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华神盾舰7年只下水2艘,国产万吨大驱为何1年就亮相6艘?


052C其实就是被多种因素给耽误了。


052C型ACS(神盾系统防空舰)的建造与装备历程,就是我国海军逐步接触并上手现代化防空战舰的过程。作为非北约体系(以AN/SPY-1D雷达与“Basicline”系统为基础)的仅有的一型盾舰,052C型驱逐舰总体技术跨度大、建造难度高、使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极多,尤其是其以346型雷达与HHQ-9A为核心搭建起来的防空作战系统,更是我国海军发展史上历史性的突破。

当然,突破的代价也是很沉重的,根据目前已经部分“半公开”的信息,052C型驱逐舰在服役之初问题多多,先后面临着作战系统频繁崩溃、全舰电力载荷超载等诸多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艘052C型驱逐舰其实都是“试验舰”,承担着一边试验、一边训练、一边改进的任务,等于是为了我军的蓝水海军之路而淌雷探路了。同时,由于052C使用的是进口自乌克兰的UGT-25000(被戏称为乌狗头两万五)型燃气轮机发动机,而后续进口很快中断,因此尽管海军预期的规划是在2008年之前装备6艘052C型驱逐舰,甚至已经预先生产出了部分设备,但是由于诸多因素,这一造舰计划只能暂停。直到2010年,江南造船厂由上海世博园区搬迁至长兴岛造船基地,052C的建造计划才得以改进并重启。

至于055型大型驱逐舰,本身就是基于多型非常成熟的“货架产品”而打造出的过渡型舰队防空核心,无论是舰体还是作战系统都已经在先前多艘舰艇上进行了验证。而海军对大型驱逐舰的需求又无比急迫,总体考虑现在我们能够看到055型一口气出来6艘(而且很有可能首批共8艘)就不难理解了。


军武次位面


055大驱爆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江南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分别3艘开建,一下子就是6艘万吨大驱,而且第一艘下水的055应该已经经过第一次海试了,这在我们军舰发展历史上非常罕见,052C第一代神盾舰出来的时候才造2艘,7年后技术成熟了才开始大量的装备052D,但是我们万吨大驱可比055复杂一半不止,为什么一下子就造了至少6艘?如果有什么技术不成熟造成055像朱姆沃尔特一样趴窝怎么办?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海军急需,我们航母很快就会有2艘,但是052D神盾舰防御不足,我们急需要055这样的大驱来作为航母的带刀护卫队队长,有两条大哥在边上才会感觉更加安全,才能放手出去干,这样才能适应我们要求的远洋防御作战体系。


第二我们的技术成熟了,我们已经有能力建造5万吨航母、2万吨的船坞登陆舰,而052D也非常成熟,我们已经对神盾舰的优缺点摸得很透彻了,055使用的很多的硬件/软件都已经经过验证,而很多的新技术、新设备也体现出我方科研人员的自信,克服这些困难已不在话下。

第三就是就像全电推进系统这些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控的新技术,在第一批次的055中没有使用,我们使用的是比较成熟的4台燃气轮机做主动力装置,这样的成熟技术自然用起来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自信的一次性6艘万吨大驱同时开建,不知道普京大帝看到了会不会流口水?


狼烟火燎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封锁对燃气轮机的技术不成熟。主要依靠进口,燃气轮机国产化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后乌克兰出售给我国一款GT25000燃气轮机,顶着俄罗斯压了将GT25000生产技术转让给了我国。中国海军逐渐开始了052C型驱逐舰的更新换代。



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052C中国制造的一款世界级水面作战舰艇,注要武器舰队舰导弹、防空、反潜目标实施打击,排水量3000---10000吨,作战任务为大型舰队和护送船队护航。

