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孩子的抑鬱症怎麼治

孩子的抑鬱症怎麼治

文 | 李雪

01
孩子的抑鬱症

有人問孩子的抑鬱症怎麼治。大部分孩子的抑鬱,只要沒到失去現實檢驗能力的躁狂抑鬱程度,父母又真心願意改變自己(注:是改變父母自己,不是改變孩子),都比較容易痊癒。

孩子的抑鬱,大部分源自攻擊性指向自身,也就是無法直接表達對父母的憤怒,從而攻擊自己。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

一是

改變過去對孩子的控制,給孩子百分百的自由,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都不評判。

二是

鼓勵孩子表達出對父母的憤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能夠承受,且願意反省。

如果孩子尚小,可以鼓勵孩子用肢體表達,比如父母可以拿個枕頭放在身上,鼓勵孩子打父母。

當孩子呈現出退行行為,比如整天睡覺,暴怒、喊叫、罵人,這些都是值得慶幸的療愈信號。這些信號表示孩子的心靈內部正在進行疏通和恢復。

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心生疑慮,或者恐懼孩子的退行,以平常心甚至慈悲心對待即可。就好比你看到一個剛做完手術的人整天躺著不動,甚至疼得大喊大叫,你不會覺得奇怪,也不會對他生氣。

孩子心靈的康復也是“一場大手術”,需要父母以慈悲和耐心待之。

孩子的抑鬱症怎麼治

02
對患抑鬱症的朋友,勸解很可能是傷害

以下,是重播李雪與@新浪娛樂的訪談 的一段對話錄。

新浪:抑鬱症通常由哪些因素導致?屬於生理還是心理疾病?危害程度如何?

-

李雪:

抑鬱症是心理疾病,它也常常伴隨著生理上的疾病痛苦,這讓抑鬱患者更加難熬。抑鬱的心理狀態會對身體健康產生損害。

可以說很大部分的疾病是心身疾病,也就是未被覺知未被療愈的長期的心理痛苦,會轉化成生理疾病,讓人承受身與心的雙重煎熬。

抑鬱是一種外在的症狀表現。比如打噴嚏流鼻涕,造成鼻涕噴嚏橫流這個外在症狀表現的,可能是傷寒感冒,也可能是肺炎,還有可能是肺癌,瞭解深層的原因,才可能做出有效的治療。

所以光有一個抑鬱症的現象診斷,不足以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嚴重程度。還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成因。

新浪:什麼樣性格、家庭環境、工作環境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李雪:

長期的較重的抑鬱,是由童年跟父母之間的關係造成的,尤其是母嬰關係。如果母親和嬰兒之間,無法形成親密感,嬰兒在母嬰互動中極少有愉悅的感受,這是抑鬱症形成的根源土壤。

後天可能由於感情失利、工作受挫等誘因陷入抑鬱,也可能沒有任何外在原因,內在就是長期感受到痛苦煎熬。而一個母嬰關係較為健康愉悅的人,或許也會遭受同樣的外在挫折,也會失落痛苦,但卻不會持續的陷入抑鬱。

當然後天環境也有重要影響。如果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一個大眾對心理疾病普遍有了解有重視,不歧視不掩蓋的社會環境,被朋友同事理解支持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會有利於心理康復。

新浪:一般來說,如何判斷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抑鬱症如何才能確診?醫學上是否有不同嚴重程度的劃分?是否一定會通知家人?

李雪:

抑鬱的核心表現是長時間的心情低落,身心處在低能量狀態,對外界不怎麼感興趣。內心持續感受到痛苦,甚至想要自殺。再次強調,抑鬱只是一個現象,並不能僅從這個現象就給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定性並給出治療方案。就好比同樣是打噴嚏流鼻涕的現象,起因是傷寒感冒還是肺炎,顯然是不同的治療方案。

所以當一個人內心感受到持續的難以排解的痛苦,並且有意願認識自己療愈自己,那麼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跟治療師一起進行工作。

是否通知家人,這個首先需要尊重來訪者本人的意願。除非來訪者有自殺自殘意圖,治療師才有可能違背來訪者的意願,通知其家人。

新浪:很多人羞於承認患有抑鬱症,怎樣才能正視自己的病情,克服“病恥感”?

