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北京南鑼鼓巷

北京南鑼鼓巷

北京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但是近幾年,卻成為許多時尚雜誌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遊景點。其實,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裡的每一條衚衕都留下歷史的痕跡。

歷史文化背景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長約800米,東西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著,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東邊的8條衚衕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這些衚衕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衚衕,明代叫局兒衚衕,後來改稱橘兒衚衕,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衚衕,後延續至今。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

裡坊

編輯南鑼鼓巷裡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為“裡”、“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裡坊制,全城分為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明朝時,將北京劃為28坊,兩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南鑼鼓巷曾叫羅鍋巷,乾隆15年(1750年)繪製的《全城全圖》改稱為南鑼鼓巷。現在的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唐朝長安的裡坊早已無存,元大都裡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鑼鼓巷地區卻還極為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裡坊的歷史遺存。衚衕格局那麼完整,衚衕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有關詩詞

七律 北京南鑼鼓巷

南鑼小巷舊時奢,四代風流沈物華。

王府豪庭歌舞起,達官顯貴酒旗斜。

畫廊朝出閒遊客,璧月宵分大碗茶。

野老街前尋故事,於今猶可聽琵琶。

酒吧

現在南鑼鼓巷是北京一條有著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護最完整的四合院區,整條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為主,門前高掛小紅燈籠,裝修風格迴歸傳統、樸實,遵實於四合院的氛圍和格調。

有人說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剎海酒吧街是暗紅色的,而南鑼鼓巷酒吧街是翠綠色的。這樣的評說可能不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許還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吧。這裡的每一條衚衕都有豐厚的文化積澱,每一個宅院裡都訴說著老故事。

備註

  • 交 通

乘公交13、104、107、108、113、201、204、803、815、850路北兵馬司站、交道口站或鑼鼓巷站下。

  • 美食·住宿·購物

  • 過客:南鑼鼓巷裡最早出名的餐廳,以口味特殊的PIZZA和富有尼泊爾風情的飲料小吃著名。有個小院子吸引了許多喜歡在庭院裡進餐的食客們。餐廳的牆壁上貼滿了店主人小辮幾次騎車去尼泊爾時旅途上留下的照片。吃喝推薦:自創的兩款“羊肉串”披薩和“宮爆雞丁”披薩非常棒。地址是南鑼鼓巷108號四合院內。

  • 文宇奶酪店:別看店面毫不起眼,但卻是北京最好吃的奶酪。主要有奶酪、奶捲兒、雙皮奶、楊梅豆腐等。店主小田年紀輕,可手藝卻不亞於“梅園”。一年四季都供應的酸梅湯也是這裡的特色。地址是南鑼鼓巷49號。

  • 創可貼8特色T恤店:走進“創可貼8”,讓人感覺如同置身於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搪瓷紅臉盆、老鐵皮玩具、兒童三輪車等等奇怪的T恤隨處可見。地址是南鑼鼓巷61號。

  • 樂天陶社:在樂天陶社,可以一邊品味咖啡,一邊欣賞這裡的陶製品,甚至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地址是南鑼鼓巷23號。

北京南鑼鼓巷

北京南鑼鼓巷

北京南鑼鼓巷

北京南鑼鼓巷

北京南鑼鼓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