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岱廟

岱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燬,清代再次修繕。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十八盤

十八盤在對松山北。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西巖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坊址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

前為新盤口。明萬曆年間,參政呂坤跨澗建渡天橋,並順龍峪上源修新盤道,直達碧霞祠南神門,登岱頂者上下甚為方便。橋與盤道均毀於清乾隆年間。

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昇仙坊,由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谷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雲梯倒掛。石壁谷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天門雲梯”、“如登天際”諸刻。

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巖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離內升高400米。明人祁承賦《十八盤》詩:“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徑從窮處見,天向隙中觀。重累行如畫,孤懸峻若竿。生平饒勝具,此日骨猶寒。”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碧霞祠

位於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整組建築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銅瓦覆頂,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一組高山建築中的傑作。

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1736-1795)改為今名。明代曾擴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擴建的基礎上,又增建歌舞樓及東西兩神門閣,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時為防止高山風雨剝蝕及電擊,改正殿為銅頂。該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外院有歌舞樓、東西兩神門閣、左右鐘鼓樓等,歌舞樓下有一火池,人稱“寶藏庫”,是香客焚表進香之地;山門內供奉青龍、白虎、趙公明、劉挺四尊銅質鑄像;院內東西兩側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啟五年(1625)泰山靈佑宮銅碑一座。兩碑高達五米,與大殿銅頂上下相映,宏偉壯觀。主體建築碧霞元君殿,面寬五楹,重簷八角,殿頂由360壠銅瓦組成,以“象周天之數”,雕樑畫棟,氣度不凡,內供碧霞元君鎏金銅像,懸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別御書的“福綏海宇”、“贊化東皇”巨匾,殿之東西各建配殿三間,鐵瓦覆頂,分別奉送子與眼光娘娘銅質鑄像。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天街

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臺階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古代的香客,現在的遊人都對這條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佈滿了賓館、飯店、商鋪。據記載,天街從清代就開始繁華,當時的一些店鋪老闆用實物作為招牌,如“棒槌”、“木碗”、“鸚鵡”等。

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面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遊客憑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

天街—天上的市街,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這裡的商號歷史上就有以實物作標誌的傳統,有笊籬家、葫蘆家、雙鬥家等等。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捨身崖

捨身崖位於日觀峰南,又名愛身崖。三面都十分陡峭,下邊就是深淵。古時常常有人祈求神靈,顯其誠心,跳崖獻身,以求神靈祛父母病災。明萬曆初年巡撫何起鳴為防這種無謂之死在崖側築牆阻攔,又把這裡更名為愛身崖。清康熙年間又有知泰安州事張奇逢重修圍牆,而且派更夫守護。1965年在圍牆南端開了一個圓門並順崖畔建了憑眺石欄。崖上有一塊巨石,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臺”,又稱幡杆石。傳說孔子曾登上這裡遙望魯都曲阜。石上有1983年趙樸初題的“造化鍾神秀”、周而復題“煙橫雲倚”等題刻。石東北有平坦巨石在懸崖邊上,稱為可止臺,上邊有宋代政和年間題名。崖南壁半腰有石龕造像,內雕文殊騎獅,粗獷凝重,疑為北宋造像。左側3米處有“元二年(1087年)禹城縣、應王府、雍丘縣、鄆城衡政”等題刻;右側5米處有題刻“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皇甫繼明、入內內侍省內兩頭供奉官周德政、右司諫直史李迪”等。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長壽橋

泰山黑龍潭上,有一橋飛架東西,似龍潭橫生一道濃眉,與遊人傳情;如山澗躍出一條彩虹,為龍潭增姿加色。橋身硃紅,與兩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鳥瞰龍潭勝景,縱觀西溪豁達之秀色,確是美不勝收。這便是引人注目的長壽橋。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爬泰山這些地方一定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