驱逐舰在海军舰艇编队担负主攻性突击任务,还可以担任防空编队保护任务,反潜保护任务于登陆作战与支援兵力,

052C的动力系统以及各项舰艇隐身技术、追踪雷达、电子战系统等等


这才是中华新世纪新型舰艇中华神盾,国之利刃,若干来犯,虽远必诛。

谢谢观看


萌春初夏秋风冬雪


中华神盾首批两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170/171号于2003年下水,而后面的4艘则在2010年后才下水,中间间隔了7年之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以下几点:

第一,首批2艘052C驱逐舰使用的动力系统是进口的,在9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10套乌克兰的UGT-25000燃气轮机级相关技术,这些动力系统中的8套安装在了当时的江南四剑客168、169、170、171上,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国产化尚未完全掌握,自然无法大量生产。我们的UGT-25000国产化版本QC-280首台是在2004年完成试制,直到2010年左右才完全掌握相关技术,所以也正是在2010年后我们的052C,052D也开始大量建造。

第二,除了动力系统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四面相控阵雷达也是制约大规模建造的原因之一。作为我国首款盾舰,最关键的当然就是“盾”了,052C使用的是346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世界上首款大型舰用有源相控阵4面雷达系统,该雷达系统性能先进,但是制造难度大,170/171两艘的346雷达的有源相控阵收发组件和单元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的,无法批量生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组件单元无法标准化生产,自然也就不能批量生产,事实上组件标准化生产还是最后借助了国外的力量才得以批量生产,为后来的052C,052D,055的大批量快速建造奠定了基础。

第三,除了动力和雷达外,作为首艘盾舰,当然是要在建造服役使用后,看看有什么不足,然后改进再批量生产,所以第二批次052C与第一批次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从外观上来看没啥变化,但变化都在肚子里,比如舰艇结构增加了女兵舱,两舷保留了30毫米机炮位置,机库也大一点,内部的电子系统也进行了升级等等。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中华神盾7年只下水了2艘。至于055级1年就亮相6艘就很好理解了,055大量采用成熟技术,比如大盾用的052D同款(或许会增加收发组件),动力更是没问题,垂发系统也是成熟的,至于船体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更没问题了,综合射频技术随着我国雷达技术的进步也解决了,所以盾舰这东西就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剩下的就简单多了,加上局势的需要,我们有钱,有技术,055快速大批量的建造也就不足为奇了。


军备时刻


为什么第一批中华神盾7年只下水2艘?052C型驱逐舰作为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建造的装备四面相控阵雷达多用途驱逐舰,填补了我国装备建造的多项空白,带有有很强的实验性质,符合我军装备小步快跑的发展思路。


052C型驱逐舰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新型防空导弹驱逐舰,首舰“兰州”号170于2005年9月服役,创造了我军多个第一。是中国海军第一艘安装四面“海之星”有源相控阵雷达,052C第一次使用舰载垂直发射系统,与美国宙斯盾驱逐舰相似,因此因此被誉为“中华神盾”。首批建造的两艘动力系统为2台乌克兰制造的型DA80燃气轮机,和2台由德国MTU生产的柴油机。2004年我们才将国产化版本QC-280完成,直到2010年左右才完全掌握相关技术,经过052C的装载验证,我们才拥有了可靠的大型军舰动力系统。


其次,使用中国海军第一安装四面“海之星”有源相控阵雷达,此雷达非常先进,代号346有源相控阵雷达,它的一些功能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垂直发射系统方面052C采用的“左轮式”冷垂发系统在载弹量、反应时间等方面与西方热垂发系统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开发与美国宙斯盾军舰类似的垂发系统。基于上述原因,在动力系统、雷达系统、武器系统等等都成熟稳定的基础上,我国中华神盾开始了大规模建造,出现了万吨大驱一年亮相六艘的盛况。


名小明


052c型驱逐舰是最早的中华神盾舰,该驱逐舰当时和052b型驱逐舰同时开建,一共两艘,算上2艘052b,被称为江南4杰,因为他们都在江南造船厂开建。





图为052c。

052c建造量不大,仅有6艘,其中前两艘舰的建造和后4艘之间从2003年一直到2010年,有7年的空档期,原因在于2003的中国海军正处于第三代舰艇刚刚开始探索,仍然延续过去小步快跑的传统。





