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怎麼研究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給出了幾個方法,可以參考下

哲學史即歷代哲人從事創造哲學的全部活動,這裡有客觀,也有主觀,有客體的參與,也有主體的參與。其研究的對象即哲學的內容。

那麼,如何更好的研究和把握中國哲學,並儘可能的服務於生活呢?一起看看中國哲學巨匠馮友蘭是如何說的。

怎麼研究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給出了幾個方法,可以參考下

馮友蘭認為研究好中國哲學有幾個方法,分別為:

1,鑽研西方哲學

中國哲學缺乏系統,相對零碎,若不研究西方哲學,做個對比或參照,則我國的哲學就難成大器。想要把中國哲學整理出一個體系,就必須先研究或瞭解透西方哲學。

研究西方哲學,須遵照以下4點:

1)精讀西哲經典,形成邏輯論證。

2)精讀系統著作,形成完備的哲學體系。

3)形而上,人生論,認識論,本體論,這些要細讀,以便形成哲學專論。

4)瞭解、通讀西方哲學史。

以上4點可以與中國哲學的研究和閱讀結合起來,對比聯繫。

怎麼研究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給出了幾個方法,可以參考下

2,蒐集哲學史料

哲學史料是哲學史的細胞,缺少了哲學史料,就無法形成哲學史。

組成中國哲學史的史料分3種:

1)原料

原料即中國曆代哲學的著作,比如朱子的《語錄》、周子的《通書》、邵堯夫的《觀物論》、釋宗密的《原人論》等。

2)副料

副料即對別人的哲學著作進行的評述,比如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全祖望的《宋元學案》、孫奇逢的《理學宗轉》和《莊子·天下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等。

3)旁料

旁料即作者杜撰的,相當於歷史中的野史。比如《廿五史》、《世說新語》等。

總之,欲深入哲人的哲學,必要深知哲人的品性與背景,欲深知哲人的品性和背景,就得多讀正史和野史。

怎麼研究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給出了幾個方法,可以參考下

3,詳細規劃和細分

中國哲學事蹟,綿延二千多年,更朝換代,歷久彌新,千古不滅。要想理清裡面的層次,汲取內裡的精華,就要在以下2點下功夫:

1)劃分時期

按照時間先後,把中國哲學史劃分為上古哲學、中古哲學和近代哲學。

2)細分流派

按照思想特徵,把中國哲學劃分為儒家、道家、法家、理學、心學等幾大流派,便於釐清其中的師承關係。

除了以上2點,也可以從地域上劃分,比如諸子百家時,齊國之於陰陽家,魯國之於儒家,宋國之於墨家,秦國之於楊朱,楚國蔡國之於道家。

4,探索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是組成哲學史的一個重要元素,一個時代內的東西,比如經濟機構、政治制度、社會組織形式、風俗文化等,都會影響而改變著那個時代的哲學。不明白這點,必不能深刻理解那一時代的哲學精神。

5,審查哲人身世

一個哲人的哲學,不但是他的時代背景之反映,而且是他獨有品性之表現,必須審查哲人的身世,才可洞察哲人的哲學底蘊。

可以從5個方面入手:

1)所處的階級,即意識形態。

2)所處的家庭,即家庭背景。

3)所受的教育,即教育背景。

4)人生的際遇,即生活經歷。

5)性格特徵,即個人的氣質。

不研究透哲人的身世,就無法瞭解哲人的品性,不瞭解哲人的品性,也就無法理解哲人的哲學。哲人的身世明瞭,其提出的哲學之核心也就自明。

怎麼研究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給出了幾個方法,可以參考下

6,評述哲人的哲學

哲人的著作出來了,核心思想提出了,但不一定都對,我們要對其進行評述和論斷,如何評述和論斷呢?要用科學的方法,嚴謹和存疑的態度,精密的邏輯分析,還有流暢的文筆表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搜尋哲人的哲學的思想根源。

2)把握哲人的哲學的體系核心。

3)總結哲人的哲學的社會影響。

4)評判哲人的哲學的優缺得失。

結語——

哲學史有3個目的:一是明變,二是求因,三是評判。

通過以上6個方法,我們能將片段、零碎、不成體系的中國哲學和史料記載,串聯糅合,洗練淨化,進而更接近中國哲學史的本來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