一个富豪的儿子,他们是直接撕票呢?还是勒索钱财呢?

如果没有深仇大恨的话,绑匪应该一直囚禁这个富家公子,缺钱花了就勒索一些钱,就是不放人,也不撕票。

朱祁镇就是这样一种处境,瓦剌首领也先想的就是如何利用这个皇帝俘虏取得更大的利益。

要赎金是次要的,我也先刚打败了你的大军,只要打进中原,说不定这个天下都是我的了。



而在当时,瓦剌想要打到北京去,必经之路便是郭登镇守的大同和杨洪镇守的宣府。

朱祁镇现在可不能死,他得为也先叫开这两座城门。

到了大同,朱祁镇被逼迫向大同守将郭登下达开门的命令,这是一道送命题啊。开呢,把瓦剌放过去就是引狼入室,可是不来呢,谁知道这个皇帝俘虏朱祁镇会不会被放回去,会不会记恨自己,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



面对朱祁镇的叫门,郭登是这样做的:“臣奉命守城,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知道。”

装傻是吧,朱祁镇又被带到了宣府,杨洪的做法更绝。

白天叫门的时候只当没有听到,等到晚上叫门的时候,守门的士兵就回复:“按规矩,晚上不能开城门。”

那就找你的长官来吧,来个能管事的。

对不起,我们长官出差了。(好一句应付的辞令,古今通用)

也先看到叫不开门,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明朝要点赎金也行啊。(朱祁镇先生这点面子总该有吧。)

勒索的书信已经发出,可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有人来送赎金,一打听明朝已经换了一个皇帝。



这下子朱祁镇这张长期饭票也变成了废票了。但是朱祁镇交朋友的能力很强,也先的弟弟慢慢地成为了朱祁镇的朋友,这让也先很是不满。

在也先率大军进攻北京失败后,怎么看朱祁镇都不爽,对朱祁镇起了杀心。就在他准备动手的时候,在一天夜里,天降雷雨,居然把也先的马给劈死了,这下也先也不敢动朱祁镇了。



从此,朱祁镇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最后被也先放回去了。

综上,朱祁镇在被俘后没有被杀是因为也先觉得朱祁镇还有利用价值。当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后,没想到和也先的弟弟成了朋友。最后在也先准备动手杀掉朱祁镇的时候,居然出现超自然现象,因此朱祁镇抱住了姓名。


林杭之


土木堡之变从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败,从战场发展上也可以说虎头蛇尾的一场作战,最终以数十万将士的性命为明英宗埋了单。

首先这个事情还要从瓦剌蒙古的朝贡说起,最开始瓦剌蒙古的朝贡使臣也只有三五十人,但因为明朝的赏赐较多,后来竟然慢慢增加到了三两千人来明朝打秋风。

王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大骂瓦剌蒙古不识抬举,居然敲诈大明朝廷,他也告知礼部,就按照普通的来,但瓦剌蒙古也贿赂了礼部的官员,在皇室不知情的情况下,礼部就将公主许配给了瓦剌蒙古。

于是王振也明确的告诉不会嫁公主,瓦剌蒙古感觉大失颜面,开始分三路入侵大明。

数十年过去,当时明太祖明成祖的那一批将士老的老死的死,战斗力大不如前于是瓦剌军队一路大破。

消息传回京师,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京师震动,但王振却看到了这是一个提升自己威望的好机会。

于是走入了大内,开始撺掇明英宗出征,此时的明英宗满脑子都是祖宗,想要像太祖成祖那般领军打仗。

于是被王振撺掇成功的明英宗开始了属于他的英明指挥,他想着大不了拼消耗,唐唐大明难道还打不过一个小小的瓦剌蒙古?

于是在短短几天内就很快召集力量五十万兵马,这五十万人中有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有各种各样的人,就是职业军人极少。

于是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碰上会一点点战术的瓦剌军队,这些临时召集而来的军队一哄而散,士气一下子就没有了。

失去了士气的军队不再是军队,而是会动的战功,这数十万人就被瓦剌骑兵追着驱赶,连皇帝都被俘虏了过去,最终全军覆没。

可是皇帝对于瓦剌来说就更加的重要了,相当于是一个重要的人质与战利品,随时都可以与明朝皇室谈条件,如果直接击杀,也会让下一任明朝皇帝有充足的理由发兵瓦剌灭国!


