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上海將教科書裡將“外婆”全改為“姥姥”?

藝嶼Eyesvot


這個無所謂,上海人單獨使用他們自己的“普通話”就好了!“姥姥”是上海普通話,“外婆”是全國普通話!而對全國而言,上海話普通話應該是方言好吧!

只是,強行將教材中“外婆”改為“姥姥”,不知道有沒有徵得原作者的同意!

如果沒有,原作者應該可以起訴吧!


中小學微課


《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我在小學時學過這篇課文,印象比較深刻。當時我也注意到文中“外婆”這個稱謂,在東北人們都稱外祖母為姥姥,所以同學們都認為外婆是正規的書面用語,姥姥才是我們的方言,沒想到上海教委的想法和我們完全不同。

在東北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曾經有過不同的語言,儘管現在人們的語言統一了,但還是有些方言保留下來,有些已溶入日常用語中,被人們普遍接受。

過去,聽說上海話很難聽懂,我去上海之後,發現大家幾乎都說普通話,只有少數不上班的老年人才說方言。但是方言也是有生命力的,不容易被忘記。就算“外婆”是方言,但是這個詞的傳播度很高,有普通話的標準讀音,就應該算作普通話了,所以說教材中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改動。

語言是有生命力的,有著自身的新陳代謝,才能不斷向前發展,我們不必墨守成規。近年來,在我們使用的語言中,有外來語溶入,有網絡語加盟,也有些詞彙在悄悄被淘汰,這樣的語言才是豐富的,發展的,實用的。



遠方老師在美國


……上海人喊媽媽的媽媽難道不都是外婆嗎?喊姥姥是哪門子喊法?

首先我覺得,你改人家作者的文章,有經過人家作者同意嗎?

其次,上海教委去年答覆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口語姥姥比書面語外祖母更貼近生活和藹可親。

所以如果我沒有喊我的外婆為姥姥,我們就是不親?親不親哪能是口語上就可以表現出來親疏關係的啊?

還有第三點,關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什麼關係?人員來自各地又怎麼了?一個地方針對一個地方的特色,進行教育,難道不正常嗎?為什麼不迎合本地人口,而要迎合日益增長的外來人口?難道不該入鄉隨俗嗎?


我覺得這個修改根本沒必要。

我們成長的環境中,根本沒有喊“姥姥”這個說法。都是外公外婆,如果真的要在稱呼上計較這麼多,那還不如真正去孝順老人,在稱呼上多費工夫還不如多敬孝,少做面子工程。

搖到外婆橋、外婆的澎湖灣……所以以後這些膾炙人口的歌也要改了嗎?我覺得親不親切不是詞彙來定的。

外婆這個稱呼,上海小囡都從小喊道大,改了真沒意思。


❤魔都小資城市生活指南,帶你過有態度的小資生活~快來關注我的頭條號吧!


上海小資美食生活



如何看待上海將教科書裡將外婆全改為姥姥?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上海教科書是面向上海的學生編寫的,就應該符合上海人的稱呼習慣。如果上海人叫姥姥姥爺的居多,那麼外公外婆糾正為姥姥姥爺,那就更適合人的語言習慣了,那就說明改的對了。如果上海人的語言習慣叫外公外婆的居多,那改為姥姥姥爺,就有點謬誤了。

做為一個北方人,在我們這裡很少有人叫外公外婆的,基本的稱呼就是姥姥姥爺。每次聽書上或影視作品上看到外公外婆,就感到有點見外的意思,很不習慣。如果依我們這裡的語言習慣,用姥姥姥爺要比用外公外婆這個詞要親切的多,而且還符合北方人的語言習慣如果這本教材對於北方人來說,應該一點問題都沒有。

地方教材,尊重地方人的語言習慣很重要,所以姥姥姥爺是否再改成外公外婆,就要看當地民眾的要求了。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們這,稱呼父親,有很多叫法:爹,大,叔,爸…


鄉鎮水暖電


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姥姥還是外婆,其實都一樣,不就是個稱呼嗎。只要家裡人,知道尊老愛幼,愛待自己的親人,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親情關係。

別說叫姥姥了,就是叫祖宗,一天到晚罵你,給你要錢,這樣又有什麼用呢。所以說不要太糾結叫什麼,姥姥外婆都一樣,習慣就好。


冰雪RONGHUA


就是一幫外地人幹得去上海化的行為


用戶3064924329


編書的是硬盤來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