上图的051c就是来给052c来保底的。

052c型驱逐舰是我国最早的中华神盾舰,可称之为我国第一代盾舰,性能一般,并没有对西方同类军舰形成超越之势,只是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使用上开辟了世界先河,引领了潮流,但是他依然不能算作是海军最想要的目标舰。





图为052d。

作为探索期的创新军舰,我国海军对其一开始也并不放心,在其之后还建造了两艘051c型中华俄式盾舰,搭载了里夫m作战系统,使用48n6e作为主要防空导弹。这种相对保守的蒸汽轮机军舰,主要用来为052c垫底,以迅速形成实际战力。





图为055驱逐舰。

所以当时我国只建造了2艘052c,并且测试了多年,好在052c平台性能优异,作战能力强大,我国随后对其进行量产,进入了盾舰为主的新时代。随后,还对其进行改进,建造了近20艘052d型中华神盾舰。





如今不同,055型万吨级大型导弹驱逐舰已经开始成为我国海军的未来主力,面对紧迫的远洋作战需求,我国选择同时开建大量的055,这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科技发展的底气和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在盾舰方面日益成熟和发展完善的结果,因此可以投入大量生产,无需经历测试阶段了。


海事先锋


为什么第1批052c型护卫舰2003年就开始建造第2批4艘却直到2010年才开始陆续建造。

055型大型驱逐舰却在一年之内就亮相了6艘?


实际上原因非常简单,十年六艘不错了,之前一大群舰艇都是只造两艘就没下文了。

055型驱逐舰以及052d型驱逐舰的速度非常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海军军费的增加,有钱了,他自然就能多造点。90年代的军费一年连一艘驱逐舰都买不起,现在就差一年下单一艘航母了.....



第二,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实力越来越强,能够制造的高新电子装备越来越多,052d追平世界先进水平,055型大型驱逐舰,它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现役军舰。(也就是没有全电推进和综合电力系统)

所以说海军觉得这艘船的战斗力不错,加大采购,052d也是杠杠的,加大采购,也就是052c有点尴尬,采购吧,战斗力也不错,不采购吧.....有点可惜。折腾着导致052c最后一艘比第一艘052d下水时间还要迟.........

当然了,还有江南造船厂搬迁厂址也没有办法照的原因。(但是这个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大不了留这一个窗户最后拆呗。


啸鹰评


052C的前2艘属于国产盾舰的初步尝试,需要时间去磨合,所以中间有很大的时间间隔是很正常的,中间还涉及到造船厂的变动。而055型是在各方面技术成熟之后诞生的,二者诞生时我国的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这么说:没有那7年的052C停滞就不会有055这么迅猛的发展。打个比方吧:你吃了5个包子,吃到第6的时候饱了,然而你不能说前5个包子没用。下图为052C、052D和055型驱逐舰,这三型驱逐舰代表着中国“神盾”舰技术水平发展

所谓的“中华神盾”就是指052C型,而前2艘分别是170“兰州”舰和171“海口”舰,分别在2005年10月和2005年12月正式服役。然而3号舰150“长春”号则是2013年1月才服役,无论是下水时间还是服役时间都滞后的7年多。造成这7年滞后的原因主要就3点:动力不成熟、造船厂搬迁、新型装备的磨合和改进。造船厂搬迁这个事情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下面具体说一下。

