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P2P“大崩潰”之後:洗淨的行業和失掉的信任

P2P網絡借貸在中國已經有10餘年的歷史,而這次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大震盪,給投資者、從業人,和相關的企業家都帶去了很多深遠影響。

我們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用更冷靜的方式,去梳理此次事件的先因後果,聽聽“踩雷”者的心聲,和從業者去探討下P2P的未來。

P2P爆雷:一次醞釀已久的災難

P2P的英文是peer-to-peer lending,是人對人的借貸。本質上,P2P平臺是個中介,通過撮合需要錢的借款人和有閒錢的投資人,收取中介費。

在中國,P2P被稱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除了人對人之外,還可以是企業對企業。

從這個角度來講,P2P是有其自身的價值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其順應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P2P的瓶頸在於它“中介機構”的定位。從理論上來說,P2P平臺只負責“拉皮條”,如果借款人出現違約情況,平臺是沒有責任的。

不過,P2P平臺大多會做一定程度的風控,減少自己的壞賬率,以便建立口碑,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銀行和P2P一樣,也有壞賬,但銀行有一個叫“資金池”的東西,它彙集了所有投資人的錢,分批借給借款人。如果有一個借款人換不上錢,就可以從池子裡補。

由於P2P本身“信息中介”的定位,監管不允許它建立自己的資金池。補救措施的限制,對P2P平臺的風險把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過去10年,P2P在中國都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但從去年開始,一些國家政策給了這個行業前所未有的壓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家“結構性去槓桿”措施,說白了就是減少給銀行的放款,同時限制銀行把錢借出。收不到錢的企業,少了很多資金週轉的空間,直接的影響就是沒錢還P2P的貸款了。

受到去槓桿、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加上股市的持續低迷(一部分借款人拿錢去炒股),讓整個P2P行業籠罩了一曾陰影。2018年4月,監管部門原定於6月發佈的網貸備案延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引發了很多投資者的恐慌,成了爆雷事件的導火索。

不過,在Next Tech採訪的很多金融專家看來,P2P爆雷的根本原因,依然在於一些機構的非法運營。

在政策監管體系不完全的背景下,一些P2P平臺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不斷降低自己的風控標準,吸引更多的用戶,讓平臺上有很大信用風險的借款人數量激增,甚至還有些不法平臺偽造借款人信息,去打造優質借款人的假象。

P2P“大崩潰”之後:洗淨的行業和失掉的信任

在我們接觸的投資者中,很多人就上了平臺的當,平臺在網上提供以假亂真的借款人房產、車產抵押憑證,但實際上這些借款人名下並無資產,有些惡意的平臺甚至從頭到尾偽造出一個借款人,收取鉅額投資後直接跑路。

不良企業在行業內不斷堆積,加上整個金融環境低迷和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地,打擊了很多人從業者和投資人的信心,讓很多平臺被用戶擠兌,最終讓整個鏈條發生了斷裂。

爆雷之下,千姿百態的受害人

經過多方面採訪,我們對本輪P2P爆發的根源有了大致的瞭解,但對它真正影響的理解,是在接觸受害人後得到的。

我們加入了兩個P2P維權群,一個群有幾千人,一個群則逼近上萬人。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名字背後加了虧損的數字,少的有幾千,多的則有幾十萬。

P2P“大崩潰”之後:洗淨的行業和失掉的信任

黃博致稱自己為“資深受害者”,他在秋田理財等3個平臺上投資了60多萬元,目前全部無法提現,“本來是要等著交買房首付的,現在整個計劃至少被推遲了5年吧。”

黃博致自己手上有大筆的資金,卻一直沒能找到可靠的投資理財方式。銀行存款的利率在3%,網上一些理財產品也不過5%,而且它們的存期普遍在1-2年以上。

本來計劃年底買房的他,通過朋友的介紹知道了P2P這種投資途徑,3-6月的投資期,卻能得到高達15%的回報率。這恰好填補了黃先生買房前的空檔期,本著炒短期的僥倖心理,他細心挑選了3個看著比較靠譜的平臺,卻不想投資僅僅2個月後,就遇上了平臺的集體性爆雷。

