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元朝重臣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年)農曆四月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宋南北議和,在九月到達南宋後被扣留軟禁於真州15年,直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農曆二月才被南宋送歸元朝境內,他在被軟禁期間十餘次給南宋君臣上書,希望元宋締結和約,均無任何回覆。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年)農曆十一月給南宋兩淮制置使李庭芝的書信《再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是:“今主上應期開運,資賦英明,喜衣冠,崇禮樂,樂賢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為諸王推戴。稽諸氣數,觀其德度,漢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漢高帝”指的是漢高祖劉邦,“高祖”為廟號,“高帝”為諡號。“唐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孝文”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後改姓“拓跋”為“元”,故又名元宏。)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元朝重臣郝經在中統二年(1261年)給南宋丞相賈似道的第三封書信《復與宋國丞相論本朝兵亂書》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是:“夫主上之立,固其所也。太母有與賢之意,先帝無立子之詔。主上雖在潛邸,久符人望,而又以親則尊,以德則厚,以功則大,以理則順,愛養中國,寬仁愛人,樂賢下士,甚得夷夏之心,有漢、唐英主之風。加以地廣眾盛,將猛兵強,神斷威靈,風蜚雷厲,其為天下主無疑也。”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世稱元之治以至元、大德為首……。故終世祖之世,家給人足。”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傳及後世不遵前訓,怠政致亂,天下雲擾,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農民,遭時多艱,憫烝黎於塗炭,建義聚兵,圖以保全生靈,初無黃屋左纛之意,豈期天佑人助,來歸者眾,事不能已,取天下於群雄之手,六師北征,遂定於一。乃不揆菲德,繼承正統,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擇人禪授,湯武用兵征伐,因時制宜,其理昭然。神靈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德於民者,乃於京師肇新廟宇,列序聖像,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禮奠之初,謹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鑑。尚享! 

元世祖忽必烈,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給北元兀納失裡大王的信中,對元太祖和元世祖的評價如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