第一个问题:动力不成熟。我国的052系列驱逐舰都是柴-燃联合动力,燃气轮机是动力系统中的核心问题。原本112“哈尔滨”舰和113“青岛”舰使用的都是美国进口的LM2500燃气轮机,但是80年代末的那次事件导致LM2500不可能再进口了。所以我们转为寻找其他燃气轮机,之后我们从乌克兰进口了8台UGT25000,,90年代的时候乌克兰又顶住国际压力将UGT25000的技术转让给中国,所以UGT25000开始国产化,但是这个国产化可不是1-2年就能搞定的,中间也是有些磕磕绊绊,直到2004年的时候UGT25000的国产化率为60%,中间又花费了一些时间解决零部件材料和加工的问题。所以燃气轮机的不太成熟耽误了一段时间,到2011年的时候国产UGT25000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5%且各项技术指标和可靠性都已经没有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动力算是彻底解决。国产化的UGT25000是GT25000和QC280

第二个问题:造船厂变动。造船厂变动这个事情貌似不是个技术问题,甚至都不是个问题,然而他的的确确对052C的建造有些影响。052C型驱逐舰是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然而由于世博会的关系上海江南造船厂需要整体搬迁,直到2008年才完成搬迁。下图是6艘052C的下水和服役节点,可以看到3号舰在2010年才下水,按照2年的船台建造周期,那么应该是在2008年开始建造,刚好和江南造船厂老厂的迁址完成时间吻合。之后上海江南厂也开始“下饺子”模式,开始大批量建造052C和052D型驱逐舰。所以说这个江南造船厂的搬迁确实影响到了后4艘052C的建造。


第三个问题:技术磨合和改进。052C型驱逐舰是中国第一个独立设计建造的“盾”舰,不管是346型有源相控雷达还是HQ-9防空导弹都是首次应用,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和相关的官兵进行磨合,同时也为后续同类型舰培养相关的人才。而且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这两个型号的新装备的实际应用水平和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摸索透,有些问题是需要长时间使用才能显现出来的。比如那个雷达的散热罩,052C型的相控雷达上有弧形的散热罩,而到了052D型就没有了,有源相控雷达的产热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散热做不好对雷达的开机时间和稳定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052C型的170和171虽然是在2005年服役,但是定型时间却在3年后的2008年。这些大问题小问题都在之后诞生的052D型驱逐舰上得到解决。下图为052C和052D的盾对比,可以看到052C明显带一个圆弧

而055是什么情况,055建造的时候我们的052C型的6艘已经全部服役,052D型首舰也服役,还有至少6艘已经建造。这个时候其实我国的“盾”舰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大口径的垂直发射装置也在052D型使用,动力系统也彻底解决。所以055此时已经有大批量建造的资本,不像当年052C那样还在技术摸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年2艘052C的滞后为之后发展052D和055打下了基础,没有当年的技术摸索贸然的直接建造8艘055是不理智的,这恰恰说明我国的技术发展时“快中求稳”,不只是在图快。当然了,虽然这2艘052C是早起的技术摸索,但是中间也相应地进行了改进并且仍然是我国主力驱逐舰,下图为去年南海对峙事件中的052C型170兰州舰,170舰强行闯入美国“迪凯特“号驱逐舰航线,逼迫其改变方向,双方最近距离只有40米左右。


雏菊西瓜Peterpan


2017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177周年,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举行下水仪式。

“国产万吨大驱一年就亮相六艘”,说法略显夸张,不过必须承认,万吨大驱055的建造进度确实非同寻常。

一般来说,驱逐舰这样的大型水面战舰,随着排水量的增加,舰内的配套设备和武器系统会更复杂,建设周期和难度都将大大提升;按通常的理解,国产万吨大驱055的建造进度,首批至多1-2艘,待顺利验收后,再开建下一批次的2艘才是意料之中,但现在,仅大连、江南两地的055就已有三个批次、共计6艘之多,远超此前的预测。

首先,055大驱的批量建造,而且是在第一批次1、2号舰尚未完工,更未服役的情况下就开工了第二、三批次,首先就说明一点,055的总体设计是过硬的,不仅设计和建造单位对其信心十足,海军方面也非常认可。

