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情感專欄:失戀了,別糾結,拿酒來慶祝一場才是王道!

莫名其妙地成了情感諮詢偽專家,每天有很多人來傾訴或者詢問,說來說去問來問去基本上都是在世俗裡被說爛了的話題:

——他不愛我了,曾經信誓旦旦如今白牙森森。

——他揹著我居然和另外一個女孩子相處,我要不要和他分手?

——我們真的分手了,我好難過,覺得天塌了?

——姐姐,我因為失戀難過得喘不過氣來。

情感專欄:失戀了,別糾結,拿酒來慶祝一場才是王道!

然後是間歇性的哭泣,有或長或短的尋死覓活,寢食難安,淚溼枕巾,次日醒來在鏡子中看到自己不忍直視。

我想,沒有一個在失戀後自暴自棄以淚洗面不斷反覆質問為什麼自己不再被愛的女人更醜更狼狽的模樣了。我不算是一個溫柔的人,在處理感情的事情上,相對粗暴直接一些,比如面對分手。

分手對於我來說,真的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至少在我二十五歲以後沒有再因為失戀哭泣悲傷過。分手意味著最初的美好已經變質,一切不再如昨,愛人不再是,自己亦不再是。勉強留下來的也未必是幸福。在一起時好好珍惜,分開時說聲珍重。轉過身之後從手袋中拿出電話撥給幾個好友:失戀了,開香檳慶祝。生活是無論狂喜狂悲後次日太陽照常升起,不會因為你發生任何改變。接受不了生活的現實,也贏不來未來的美好。

我從來不愛那些在分手後尋死覓活的女孩子,世界上好男人多的是,犯得著死扯著一個不愛你的男人不撒手嗎?糾纏不休是一件十分失態的事情,除了令自己難堪之外,同時招來對方的嫌棄和旁人的不屑。

我更看不起那些為了愛情而尋死覓活的男人,這簡直是要遭雷劈的行徑。不要怪我說話尖酸,也許你們會說,男人也是人,難道就沒有追求愛情的權利?不,我要說的不是這樣子的,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資格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所愛,但是明知不可得,猶如用蠻力,連個事倍功半的結果都落不著。對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死死糾纏,猶如在做一件自己沒有天分卻勉力為之最後漏洞百出的事情,想想結果都是一個令人看不起的笑話。

情感專欄:失戀了,別糾結,拿酒來慶祝一場才是王道!

過去有人說借錢彰顯人品,其實不然,最彰顯人品的時刻應該是在分手時,我見過有些人,在追求一個女孩子的時候承諾許得驚天動地,恨不得為了對方將天捅個窟窿出來,彼時女孩子在那些動聽的話語面前智商瞬間為零,當然,這是在彼此都有好感的前提下,可是於有些人來說,愛情只是沿途的風景,並不是終點。既然不是終點,就會一直欣賞不同的風景直至停下他的腳步到達終點。很可悲的是有些人成為了另外一些人途中的風景,只能相伴某一程而已。只是他們總不自知,待他看透這裡的風景垂涎著另一處都沒有絲毫先知先覺,這是悲哀的起點。當然,先知先覺不是讓你有預防對方厭倦的心理,至少該有一個提前面對一段感情劃上終點的準備,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灑脫一些,開啟下一段旅程,總會有別的美景入眼,這就是人生,雖有獨一無二,但並無不可取代之說。

人品在這個時候盡顯無疑,在否定二人的全部過去的同時,否定了對方,也就等同於否定了自己。不堪與不齒,不言而喻。我有一個同學,大學時的那段戀愛是她的初戀,包括她的初夜,都給了大她一屆的師兄。後來師兄出國,在離開的前夕,拉著她的手說,你等我回來。她笑著說,我等著你回來,到時候我們可以把酒言歡,但是我們現在分手吧,距離是不能夠跨越的,因為距離能夠產生的不僅僅只有美,還有第三者。他目瞪口呆,斥責她是否對他只是遊戲一場。不是的,不是遊戲,只是太清楚現實是什麼,夢想又是什麼。後來在送別宴會上,她在他臉上印下一吻,在他的耳畔說,親愛的,別怪我。如果我們緣分沒有盡,我們將來還會在一起,如果盡了,我們將來再見面依然是朋友。

情感專欄:失戀了,別糾結,拿酒來慶祝一場才是王道!

五年後,在香港的中環,我們一起喝咖啡,他們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愛人,但是偶爾也會在一些場合相聚,說起過去的那些事情,他打趣地講,我以為她壓根兒不愛我才那麼說,後來才知道她的聰慧和利落,我總以為自己棋高一著,卻不曾料到她才是魔高一丈,她讓我在國外惦記了四年,直到回國後看到她已婚並且婚姻美滿我才真正死心。他們現在是好朋友,同學聚會或者老友聚會上,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是對於愛過的人最好的結果。自始至終沒有說過對方半句不是,好聚好散,再見亦是朋友。慘的是現實中有很多的人卻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模樣,當提起過去,滿臉都是誰年輕時沒愛過幾個人渣的悔恨生厭,不僅生生讓各位看官看了笑話去,連自己跌了份兒還不曉得。

只是歷經一些人與事之後,折騰還是該輕緩一些,畢竟折騰是上半生的事情,下半生該做的是安穩生活,知足常樂。一旦看不清時勢,難免跌落深淵慘淡收場。

人生不過匆匆幾十年,少不更事的年代總是在眨眼間流逝,埋有遺憾的因素是危機四伏的中年,為老不尊則只能淪為兒孫的笑話。所以,在意氣風發的現在總該活得灑脫明白一些。倘若把每一次分手或者失意都當作是一場涅槃,定會迎來更好的人生。那麼,那些失戀還有什麼了不起?

拿酒來,慶祝一場再去迎接未來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