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純手工”受追捧,有跟風也有真需求

近來,號稱純手工、無添加的食品越來越緊俏,私房、手作——這些名頭彷彿光環附體,讓平凡食物有了不凡出身。媒體調查發現,號稱純天然、純手工的食品不一定更有營養,無添加也不等於真健康,有時更像是一種“忽悠”。

類似的“起底文”以前就有,比如土法壓榨的植物油既不安全又難以貯存,已經算常識了,但消費者對“純手工”“純天然”的追捧衝動還是難以遏制,而且早就超出了食物範疇,網售的相關產品也日益火爆。通過加強科普來幫消費者“防忽悠”固然很有必要,但在供銷兩旺的事實面前,或許我們也應當正視這樣一件事——儘管跟風者有之,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是真的有此需要。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消費者對“純手工”“純天然”的偏愛早有苗頭。早在私房食物風靡朋友圈以前,網上就賣起了手工皂、手工香水、手作首飾、原創設計定製成衣等,價格通常比正規品牌的相同規格商品貴——憑什麼?

它們和近幾年蜂擁而出的私房食品一樣,主要滿足消費者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對更高品質的需求:無論事實如何,它們都標榜自己的用料比廠家商品更優質;一是對“特別”的需求:這類商品最大的特點是“限量”,讓消費者產生一種展現個性、躋身小眾的感覺或錯覺。

“純手工”受追捧,有跟風也有真需求

追求品質和限量,說到底其實是一種對奢侈品、高級定製的嚮往,私房、手作可算是一些“低配版高定”或“大眾版高定”,成就消費者的一點小確幸。

這不是矯情,而是物質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自然要求。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開始願意為環境付賬,為包裝買單,因為當滿足了吃、穿、用等基本需求之後,我們還想要“美”,還想要“特別”,還想要“自我表達”和“自我認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有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消費者對私房、手作的追捧中,也藏著“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視這樣一種需要,也就意味著,僅僅告誡消費者“它們不像看上去那麼美”,並不足以遏制消費者的消費衝動。管與不管,市場都在那裡,工商、食藥監等有關部門需要從監管方面保障這類商品的安全性與合法性,剔掉那些打著“手工”“天然”旗號行粗製濫造之實的渾水摸魚之輩;廠商則應當緊跟消費者需求,任何空缺,總會有人填補的。

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中公時事政治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轉載,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