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入蜀为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

喜欢你你是我独家的记忆


220年12月,曹丕于许昌西南17公里的繁阳(今河南繁城)举行受禅仪式,逼迫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刘协虽不情愿,但还是很配合地完成了仪式,将玉玺交给了曹丕。随后,曹丕贬刘协为山阳公,东汉由是灭亡。


在刘协退位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远在成都的皇叔刘备在祭告天地与汉朝高皇帝以下后,宣称自己成了汉朝的皇帝,将继续驱除汉贼,复兴汉室的事业。汉献帝还健在,这皇叔刘备为何不去迎奉天子,反而自己称帝呢?

一、刘备迎奉献帝难度太大。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在山东菏泽。如果刘备要把刘协从山东接到四川,这距离实在太远,而且要穿过曹魏的中心区域,这对于刘备来说太难了,很不现实。


二、刘备也不想迎奉献帝。虽然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随着刘备势力的强大,刘备的初心已经改变了。此时的刘备希望做一个主角,而不是之前的配角。所以在得知曹丕篡汉后,刘备的内心是非常波澜的。在波澜纠结了四个月之后,刘备想通了,他要做主角,给自己摇旗呐喊,为自己代言。

但是刘备在当主角之前,必须得处理一下刘协。刘备找了一个很尴尬的理由,就是他听说刘协被曹丕害死了!听说被害死,我估计刘备自己都不信。可不论这理由有多么尴尬,反正蜀汉集团的人是信了,于是一大波人劝刘备称帝。刘备给刘协草草举行葬礼后,就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了。
三、刘备称帝,刘协应该是知道的,刘备为他举行葬礼,刘协也应该知道。这时的刘协已然想通了,无论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还是明目张胆的威胁,对他来说都一样。当他被董卓拥立的那一刻起,汉室早已倾颓,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他也清楚,留在曹魏尚可性命无忧,万一被刘备找到,他只有死路一条。


石头说历史


公元220年在曹操死后没多久,汉献帝刘协被曹丕逼迫禅让了皇位,这一刻曹魏政权彻底取代东汉王朝,曹丕象征性的封刘协为山阳公,在山阳地界可以随意活动。

那么作为一直打着大汉旗号的刘备,为什么不迎接刘协进蜀称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呢?

刘备字玄德,自出道以来一直以汉景帝玄孙为名到处招摇撞骗,骗了关羽,张飞两人跟他结拜,对他死心踏地。后来到了皇宫面见汉献帝刘协竟然真的混了个皇叔的称呼!从此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族后裔,打着大汉的旗号,到处混吃,混喝,混地盘。先是来到徐州,徐州太守陶谦硬赶着把徐州让给他,结果三弄两弄徐州让曹操给占了。刘备跑到新野县后,以大汉皇叔的身份把当时还在种地的卧龙诸葛亮骗出山为他卖命。没多久曹操军队杀到新野,刘备又跑到荆州,跟刘表又认作兄弟,刘表死前要让荆州给刘备,由于各方面原因刘备不肯接手,没多久曹操军队又杀了过来,刘备继续跑!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据了荆州,没多久刘备出兵以帮助“族弟”刘璋的名义一举拿下了刘璋占据的益州之地,从此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跟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力的格局。

回过头来看一看刘备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完全可以说是靠他大汉皇叔的身份。然而当刘备听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逼迫退位时,却没有主动联系刘协来到他地盘继续当皇帝,而是不久以后自己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



刘备也是个凡人在皇权,地位面前哪有说不心动的,大好江山怎能白白送人。在古代争夺皇权的路上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例很多,更何况刘备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叔呢!