李雪:

羞於承認自己的抑鬱,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外在原因,如果社會上普遍對抑鬱患者有偏見,就像早年大家對同性戀有偏見和厭惡,同性戀會盡可能隱蔽自己的取向,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公開性取向。所以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普及認識,會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

更根本的原因是內在原因。

當內心受到痛苦煎熬,很多人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因為在這個人的內心世界中,被人知道自己有難以解決的痛苦,會被人看不起,會拖累別人,給別人帶去負能量。覺得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失控。寧願隱藏起來,就好像一切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個內心世界並不等於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朋友們或許能夠理解和願意幫助。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內心世界,來源於童年尤其是嬰兒期,當自己感受到無助恐懼悲傷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撫,反而被父母無視、甚至是厭惡和攻擊,比如嬰兒越哭父母越不肯抱他,甚至呵斥他。

所以潛意識學習到了,隱藏自己的痛苦,儘可能的自我掌控,最有利於生存。這個潛意識編碼,會使得我們越是在內心痛苦的時候,越自我控制,表現得越要強。直到有一天被痛苦徹底擊倒,進入重度抑鬱甚至自殘自殺。

新浪:抑鬱症可以徹底根治嗎?是否有反覆發作的可能?

李雪:

如果是神經症級別的抑鬱,就好比傷寒感冒造成的噴嚏鼻涕,治療起來相對容易,一定的自我認識和覺知,就可能根治。

較為輕度級別的抑鬱,絕大多數跟攻擊性被壓抑有關。也就是說,關係中我們感受到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比如被控制被無視被評判,憤怒是非常自然的情緒反應,憤怒的情緒在提醒我們要捍衛自己的界限,拒絕自己不想要的,發出自己的聲音,做真實的自己。

憤怒的情緒能量,心理學上叫做攻擊性。攻擊性不是說就要去攻擊別人,而是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保護自己捍衛自己的能量。良好的母嬰關係中,嬰兒的原始攻擊性還會升華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熱情、創造力。

攻擊性如果被壓抑,我們覺得不能拒絕別人的控制和索取,過度為別人的感受負責,不能按照自己真實的意願生活。

隱藏了的攻擊性,它去哪裡了呢?它去到了自己,精神分析心理學中叫做:攻擊性轉向自身。

攻擊性轉向自身,就好比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門,內耗嚴重,外在自然沒有什麼活動熱情了。

攻擊性轉向自身導致的抑鬱,通常在我們認識自己潛意識中的憤怒,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敢於在糾纏的關係中劃出界限後,會很大的減輕抑鬱,重新恢復活力。簡單的說,就是學會勇敢的說“不”。

還有另外一種抑鬱,屬於人格障礙和精神病性的抑鬱。這些就難很多,容易反覆復發。

重度抑鬱不僅有攻擊性轉向自身的問題,更底層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母嬰無鏈接,導致的孤獨灰暗的生命底色。

觀察大量的母嬰互動錄像,會看到有一類媽媽,幾乎不願意觸碰嬰兒,不懂得如何跟嬰兒互動,不回應哭泣的嬰兒,甚至會厭惡和攻擊嬰兒對鏈接的渴求。

處在無回應之地的孤獨嬰兒,會感受到自己是被厭惡的,不應該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是一種最嚴重的自我攻擊,是自殺的主要深層動力。

不被回應的孤獨嬰兒,生命早期被決定了黑暗的生命底色,未來無論有多少才華、財富,被多少人喜歡,都無法改變這個底層的陰鬱。

等孩子大一些,一些父母會反過來要求孩子安撫自己的情緒。你要聽話,你要懂得照顧父母的情緒,你自己有情緒卻不能流露。你要好好學習受父母控制,按照父母的意願來生活。

嬰兒期的陰暗底色,童年時期的被迫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照顧父母的感受,甚至有的人成年後依然為了父母而活,這幾乎註定會產生重度抑鬱,而且難以根治。需要長期的自我認識,最好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所以有句話說,心靈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

新浪:娛樂圈抑鬱症發作率是否比普通人群高?為什麼?

李雪:

以我有限的所知,並沒有可靠的研究資料表明娛樂圈的抑鬱要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娛樂圈的抑鬱更容易被大眾關注,而普通人群的抑鬱經常不被人所知,不會被納入統計研究。

抑鬱症狀就像一個信號,提醒自己,內心世界需要被關注了。如果及時的尊重這個信號,去認識它,會減少抑鬱變得更加嚴重的可能性。

例如失眠是一個常見而且重要的信號。長期失眠表明,自己的身心已經不能放鬆了,感受到了不安全、隱藏的痛苦,內心世界需要被重視。

而這些不安的、孤獨的、痛苦的感受,有可能意識上沒有那麼清晰感受到,所以失眠是身體在直接發出求救信號。

新浪:為何很多抑鬱症患者會走上自殺的道路?這是否是病情惡化到最嚴重程度時無可挽回的結果?