娱乐吃瓜主


土木堡之变,当时的蒙古后裔也先远没有几百年前大金帝国君主的雄才大略!


也先不想灭了大明统一中国,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他只想在战争获利,以来满足蒙古日益匮乏的物质需要!

在俘虏了明英宗后,也先根本没有想过杀他,而是想利用他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大明那边又立了新的皇帝,这个时候也先又一计上心头,我既然现在不能获得利益,就把老皇帝放回去,让你们争权,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咯!

所以,一切因素都决定了明英宗不会被杀!!


风雨奕生局


因为奇货可居啊!

第一,入关通行证

朱祁镇可是堂堂大明帝国的天子,是无价之宝。如无意外,也先可以挟持朱祁镇,率领瓦剌大军长驱直入大明境内,甚至还可能一举拿下北京城。


不过大明出了个于谦,拥立朱祁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稳住了大明军民的心,还在北京城大败也先。

第二,谈判筹码

朱祁镇不管是皇帝还是太上皇,那没关系,反正大明不能忍受自己的皇帝在外族人手上。因此,为了救回朱祁镇,明朝当局肯定要像也先让步,给他开出有利的条件。


第三,扰乱大明的武器

条件谈不拢也没关系,朱祁镇还可以在也先那多待些时日,反正养他有不用多少投入,饿不死就好了。

等到明朝政局稳定后,把他放回去,就可以达到扰乱明朝的目的。而事实上也的确达到了,后来明朝就发生了夺门之变。


除了这些好处,也先还有不能杀朱祁镇的理由,那就是:大明国力比自己强。

朱祁镇和五代十国时那些亡国君不同,也和宋徽宗父子不同。那是的明朝国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如果也先杀了朱祁镇,只会彻底激怒汉人。到时候大明不仅上下一心,更加团结,还极大的激发了明军复仇的战斗意志。到那时候等待他也先的恐怕不仅是亡国,还有可能灭族!


所以,朱祁镇是不能杀,不但不能杀,还得保护好。因为他要是死在瓦剌手里,也会遭到大明的毁灭性报复……


这些历史要读


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个不是搞笑,我是认真的。

如果明朝当时被蒙古人灭亡,而蒙古人入主中原的话,明英宗可能就活不长,或者要被虐待了。

举个例子,比如当年五胡乱华,匈奴人入主中原后,先后抓获了晋朝的两个皇帝。虽然一开始匈奴人好好对待了两个皇帝,但当时匈奴人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并不稳定,百姓还是倾向于晋朝,如果留着这两个皇帝,那么日后可能会产生更多事端,于是匈奴人就把他们杀了。

这是政权不很稳固的情况。稍微稳固一点的就看金朝,当时入主中原抓获了徽钦二宗,则是把他们扔到东北的五国城去关押起来,他们的生活质量当然比当皇帝要差远了,他们的宠妃和女儿被抢去做金朝贵族的小妾,金朝贵族还不时给他们戴顶绿帽子,等到金海陵王篡夺皇位,更是打算在众人面前整死宋钦宗和辽天祚帝。辽天祚帝还有点本事和骨气,死前抢了匹马杀了几个追兵才死,宋钦宗则是手无缚鸡之力,直接被乱马踏死了。

所以明英宗的好运在于当时明朝还没有灭亡,他的弟弟景泰帝在乱中继位,和于谦等朝臣稳定住了局势。如果明朝灭亡了,他的命运不会好过宋钦宗。

而如果明朝没有灭亡,就像历史上那样另立君主,明英宗在蒙古人手中的价值就只是一张肉票,只能拿他来换些钱,把他杀了,就得不偿失了。这也就是历史后来的发展,明英宗换了点钱被放了回来。

可以说正是景泰帝和于谦等人在北京城下的拼死一战保住了明英宗的小命,后来明英宗复辟清算景泰帝和于谦那就是厚颜无耻,忘恩负义了。


猫图怪谈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却没有被杀害,大家一定都会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明英宗虽然不英明,却天生自带一个光环,那就是很能说服人。蒙古大军的大首领虽然也有杀了他的想法,但是二首领却成功被明英宗说服了,反过来刻意保护了明英宗。

然后把,蒙古大首领作为一位有想法的首领,也想要光复当年大元朝的兴盛,于是被忽悠着留下了英宗的性命,而且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企图用这张“通行证”打开明朝边关的大门。