唐古看今


汉献帝刘协作为东汉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公元181年汉献帝出生,其生母是“王美人”,大家闺秀,长得亭亭玉立,深得汉献帝父亲汉灵帝的宠爱,当时王美人怀着刘协,怕得罪后宫之主何皇后,曾偷偷喝过堕胎药,但因药力失效,刘协保住一命。可王美人却因此丧了命,何皇后嫉妒王美人,于是派人往王美人的调理汤药中下了毒,就这样王美人一命呜呼,刘协也丧失了母亲。

刘协刚出生就没了母亲,汉灵帝怕他也被人毒害,就将他送给董太后,也就是刘协的祖母抚养。汉灵帝晚年曾考虑过让刘协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碍于皇室立嫡长子的传统,于是迟迟没有将刘协立为太子。后来汉灵帝病逝,其嫡长子刘辩继承皇位,也就是汉少帝,刘协被封为了渤海王。

汉灵帝死后,朝内发生了争权的斗争,董卓趁机把控朝权,并在不久后废了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当时刘协才9岁,也正是从这年开始,刘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董卓被杀后,曹操又挟持刘协,刘协依旧没有实权。

刘协曾经也和心腹密谋过诛杀曹操,但事情败露,牵连多人,就连皇后和皇子也被曹操所杀。此事过后,曹操逼迫刘协立其女为皇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逼迫刘协禅让皇位,曹丕成为皇帝,改国号为魏,刘协责备封为了山阳公。

自从曹丕称帝后,天下人都在传刘协被曹丕杀害了,这句话后来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刘备才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建汉称帝。

当然,刘备很有可能知道刘协没有被杀,但他依旧称帝了。为啥呢?因为刘备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不过没有机会。毕竟他要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来获得天下人心。

就算刘备确认了刘协还活着,他也不可能将刘协接来做皇帝。刘备想要光复汉室,需要借助的是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一个刘协,刘协做了那么多年的傀儡皇帝,如果有能力早就光复汉室了,不可能最后被废掉。

刘备也知道,接回刘协就等于给自己多了一个累赘,刘协可有可无,没有是最好的,这样做什么事都不需要受制于人,更有机会光复汉室。


理科男读历史


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回蜀做皇帝而自己做皇帝呢?我觉得原因有几点。


其一,魏帝曹丕(这个时候还只是魏王)不可能放走汉献帝。

众所周知,长安被叛军攻破后,汉献帝带领群臣流离失所,离皇帝最近的袁绍不去迎接天子,被曹操知道了急行军前往长安迎接天子迁都许昌,从而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得了天子就相当于得了天下大半了!可以以汉室正统号令天下。曹丕肯定知道这个厉害的关系的,所以汉献帝一直处在深宫中被严密看管,根本没有机会逃出去。

其二,刘备也不希望更不会迎汉献帝来巴蜀登基继位。

自己辛辛苦苦出生入死才打下的基业,不可能拱手让人!即使这个人是当今天子汉室正统!人都是有私心,刘备作为乱世枭雄,他希望的是借助汉室正统的名号来为自己打天下。大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即使刘备希望大汉延续国祚,也是以自己的名号来继位称帝,而不是寄希望于被曹魏控制下的汉献帝。所以刘备不会迎汉献帝入川!

其三,汉献帝退位,又迎天子无望。所以刘备需要一个汉室正统的名号来收复天下人心,振奋士气。

汉献帝退位后,刘备肯定知道汉献帝会被曹魏所害以绝后患,大汉朝廷宣告彻底灭亡。所以刘备需要站在汉室正统的制高点上号令天下收复人心。只有以汉室皇族后裔身份继承帝位才能聚集天下仍心怀大汉的有志之士共讨逆贼,兴复汉室!


竹林论风月


可以反过来问,汉献帝退位,为什么刘备要迎汉献帝入蜀为帝?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汉献帝出了几分力?汉献帝对刘备和蜀汉帝国有过什么贡献?虽然在名义上,刘备是臣,汉献帝是君。但是三国形势,大家都清楚,大家都忙着抢地盘,没有人把汉献帝当回事。

刘备能建立蜀汉帝国,是他和自己的部下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经过多年的奋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和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刘备为什么要迎汉献帝入蜀为帝?汉献帝何德,配做蜀汉的皇帝?