黃先生說,自己的“家底”還算豐厚,除了推遲他的買房計劃,這60萬並不會對他的生活造成實質性影響:“之前沒敢投比特幣,因為那東西實在看不懂,我本以為15%的回報率不算高了,算買個教訓吧。後果我還是可以承擔的,該吃吃,該喝喝,總不能傷心欲絕就絕食吧?”

詢問他未來的投資計劃,黃先生說自己打算每年換美元,再就是攢錢買房,怎麼穩健怎麼來。

黃先生雖然損失了不少錢,但作為高淨值用戶,他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高。在我們的瞭解中,大額虧損者通常都有著比較高的年收入,P2P也只是他們資產分配的一部分。

反而是那些平臺裡的小額投資者,對爆雷事件的影響更加敏感。

華建是一名在讀研究生,1年半之前接觸了P2P,幾次投資下來並沒有發生什麼問題,而12%的收益率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

在風險把控方面,華建承認自己是個激進型的投資者,他對於P2P的甄別並沒有做到位,只是在排名網站上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又因為自己的平臺太小,所能獲得的信息有限。

在高利潤的誘惑下,平臺唯一的警告語“投資有風險”,也被他當做是“吸菸有害健康”一樣的陳詞濫調。

6月份開始,一些P2P平臺就開始跑路,但華建一直沒有清倉,等到7月份才發現事情不對勁。

華建總共投資了1萬5千塊錢,這筆錢佔到了他資產的75%,裡面除了他自己的積蓄,還包括了本科的獎學金,以及讀研究生學校返還的學費。

事發後,8000的學費對他來說已經成了交不上的債務,情急之下,沒敢找父母的他,通過朋友和同學把學費湊齊了,“我爸媽都是十分簡樸的人,他們知道了這事兒,會比我心疼10倍。”

華建找了很多手段去追還自己的錢,但他估計這筆錢可能要等到2年之後才能拿回來。但就像他說的那樣,屆時自己已經工作,返還的七八千塊錢意義不大,還不如現在一千塊來的更有用。

他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找到工資還不錯的實習,慢慢還清自己身上的債務。

在投資P2P的人群中,激進的理財者不在少數,但Next Tech也接觸了一個小群體,他們中間不乏有經驗的穩健型投資者,卻因為小米的背書而上了賊船。

孫偉稱自己是個資深米粉,從2010年就開始購入小米手機,他認同小米的產品、品牌,和價值觀,對於雷軍的為人也是信賴有加。

去年10月,孫偉在自己的小米手機中看到了P2P產品的推送,這些產品還被冠以“米粉專享”等字眼的廣告。

P2P“大崩潰”之後:洗淨的行業和失掉的信任

孫偉以為這是小米給米粉的福利,加上自己對小米的信任,一來二去,他便和P2P結下了“不解之緣”。

小米在滾滾的雷聲中也沒能倖免,孫偉通過小米購買的8個P2P產品,雷了7個。看到自己的錢不翼而飛,孫偉當時甚至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時間都是手無足措的,覺得這也太搞笑的吧?一個月,毫無預兆,我盯著手機愣神了半分鐘,不知道怎麼辦。”

和孫偉一樣,眾多的米粉們在事發後都有一種“被小米背叛”的感覺。他們迷茫又不知所措,找過小米,找過平臺,找過第三方中介,找過律師,甚至還組織過群體性的集會。

但孫偉表示自己並不喜歡“小米難民群”裡的氣氛。

“大部分都是破口大罵型的,我覺得栽到這裡面的人,多少都有自己的責任吧。說白了就是太貪心,腦子正常的人都知道這裡面有風險,”孫偉總結道,“但就是僥倖心理嘛,覺得把錢多分在幾個平臺,也能彌補一些壞賬的損失,自己覺得沒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沒想到整個行業都炸了。”