后来在于谦等人力主之下,明英宗的弟弟登基为皇帝,明英宗这张牌失效了。还好大明的很多臣子们心心念念着他,虽然皇帝老大不愿意接回自己的哥哥,却在臣子们的巧妙设计下将明英宗结了回来。

关键还在于明朝当时边关(主要是山西北部边关)守将不是那种书呆子,知道了消息不但不给开城门,还给予蒙古军队以迎头痛击。而首都北京城在于谦等人组织下成功给予蒙古部队以消灭性打击,为明英宗的回归创造了条件。


阿庆还是阿庆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一辈子的阴影。朱祁镇有个庙号“英”字,不知道是不是反话,他“英”在何处?朱祁镇宠信大太监王振,王振本来是一个识字的,听过《三宝太监平妖记》,对他的老前辈郑和崇拜的是五体投地。有人对王振说,您现在可以呼风唤雨,权势已经达到顶天了,但是还没有建功立业,不如去搞一个军功,好和郑和一样的百世流芳。王振听了就记下来,撺掇皇帝朱傻蛋去打蒙古瓦刺。朱傻蛋不听百官劝阻,带着王坏蛋和几十万大军上了路。一路上风雨交加,磕磕碰碰,大军到了边境,士气早就没有了。瓦刺人一看,送人头的来了,借着大雾,来了一个几万骑兵大冲锋,把朱傻蛋的军队分割开来,狠狠的屠杀了一场。王振被义愤的明军将领一锤子击毙,领了便当就退场了。而可怜的朱傻蛋,被蒙古人俘虏了。

蒙古人抓到朱傻蛋,瓦刺人首领可是高兴的不得了。本来人家家里穷得要当裤子,和大明帝国作对,无非就是想弄几块钱花花,现在抓到了世界首富朱傻蛋,还不得好好的勒索一番?瓦刺首领正在幻想着敲诈大明一笔钱,先还了房贷,再买几艘豪华游艇去地中海看看美人鱼,还没有想好,那边大明帝国的新君已经登基了。原来,明朝官员得知皇帝被俘虏了,乱成了一团,大臣于谦说:我们大家伙静静,为了不被蒙古人要挟,我们还是先让朱祁钰上位,至于朱傻蛋,还是先让他在外面喝几天小米粥,谅他们也不敢把朱傻蛋怎么样。就这样,于谦此计稳住了明朝群龙无首的国内局面,也让瓦刺的阴谋计划瞬间落空。瓦刺首领气急败坏,这个朱傻蛋已经毫无价值了,留在这里每天还要供应几个鸡蛋,杀了也没有必要,反而会彻底得罪大明,毕竟以后还要做生意的。瓦刺首领想了又想,既然如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朱傻蛋放了吧。


怀疑探索者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为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但最后还是活着回到了大明。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现实的考虑。

一、明成祖朱棣的五征蒙古,使的蒙古四分五裂,让草原部落势力对于大明王朝的畏惧达到了顶峰。而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征蒙古过去的时间未久,只有二十五的时间,蒙古各部对于大明的畏惧仍在,对于俘虏的明英宗不敢进行过分的对待。

二、大明实力尤盛。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经过仁宣之治,以及正统十来年的发展,大明实力正处于明王朝统治的顶峰时期。而蒙古瓦剌并没有全面对抗的实力,所以对于明英宗只好以礼相待。

三、明英宗毕竟是大明的皇帝,虽然在明代宗继位后被尊为太上皇,所以瓦剌在明英宗的待遇上必须相当谨慎。如果当时把明英宗直接杀了,那么对于大明来说,太上皇被杀,对于朝廷是极大的耻辱,与蒙古瓦剌的仇恨加剧,大明朝廷必然万众一心要讨伐瓦剌。

四、瓦剌入侵中原的目的在于求财,希望在入侵中能够获得财物收获,不管是抢劫也好,威胁谈判也好。所以也先对于俘虏明英宗的作用也是在于开关,取财,而且在塞外的时候也要求大明提供赎金。

五、对于不杀明英宗,还放回的目的,或许也有一些阳谋在里边。就是对于前任皇帝与现任皇帝之间的矛盾,创造条件让它产生,发展,然后发酵,变乱,从而削弱大明实力。而放回英宗就是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