虽然刘备的这个蜀汉政权,名义上是东汉政权的延续,但刘备心里对东汉是没有感情的,对汉献帝也是没有任何感情的。甚至刘备巴不得汉献帝早点死,这样好让他名正言顺地在蜀地称帝。

汉献帝主动禅让给曹丕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还给了他一块封地,在这块封地里,汉献帝还是皇帝。而曹丕也没有派人暗害汉献帝,这和后来的宋武帝刘裕毒杀东晋的退位皇帝,有着天壤之别。汉献帝退位后又活了十几年,直到魏明帝时期才死的。

而汉献帝刚一退位,人活得好好的。刘备就故意称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了,在成都遥祭汉献帝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

当初刘备晋封汉中王时,也是他自封的,根本没有经过汉献帝同意。可见刘备眼里根本没有汉献帝,他自然不可能迎汉献帝入蜀为帝。如今刘备自己当皇帝了,就更不可能迎汉献帝入蜀为帝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汉献帝有什么资格当蜀汉的皇帝?蜀汉江山是刘备和部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送给汉献帝?

这和元末农民起义时,朱元璋害死韩林儿是一个道理。虽然朱元璋是韩林儿父亲韩山童的部下,朱元璋的队伍,名义上也是属于韩山童的。韩山童死后,韩林儿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此时朱元璋名义上还是要受韩林儿的节制,但是后来朱元璋自己打下了大片江山时,已经和韩林儿没有任何关系。

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表面上派人迎韩林儿来南京登基,背地里却派人暗杀了韩林儿。这很正常。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要让韩林儿摘桃子。这事放在刘备和汉献帝身上,同样适用。


袁卫宇


刘备出道一来,就或明或暗要称帝,从来都没有表现出忠臣的样子!

一、他把自家门前的一棵大树,喻为皇帝华盖,就是想称帝!只不过是借邻居之口而已。

二、衣带诏还没东窗事发,就溜之大吉。人家马超之父马腾,就是因衣带诏才被杀。

三、与诸葛亮在隆中密谋天下走向,不论是三分天下,还是统一天下,没谈待皇帝如何。

四、他一直高喊匡扶汉室,恢复刘家江山。他是玩文字游戏,因他姓刘。

五、他开口闭口自己是刘皇叔,就是告诉别人他姓刘,是刘邦之后,有皇室血统,有资格称帝。

六、自封汉中王,皇帝还在,哪有忠臣自己称王的?曹操的魏王,无论怎么说,还是皇帝封的,好歹还有正规手续。

七、汉献帝退位,他也不遮遮掩掩,而迫不及待称帝。

他认为汉中是刘邦起家之地,是刘家龙脉发源之地,实际那是困龙之地。因刘邦当年被困汉中。故仅一年多,就被书生陆逊打败,气死在白帝城。


碧水青山0


刘备自立汉中王,继而建立蜀汉为帝,没有过错。既没必要去给他擦脂抹粉,也没必要去诟病。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室衰微,自己不争气,不甘寂寞的人图王称霸,无可非议。

天下乃有德者居之,无德有实力也可以居之。并非刘邦的后裔、刘秀的后裔、汉桓灵二帝的后裔才能居之。

其实,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认为非刘氏不得为王、非刘氏不得为帝。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言不假,曹操说的是实话。

中平元年(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欲谋废除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事败,王芬自杀,许攸逃跑。

中平元年(184年),枹罕(今甘肃临夏)人宋建造反,自称河首平汉王,聚集部下在枹罕自立,改元,设置百官,统治长达三十多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渊征讨,自宋建及丞相以下所置百官一律斩杀。

中平四年(187年),曾为中山国相的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乌桓丘力居等人,聚众十余万叛乱。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中平六年(189年),幽州牧刘虞招募胡人斩杀张纯,北州乃定。

同年,长沙区星自称为将军、阳明皇帝,率领部众一万人起兵叛乱。被新任长沙太守孙坚击溃,生死不明,不知所终。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韩馥等人准备抛弃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君,由于曹操、袁术等人坚决反对,刘虞也坚决拒绝,因而作罢。

同年,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进击汉中太守,张鲁逐步控制了汉中。后来,有人挖到了玉印,众人要推举张鲁为汉宁王,功曹阎圃力谏,张鲁才作罢。张鲁在汉中统治近三十年,截断汉朝使者,完全是独立王国,直到曹操平定汉中为止。

初平四年(193年),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起兵跟随,夺取了泰山郡华、费县,入侵任城。后来被陶谦杀害,收编了他的追随者。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建号仲氏,定都寿春。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呕血而死,做了两年多的皇帝。临死前,袁术想把称帝的那套家把什献给袁绍,由于曹操派遣刘备等截杀,坏了袁绍的好事。

