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发布平台:田里那点事儿、龙泉周稻

|咨询电话:18746124788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最近这些天我们天天在钻大棚,在钻大棚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是出在操作上。

今年是个特殊年景,前期的低温多雨,倒春寒天气造成了秧苗不出,长时间在高湿,低温做土壤环境中造成了胚乳营养的外泄。发生绵腐病的地方越来越多,再加上水稻种植户播籽过早、过密、操作不当、苗床管理跟不上等各种原因,近些日子,大面积发生水稻绵腐病,再有一个星期各地区早育的秧苗就要进入两叶一心时期,也是大部分秧苗离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定要做好秧苗立枯病的防治。

接下来要说的是如何花最少的钱将绵腐病,立枯病控制住,最大限度的减少稻农户的损失。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稻苗绵腐病在播种后,幼芽长到1.5厘米的时候最容易发病,最初在种子,幼苗基部生有乳白色棉毛,以后向四周呈放射状扩散,直至布满整个种子,后期病粒上棉毛因附着其他藻类而变成绿色或因沉淀铁质而呈铁锈色。可造成种子和幼芽腐烂死亡。稻苗绵腐病是由多种水生霉菌侵染引起的,特别是长期低温的年份最易发生绵腐病。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注意事项:

水稻苗床整平、整实,浇头底水即可,不能漫灌,保证大棚及时通风,保证苗床干燥

不能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合。药剂配好后要尽快喷用,不要长时间放置。最好不要长时间使用金属容器混配或盛放。

注意:

绵腐病病菌寄存土壤中,尽量药液喷淋到土壤上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一、确诊:

初步判断立枯病----一窝一窝叶尖不吐水(床土缺水情况除外)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水稻种植户都知道立枯病的症状是一块一块、一窝一窝秧苗发黄打绺,根系由白变黄变褐,有红褐色菌丝,苗床湿度过大时在种子周围发现白色、灰绿色霉层等等,但是当大家看到以上症状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用药时期,此时立枯病至少发生有2天以上,所以一定要关注立枯病最初的发病症状,及时用药才能有效控制。

立枯病最初期、最明显的发病症状就是:秧苗叶尖一窝一窝不吐水,我们每天管理苗床时,要密切关注秧苗叶尖吐水情况,只要发现一块一块不吐水立刻喷药,不要等发黄打绺了才去买药,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扩散速度特别快,如果错过最佳用药时期,很可能控制不住。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只要发现秧苗一窝一窝不吐水,立刻买药喷药。一方面,要买立枯病消毒杀菌剂:针对立枯病菌丝--镰刀菌、丝核菌、霉菌,要选择有效的消毒杀菌剂,病菌是从秧苗根系侵入,要用调节营养生长根系的药剂。注重以上两方面即可,选择【龙泉周稻技术指导平台】药剂,含量足、效果好。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三、恢复

用药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逐渐缓解。

1.避免重复用药

秧苗得病农户跟着着急,喷一次不好使,第二天、第三天再喷一遍药,结果越喷越严重,死苗速度越快。两次用药最好间隔5-7天,连续用药会造成药剂中毒,反而不利于控制病情。

2.二次用药要换药

如果发生立枯病用药5-7天后不见效,第二次用药时要换药,避免两次用药一致,产生抗性,影响治疗。

3.用药后避免湿度过大

用药后,消毒杀菌剂会杀死土壤里的立枯病菌,但是要想病情得到控制缓解,最主要的还是让秧苗生出新根,药剂起作用的同时,人为也要为水稻秧苗创造一个旱育状态,因为“旱长根”,所以喷药后苗床湿度降不下来、浇水勤,秧苗就很难生出新根,立枯病就控制不住。

4.加强苗床管理

得病的秧苗生命力比较弱,抵抗力也较差,所以喷药后一定注重苗床管理。以苗床温度为基准,秧苗1.5叶,棚内不超过28℃(保持25℃左右)。秧苗2.5叶,棚内不超过25℃(保持22℃左右)。秧苗3.5叶,保持20℃左右。并且要随时警惕降温,保持棚内不低于13℃,秧苗低于此温度会停止生长。通过及时通风将大棚温度控制在适宜秧苗生长范围内,才能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发布平台:田里那点事儿、龙泉周稻

|咨询电话:18746124788

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真控制不住吗?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