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歷史悠久的大理

大理歷史悠久,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據文獻記載,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散佈了許多氏族部落,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歷史悠久的大理

前221年,秦朝開始經營西南,在西南地區建立行政機構,自此開始中央王朝對大理的統治;漢時(前109年),漢武帝出兵擊敗了“昆明之屬”各部落,並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縣,開闢了中國南方絲路,使得大理成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中轉站。

三國時期,雲南、貴州以及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歸屬蜀國。後,孟獲叛亂,諸葛亮妙計七擒之,平定叛亂,並在大理地區重建雲南郡。

隋朝時期,597年,昆明發生叛亂,隋以史萬歲平之;唐時貞觀年間,唐王朝設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區各縣均歸其管轄。

公元七世紀,洱海周圍出現了蒙崔、越析、浪穹、鄧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其中的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公元八世紀,六詔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詔政權。南詔與唐王朝之間關係密切。後來,由於南詔力量日益強大,與唐朝矛盾日趨激烈,終於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雙方發生大規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後經過雙方努力,公元794年舉行“蒼山會盟”,雙方重歸於好。

南詔後期,宮廷內亂,終於國家在混亂之中分崩離析。南詔國就此消亡。

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建立了大理國。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的疆界。大理國統治雲南達300多年,期間曾受宋王朝的“雲南八國都王”等封號。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從寧夏入甘肅,經六盤山,結集於臨洮(甘肅南部),然後進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區分三路以進。忽必烈親率中道兵,過大渡河“經行山谷2000餘里”,由今鹽源、永勝,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達今麗江境。忽必烈率軍攻取了劍川、鶴慶,由上關進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殺,大理王段興智逃到滇池地區。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臺留鎮雲南。

歷史悠久的大理

公元1254年,兀良合臺繼續進軍,先後平定了大理國的五城、八府、四郡及烏、白蠻37部,在昆澤(今宜良)俘獲大理王段興智,大理國亡。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委任賽典赤為雲南平章政事,來雲南建立行省。賽典赤撤銷了原來的萬戶、千戶、百戶軍事性的建置,改設路、府、州、縣,建立了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置路三十七、府二、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尚設立了甸、寨、軍民府等。元代在雲南建立行省,標誌著中央王朝對雲南統治邁進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則布天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的政令統一局面。元代雲南行省時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屬於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大理路: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並大理上下二萬戶府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領有一縣、二府、五州。

1276年改府為路,雲南正式成為行省級區劃的名稱。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襲破大理城,朝廷改行省為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諸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並察諸府州縣司衛所,稱為“三司”。今大理州地域分隸於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朝時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別隸屬於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隸廳。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大理地區被劃為雲南的內地。《蠻司志》卷八載:“版籍其地,加以經化,創置雲南、楚雄、臨安、大理諸府為內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車裡諸地為西南夷,一如舊時成都之視滇池。”大理府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駐地,領4州、3縣、1長官司。領州:趙州、鄧川州、賓川州、雲龍州;領縣:太和縣、雲南縣、浪穹縣;長官司:十二長官司。

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後成立了雲南省軍政府。大理地區隸屬於滇西道,後歸屬騰越道。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

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

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

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鶴慶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

歷史悠久的大理

歷史悠久的大理

歷史悠久的大理

歷史悠久的大理

歷史悠久的大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