荆州牧刘表曾经郊祭天地,也有称帝的想法;益州牧刘焉本打算去交州避祸,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改谋益州牧,没想到给刘备做了嫁衣。


这些是部分称王或者想称王没有称王的情况,还有一些边境地区趁着中原混乱,自立为王的,如北部鲜卑、乌丸、高句丽,南方的蛮、山越,其部落首领都自称为王,什么汗鲁王、崤王等等,不可枚举。

他们或高调称王称帝,昙花一现,或保持低调,闷声发大财。不管是趁着乱世豪赌一把,或者浑水摸鱼;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旗号,以啥名义起事,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成就一番霸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能有这个魄力就很难得。万一运气好,就成了呢?

但的确如曹操所言,没有曹操,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曹操能称王,刘备咋就不能称王呢?曹操不让献帝封刘备为王,那么刘备就可以不需要你封,自立为王就是;曹丕称帝,刘备正好有个借口,也跟着就称帝了。而且不管献帝是死是活,直接给他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以天下不可一日无主为由,堂而皇之称帝。

献帝把皇位传给了曹丕,那不就是天下之主吗?再出来一个太阳,这不是添乱吗?

没人去理会这些,也别谈啥仁义道德,谁抢着就算谁的。

就这个情况,谁还觉得刘备会把献帝请到成都去,让他继续做皇帝呢?如果曹丕真的把献帝送到成都去,刘备会接纳吗?

不要再给刘备擦脂抹粉了,本来称王称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势力你做就好了,不服就来对决。何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呢?刘备装装样子,还可以忽悠一下吃瓜群众,今天还不把这个遮羞布揭开,又有何益?

说句难听的话,为了生存,卖脸也好,卖腚也罢,都可以理解。但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似乎就太虚伪了。

睁眼看历史,正眼看人生,不喜勿喷!!!


豹眼看历史


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作恶后人遭殃。汉献帝的老爸刘宏是个荒淫无耻的皇帝,在宫里办市场,开设天体游泳馆,重用宦官;把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给断送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政权,给曹操兼并自己的刘氏公司提供绝佳的机会。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刘家公司终于倒闭,汉献帝被迫让位于曹丕,公司的法人从此变更。

这时候问题来了,如果说曹操是汉贼,是奸臣。但好人也没有死绝,大军阀刘备就以汉室后代自居,(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恢复刘氏基业贡献了毕生精。可谓是根红苗正、殚精竭虑。

曹丕篡汉称帝,大逆不道,大忠臣刘备为什么不迎接刘协进川,反而在曹丕称帝的次年也迫不及待登基称帝呢?

一、称帝是刘备的伟大理想。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军阀不是好军阀。

东汉末年,袁术称帝,袁绍试图称帝,张角称帝,哪个英雄好汉不想问鼎中原?当皇帝富有四海,女人随便占,钱随便花,人随便杀,死了还可以世袭。世界上还有比皇帝更有诱惑力的职位吗?

刘备自称是刘胜的后代,且不说汉朝四百年历史,刘胜的后代成千上万,没有DNA,没有身份证,刘备的身份无法确定。即使刘备不是刘邦的后代,也不影响自己树立当皇帝的远大理想。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为了当皇帝,父子可以相残,兄弟可以相煎,母子可以成仇,刘备就是刘协的亲弟弟,也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是为了赢得合法性,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更有号召力,才打出匡扶汉室这个口号的。但匡扶汉室跟当皇帝并不矛盾,而且汉献帝也不是汉朝的唯一合法代表,刘备心里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回事。刘备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让刘协继续当皇帝。

如果谁真的以为刘备拼老命是为了刘协,那真的太傻、太天真了。

二、弄走汉献帝不具备可操作性。

汉献帝下台后,曹丕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了他一个"山阳公"的封号。但不杀他,并不意味不防他,因为他曾经下过衣带诏,想干掉曹操,不是个省油的灯。

