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孔子

在古代,待人接物所說的“客套話”是很講究的,不能亂說。而且,聰明人還能從客套話中知道這個人的身份地位,有木有很燒腦的感覺?

中國人講“禮”,這一點從說話上就能看出來。古人在迎來送往,互致信函的時候,經常使用謙辭、敬辭,互相客套,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不信請看:

求人幫忙說“勞駕”, 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 託人辦事說“拜託”

看望別人說“拜訪”, 請人勿送說“留步”

未能遠迎說“失迎”, 等候客人說“恭候”

無暇陪客說“失陪”, 陪伴朋友說“奉陪”

問人幹嗎說“貴幹”, 問人姓氏說“貴姓”

歡迎購買說“惠顧”, 貴賓來到說“蒞臨”

請人告訴說“見告”, 歡迎詢問說“垂詢”

謝人愛護說“錯愛”, 稱人愛護說“垂愛”

稱人贈予說“惠贈”, 請人保存說“惠存”

請人收禮說“笑納”, 歸還原物說“璧還”

稱人之家說“貴府”, 稱己之家說“寒舍”

贊人見解說“高見”, 稱己見解說“拙見”

稱人父親說“令尊”, 稱己父親說“家父”

稱人母親說“令堂”, 稱己母親說“家母”

稱人兒子說“令郎”, 稱己兒子說“犬子”

稱人女兒說“令愛”, 稱己女兒說“小女”

請人指點叫“賜教”, 求人看稿叫“斧正”

對方來信叫“惠書”, 老人年齡叫“高壽”

這首“客套話”歌訣,第一次見吧?是不是你平常也這麼說?有孩子的,建議收藏了,沒事帶孩子多看看,學會了,保證人人誇有教養。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上面列舉的是常用客套話,還有很多古代的謙辭、敬辭,比較生僻,文言文中經常見到,但如今基本不用了,比如:

古代公文書信中常用敬辭:

俯就(請對方擔任職務),俯念(請上級體察),俯允(請上級允許),華誕(稱對方生日),華堂(稱對方房屋),華翰(稱對方書信),華宗(稱人同姓)。令正(稱對方的妻子),令坦(稱對方的女婿)。垂念(稱別人的關心),貴恙(稱對方的疾病),冰翁(岳父),

崑玉(對別人兄弟的敬稱)鑑宥(請原諒),父執(父親的朋友),賢契(對弟子或小輩的敬稱)。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影視劇中經常聽到的謙敬辭:

鈞座(指尊長或上級),鈞鑒(請尊長或上級鑑別),鈞裁(請尊長或上級裁決),鈞啟(請尊長或上級開啟),臺端(指對方),臺甫(問人字號),臺鑒(請對方看信),臺安(對尊長或上級的祝福語),謹啟(稟報),不佞(謙辭表示沒有才能)。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古代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人人畏懼,因此,對帝王的敬稱也最多:如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聖上、元首、九重天等。

來而不往非禮也,皇帝也要懂禮數,一般謙稱自己為:孤、寡人、朕、不穀

呵呵呵,皇帝稱自己“不穀”,是啥意思?你們知道嗎?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一般老百姓,“屌絲”一族在古代怎麼自稱才算有禮貌呢?見了人,你得這樣說:愚、僕、蒙、不肖、在下、下走、區區、牛馬走、小人、小可、後學、晚生、侍生...

而且,連自己的老婆都得受牽連,即便回家跪搓板,也得這麼稱呼:拙荊、賤內、內人、山荊、山妻、糟糠...

自己的兒子,對外叫起來那就理直氣壯了,括弧:小時候啊,大了就不好說了:犬子、小兒、息男...

那些總讓我們犯迷糊的古代客套話,原來是這個意思!

雖然有些古人的“客套話”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覺得還是瞭解一下好,萬一哪天碰上個“師古不化”的人,給你來兩句,或者讀古文時,蹦出兩個,搞得一頭霧水,那就尷尬了,你們說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