李雪:

前面提到的,嚴重的抑鬱患者,因為早期跟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嚴重受挫,所以會困在自我掌控之中,恐懼向外尋求幫助,恐懼“我搞不定自己,我需要別人”的感覺。

所以一些人感受到內在痛苦時,反而會去更加投入工作,讓自己滿負荷工作以至於沒有時間“低落痛苦”,試圖通過努力工作找回掌控感,結果會導致痛苦在潛意識中不斷累積,最終出現毀滅性的大爆發。

自殺是攻擊性最嚴重的指向自身的結果。前面說到,母嬰重度無鏈接導致的陰暗生命底色,會使人攻擊自己的存在本身,希望通過殺死自己來終結這無邊無際的陰暗痛苦。

日本小說《人間失格》那句著名的:“生而為人,對不起。”就是在描述這種無回應的絕境:我生而為人,我渴望父母的愛,然而卻無論如何得不到,所以我的出生必定是個錯誤,對不起。

摘錄一些小說裡面的句子,相信會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一旦別人問起自己想要什麼,那一剎那反倒什麼都不想要了。怎麼樣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麼讓我快樂的東西——這種想法陡然掠過我的腦海。”

“從孩提時代起,我就一直在討好周圍的人,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新浪:您認為目前大眾對抑鬱症的瞭解程度如何?應如何對待身邊的抑鬱症朋友?

李雪:

我覺得大眾目前對於抑鬱症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認識。

比如通常會去勸處在抑鬱狀態的人:別想那麼多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多想點開心的事兒,多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鮮空氣就好了。

這樣的勸解雖然是為了對方好,出發點是善意。但對於陷入抑鬱的人來說,這種輕描淡寫的勸解,是對巨大痛苦的否定,好比你對一個剛摔骨折的人說:沒事兒,多喝點熱水就不疼了。

對待患有抑鬱症的朋友,首先不要輕易嘗試勸解對方,好比不是外科醫生就不要拿手術刀給人開刀一樣。

親人朋友的關懷如果選擇了恰當的方式,對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

恰當的方式是:當患者不想工作不想外出不想搭理人,陷入痛苦中時,允許他如他所是,允許他表露出痛苦、悲傷、憤怒等情緒。不要去改變他。如果內心有愛,就讓患者感受到:我無論怎樣都是可以的,都是被愛的。

正如我的書《當我遇見一個人》裡面說的,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還有一個要非常需要警覺的事情,是某些抑鬱患者會在經過一段時間調節,比如休假放鬆,做了治療,突然間活力大增,非常喜歡跟人溝通,肢體語言表情豐富,覺得未來一片光明。表示自己已經徹底走出抑鬱,要投入到美好新生活去啦。

這種過於突然的變化,需要警覺,到底是抑鬱的真正康復,還是進入了對抑鬱的一種防禦,也就是躁狂狀態。一些重度抑鬱患者反而是在看似非常好的狀態下,其實是躁狂狀態下自殺的。

如何區分躁狂和真實的療愈?

真實的療愈往往是患者一步步的感受到跟現實的鏈接,跟周圍人產生真實的關係,活得更踏實更放鬆。痛苦會反覆,但是每一次都會有一點點進步。

而躁狂是直接進入想象中的世界,好像所有的痛苦、困難都一次性被克服了。雖然很愛溝通交流,但實際上並沒有跟對方發生真實的交流,更像是自編自導自演。

進入躁狂性防禦,往往受到周圍人鼓勵,甚至經驗不夠豐富、心理動力學功底不夠深的治療師,也會開心患者發生這樣的光明的變化。

躁狂防禦狀態下的人,意識上也不知道自己在自我欺騙,但是潛意識明白這都是“假的”,如果這層假面具受到周圍人的認可,那麼潛意識會感覺更加絕望,更加孤獨,增加自殺的風險。

進入躁狂狀態的抑鬱患者,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的治療,周圍的人要更加留意患者的情緒變動,保護好患者的人身安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噹噹網與亞馬遜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插圖 | 電影《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The Young and Prodigious Spivet(2013)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