曹丕肯定把汉献帝定为一级管制对象,周围布重兵监视,遍布耳目,一个麻雀也不会允许飞出去,何况一个大活人?因此,刘备要裹挟汉献帝,唯一的途径就是动粗,武力劫持。

可是刘备在四川,汉献帝在河南焦作,两地相距一千多公里,相隔万水千山,刘备连汉中都打不到,要是打到焦作,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采用小分队穿插和特种部队,在没有先进武器和直升飞机的情况下,想劫持汉献帝比登蜀道都难。

三、汉献帝这张牌没有用了。

汉献帝当时已经成为负资产,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地球人都知道,刘家江山不是别人给抢走的,是自己弄丢的。

汉灵帝无德,汉献帝无才,早就不具备当领导的资格,仅存的一点威望也一落千丈。

在此情况下,刘备再决定把刘协弄到蜀国,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曹操没死的时候,天下的人谁不知道曹阿瞒专权,曹操手下大臣哪个不知道自己在给曹操打工?汉献帝禅让的时候,谁不知道汉献帝是情非得已?

但满朝文武没有人站出来干预,第一可能是不敢,惧怕曹丕的淫威;第二就是觉得汉朝已经腐败无能,活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当时的事实是,反对曹丕的,只是一小撮。赞成曹丕的,是一大帮。曹丕称帝是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

而且在曹操和曹丕的领导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结束了动乱的生活,大家一路高歌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有什么不好?

四、刘备身边的人不会同意。

刘备马仔跟着主公,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建立一片根据地,再让一个昏庸无能的汉献帝来到蜀国,受牵制、受拘束,跟请来一个爹一样。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大臣听汉献帝的,还是听刘备的?

如果听汉献帝的,汉献帝没有领导才能,如果听刘备的,那刘备不是成为跟曹操一样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了吗?刘备手下的大臣,大家无非是为了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当个开国大臣,弄个部长干干,他们巴不得刘备早点称帝。

如果刘备不称帝,还要假惺惺等着汉献帝来,那就寒了弟兄们的心。因为傻子也知道,汉献帝来蜀国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刘备也不扭捏了,果断登基。一人称帝,全家光荣,当皇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必假惺惺呢?


历来现实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在公元220年正月去世,十一月曹丕便废掉了汉献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曹丕当上了皇帝之后,关于汉献帝的谣言满天飞,最主要的传闻的是说汉献帝是被曹丕害死的,刘备于是对此大做文章,命令蜀汉文武百官为汉献帝吊丧,之后,刘备借着这个“风”,在成都称帝。


至于提问者的提问,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释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入蜀,而是自立为帝的原因。

刘备在成都称帝


第一,少年刘备就志存高远,青年时期不愿寄人于篱下,壮年时期不愿“给人做嫁衣”。

  • ——少年刘备就志存高远:刘备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但因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没有钱继续上学,但是少年刘备却体现出了与他年龄的不相符的志向,他常与他的叔叔说,自己以后要坐“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汉室皇族,皇帝的座驾),这就反映出刘备以后成龙成凤的心愿。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 ——青年时期不愿寄人于篱下:刘备青年时期先后跟过公孙瓒,曹操,袁绍等人,在这些诸侯那只能做幕僚,一直苦于寻找翻身的机会,但事实证明,刘备委身于这些人,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刘备后续就离开了。

  • ——壮年时期不愿“给人做嫁衣”:等到刘备到了壮年时期,手下也有了精兵强将,他被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先后邀请过来一起守卫荆益两州,抵御曹军,等到事成之后,刘备却一点地盘和利益也没分到,刘备感到自己出工出力,却没有成果,所以至此“不愿给人做嫁衣”,向荆州和益州两地,兴兵问罪。

刘备在自己的三个年龄段时期,就证明自己不是“池中之物”,自己不会屈于人下。


少年时期刘备想要乘坐的羽葆盖车(见上图),青年时期跟随曹操(中图),壮年时期帮助荆州刘表抵御曹操(下图)


第二,刘备看到曹丕称帝, 内心急不可耐,刻意制造了汉献帝刘协被曹丕杀害的消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建立蜀汉。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此时。虽然南有孙权,西有刘备,但对于曹丕构成不了威胁,并且,曹氏家族人心所向,文武百官皆是曹氏心腹,曹丕一看这种局面,就怂恿手下幕僚,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汉献帝刘协为求自保,只好将皇帝位置禅让于曹丕,曹丕遂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历史史称“曹魏”。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大赦。