孫偉說自己沒有從“米粉”變“米黑”,他坦承小米的產品還是不錯的,只是這件事情,讓他對於P2P、小米、甚至人性都產生了更多的不信任。

P2P的未來,是否還值得期許?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Next Tech採訪了一家倖存的P2P平臺:金蛋理財。這家公司的成立時間雖不長,但卻擁有自己獨到的一套風控系統。

金蛋理財首席風險官張忠衛表示,銀行在做風控的時候,會調度用戶之前的一些流水,以及他們的個人徵信信息。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善於利用一些在網絡上公開的大數據,通過各個方面的數據進行交叉驗證,然後去判斷用戶的真實性,以及他的借款和還款能力。

據介紹,通過大數據應用,金蛋理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風控體系,同時又與用戶保持了良好的溝通和聯絡。在多重保證下,雖然受到行業波及,但公司依然保持了正常的運營。

談到整個行業的未來,金蛋理財的首席產品官杜雲則表達了樂觀和悲觀兩方面態度。

樂觀來說,這次大規模爆雷,其實也是整個行業自我進化的過程。杜雲指出,通過行業的清洗,可以去偽存真,把問題平臺剔除掉,給行業騰挪出更好的生長土壤和環境。

P2P“大崩潰”之後:洗淨的行業和失掉的信任

但從悲觀的一面來說,爆雷後,公眾對於P2P本身產生了深深的忌憚和不信任,曾經的難民更是發誓今後不會再碰相關的東西。怎麼拉攏投資者的信心,將是P2P企業今後運營的一個重點。

另一方面,依然是國家監管層面的缺失。從業者一方面希望上層監管能夠提高准入門檻,減少詐騙團伙進入行業;另一方面,監管可能會讓P2P平臺的發展空間被侷限。

比如限制P2P的收益率,對借款人的資質提出硬性要求,減少平臺供需;亦或嚴禁建立資金池,讓P2P企業去找銀行託管,給銀行支付高額的管理費,增大運營成本。

如果監管允許P2P平臺建立資金池,平臺自身也要應對隨之而來的監管壓力,比如存款準備金制度、資本充足率要求等等。平臺需要做到詳盡的信息披露,來應對監管部門的調查。

總之,還是要看未來監管部門如何定義P2P的角色,是否允許P2P平臺對壞賬負責,這兩方面都將直接影響P2P行業的後續發展。

杜雲表示,國家層面正在積極地調查和規劃方案,就目前來說,P2P企業所能做的,就是把風控做得更加完善一些,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資產。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該怎麼面對爆雷後的P2P呢?

破曉匯恆CEO吳邈表示,就現階段來看,不易把P2P當做普通的基金和保險理財來看待,它應該和股票放在同一級別,需要投資人自己去做調查、風控和分析。

具體來講,可以去看平臺的透明度,看它的債券內容和種類,看借款人的抵押資產的流通性和保值性,另外還需要注意借款人個人的信用狀況。

除了查詢平臺資質外,更要考慮自身的資產和承擔風險的能力,量力而行,借錢投資的方式萬不可取。

P2P“大崩潰”之後:洗淨的行業和失掉的信任

吳邈認為,P2P行業依然存在渾水摸魚的狀況,如果去評級,會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平臺風控能力極強,債權的質量很高;有一些平臺在風控方面把關較弱,整體的債權質量相對差一些。

但總體來看,吳邈對於整個P2P行業依然保有信心:“它是傳統銀行業和專業金融機構的一個補充,所以只要把騙局和不健康的運營方式給剔除掉的話,在我看來它依然是一個可以長期持續下去的,一個很光明的行業。”

因涉及隱私,文中所涉P2P投資者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