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1864年8月,清軍打敗太平軍攻佔天京(南京)後,老謀的曾國藩便立即採取措施將湘軍裁撤,李鴻章也奏請朝廷將淮軍從當時的七萬人裁減至三萬人,其中包括用於“海防”和以洋槍洋炮裝備的二萬二千人。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但對清廷今後如何進行軍隊建設,李鴻章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覺得如果要求戰鬥素質較高的淮軍裁撤,那麼作為戰鬥力疲弱的朝廷正規軍——綠營兵,該不該裁撤呢?還有那些淮軍手中正在訓練和使用的西式武器,是否也需要裁撤呢?對這些問題,李鴻章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卻沒敢直接向朝廷或總理衙門提出自己的建議。思來想去,他想到了自己的兩個好朋友,御史陳廷經和時任總理衙門大臣的薛煥,他將自己的建議轉給二人,請他們向朝廷奏議。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李鴻章在建議中,提醒清廷西方列強仍有繼續侵略的可能性,並順勢實施變法,尤其是要徹底改組綠營兵,並以新式海軍取代舊式水師。李鴻章寫信給御史陳廷經說:“今昔情勢不同,豈可狃於祖宗之成法,必須盡裁疲弱,厚給糧餉,廢弓箭,專精火器……選用能將,勤操苦練。”陳廷經接受了李鴻章的建議,奏請改革綠營兵和各省水師。但是正如李鴻章事前所料,朝廷對陳廷經代他上奏這樣的建議並未照單收下,而是將其轉發給曾國藩和李鴻章再考慮。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李鴻章之所以預料其建議可能不被朝廷採納,卻仍舊轉彎抹角提上去,是因為他可能試圖向朝廷表達這樣的想法:目前太平軍叛亂雖已被鎮壓下去,其具有勇字營或“非正規部隊”地位的淮軍,仍然有其用途。李鴻章確實曾在1864年夏考慮過遣散部分素質較差的各營軍士,但其對保留下來的三萬人馬,他卻未進行任何組織上的全面改革。當時曾國藩也曾勸他保留兵力,以便以便同捻軍作戰,從1864年11月開始的幾個月內,淮軍就曾奉旨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和直隸同捻軍作戰,在福建同太平軍餘部作戰。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到1865年6月,李鴻章去南京署理兩江總督(接替當時負責同捻軍作戰的曾國藩)時,他只將其所部10000人裁遣,其餘60000人中,有不及20000人留在江蘇。可惜不論李鴻章曾抱著怎樣的希望,他想要搞的全國範圍的軍事改革顯然沒有可能了。為此,他曾寫信給曾國藩,感嘆“各省餉源已涸,而徒養無用之兵將”,事雖如此,但李鴻章始終堅持不懈地將西方軍事技術引進中國。1865年,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丁日昌籌劃購買上海沿江的一家美國商人開辦的“機器鐵廠”,建立了著名的江南製造局。

李鴻章的淮軍打敗太平軍後去哪了?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

後來淮軍又經歷了鎮海保衛戰、鎮南關大捷、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等戰役,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後發展至數萬人,李鴻章也憑藉淮軍勢力為基礎,擔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清廷的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一舉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多年來,淮軍也湧現瞭如,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毓蘭、吳毓芬、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程學啟等,這些人共同形成了淮系軍閥,成為統治階級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文/講史論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