此时远在成都的刘备一听,又气又喜,气的是曹氏公开篡权,夺取汉室天下,喜的是曹丕公开篡权,成为众矢之的,自己有机会借助这个形势,成就自己的霸业。

但是现在汉献帝刘协并没有死,所以说刘备不能直接盲目称帝,他遂派人在川蜀之地,大肆散布信息,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害死了,激起蜀中百姓对曹魏的不满,刘备遂接着这个风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曹丕称帝,迫使刘备不得不散布汉献帝刘协被曹丕杀害的谣言,一是为了让自己称帝,名正言顺。二是让曹丕成为天下的公敌,成为众矢之的。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位,成为皇帝,建立曹魏政权,见(上图),刘备眼见曹丕称帝,不久在成都称帝(下图)。


第三,刘备有机会成为帝王,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皆以具备,刘备怎会放弃这个机会。

地利上说:刘备依据益州和汉中地区,已然成为了一方不可轻视的势力,在加上蜀道难以行走,山势崎岖,易守难攻,使的刘备可以靠川蜀之地,建立基业。

人和上说:即使关羽战死荆州,但还是有马超,赵云,张飞,魏延等良将,文臣有诸葛亮,黄权,李严,等人,他们都尽力辅佐刘备,使的有刘备敢于称帝的资本。

天时上说:刘备等的就是曹丕篡权,汉室天下的时刻,曹丕篡权,使的刘备在名义上可以称帝,建国,所以说刘备等的这个“时机”,也已经到来了,可以放心在成都建立基业。

刘备占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了三分天下的机会,所以刘备毫不犹豫的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成就自己的霸业。

蜀汉地域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话语,(上图)刘备手下文臣武将众多,(中图)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下图)


第四,刘备手下文臣武将为了能够加官进爵,力劝刘备称帝。

早在刘备成为汉中王的时候,就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封官进爵。如果现在刘备做了皇帝,想必又将有一次官员爵位大派送,所以刘备手下的文武百官都开始力劝刘备称帝。

刚开始力劝刘备称帝的人员有黄权、李严、杨洪等人,到后面诸葛亮和糜竺,许靖等重臣也加入进来了,诸葛亮为此还写了劝进书,诸葛亮在劝进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刘备在此刻即位皇帝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认为刘备出身好,是刘氏子孙,根正苗红:二来,刘备有高祖之风,“仁德爱人”,“四方归心”,所以刘备应该“继承大统,即皇帝之位!”

经过三番五次地劝进,刘备在也不拒绝了,客观上,这时候称帝对于刘备以及对刚刚遭遇荆州之败地蜀汉政权来说,是很必要地,需要通过称帝举起汉室大旗,重整旗鼓,重新凝聚民心士气,此时,当不当皇帝并不以刘备地意志力为转移,而是由战略形势所决定。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设高坛,举行隆重地登基仪式,正式称帝,成立蜀汉政权。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

诸葛亮等文臣武将力劝刘备称帝(见上图),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见下图)


向日葵爱历史


刘备怎么可能迎刘协入蜀。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主观因素:刘备本身得原因。刘备是一个枭雄,更是一个政治家。他一生打着汉室的旗号来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不排除是真心的),在公元208年之前是没有任何成绩的,之后一路突飞猛进,到公元219年进位汉中王,公元221年称帝。辛辛苦苦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如果公元220年,刘备迎回汉献帝入蜀,那刘备这辈子都不可能更进一步了,如果想更进一步,就只能是废帝自立。那他背的骂名可就不是只有曹操那一点可以比的了。所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江山是不会拱手交给刘协的,毕竟皇位的诱惑还是很大的。不然,刘备也不会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了,所以他才称帝的。所以主观来讲,刘备是不会迎献帝入蜀的。


客观原因:刘协的江山是被曹丕篡夺的,但是这是后世的讲法,在那个时候还叫禅让。既然是这样,曹丕肯定会让这个谎言继续下去,那么刘协肯定是要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曹丕是不会轻易让刘协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并且,成都离河南几千里,在古代的社会交通还是很不方便的,刘备不可能越过几千里到河南迎接有重兵看守的汉献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