055首舰下水时的状态,可见除动力系统配套、相控阵雷达等模块外,舰体及上层建筑已完全成型,预计2018年有望完成海试、2019年初服役

作为对照,回想多年前的052系列驱逐舰,经过长期的小步探索、逐次改进,052型驱逐舰一共也只建造了112、113两艘,其后的052B、052C共计也仅八艘,到052D才真正开始大批量的连续建造,至今已确认有13艘入役、或即将入役,至于后续是否会进一步改进、出现052E并批量投产,目前还未有定论。

反观055,从2014年第一艘万吨大驱开工,到今天还不到四年时间,累计开工数量就已达到6艘,后续预计还有6艘待建,规模是空前的。

很显然,055的总体设计,不论动力系统、舰载设备还是武器装备,都已满足量产条件,乃至大连与江南造船厂的产能,也已达到了批量建造055的水准,否则作为造价逾50亿人民币的大型水面舰艇,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是绝不会像这样开工一批次、下水一批次、舾装一批次,不断下单开建的。

其次,055大驱的连续亮相,显然也和中国海军的航母规划有密切联系。


“辽宁”号航母编队,未来中国海军将组建至少四个远洋航母战斗群,亟需055这样的万吨大驱加入作战序列

航空母舰这一领域,中国海军目前已服役一艘001型“辽宁”号,另有一艘001A型同级舰在舾装中、近期即可海试;除此之外,综合各方的消息,后继型号的航母开工也已箭在弦上、甚至已在逐步推进,未来中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装备规模必然不断提升,如此一来,对护航舰艇的数量、质量要求也水涨船高。

而目前的052B/C/D等驱逐舰,一方面,对编制庞大的中国海军来说,数量仍然紧张,仅能充实三大战区海军的驱逐舰支队,难以满足航母战斗群的配属,另一方面排水量和自持力也不完全适应航母编队远洋作战的需要。

在这方面,055大驱具备先天的排水量和战斗力优势,显然也需要进一步加快建造速度,跟上形势的发展和需要。

最后,055大驱的批量建造,速度之快,工期之密集,在我国的军用舰船建造史上实属罕见,毕竟这是一型满载排水量13000吨级的大型战舰,考量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的地缘安全环境,不得不说,055批量建造、一年内陆续亮相6艘的热火朝天景象背后,也折射出我国对未来一段时间战略安全形势的判断。


遮遮掩掩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出云”舰,F-35入役后,具备改装为轻型航母的潜力,引发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

当今国际风云变幻、并不太平的新时期,面对日本军事上的不断松绑,美国重返亚太的咄咄逼人,乃至一些周边小国的蠢蠢欲动,不论从哪一角度来看,大批量新建驱逐舰、护卫舰等水面舰艇,充实舰队实力,替换已显老旧的作战舰艇都是当务之急。

从以上角度理解,可以说,万吨大驱055的密集建造,势在必行,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海军装备的建造高潮也仍将继续。


炎黄军武


因为厚积薄发!


当年052C下水之时,其实在我国的海军建设上是罕见的一次“大跃进”,有源相控阵雷达、远程防空导弹以及先进的近防炮、燃气轮机动力和与美军同一水平的电子战系统,几乎一步达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

这与我们之前的小步快跑策略有本质性的不同。


这一型战舰中,新的武器和装备的占比高达70%以上,放在世界造船史上也是一个较高的水平,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型号的战舰开始时注定不够稳定,需要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修正完善,所以耗费了很多的时间。


其次,江南造船厂的搬迁也是长时间未建造新驱逐舰的一个原因,但是本人不认为这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还有个大连造船厂。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舰载燃气轮机的研制!江南四杰(168/169/170/171)都是使用的乌克兰进口的发动机,我军用了多年时间才仿制成功,只有舰载动力问题解决之后,才会大批量的建造新战舰。

而现在055战舰大批量的建造,其实风险也有,但是还是可控的,毕竟其上面的近防炮、主炮、防空导弹、动力等子系统都是较为成熟的产品,新的主要是平台,风险是可控的,所以一次建造8艘,也可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