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

也是中國電視劇誕生60週年!

"翻看中國電視劇發展這60年,傳誦不衰的是那些揭開社會面具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以及真實紀錄當下發展形態的紀實類影片。最偉大的編劇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點滴,是翻騰洶湧的歷史演變,而這樣的劇本,需要長期的思索,更需要歲月的打磨。”第24屆上海電視節已經開始倒計時,對此《影視Mirror》獨家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系列。本文為第一篇——《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主題系列

系列一: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系列二: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殤”

系列三: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拓”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開播,中國電視事業開始了。一個多月後,即6月15日,北京電視臺就播出了電視劇

《一口菜餅子》。作為中國電視劇的開山之作,略顯粗糙,但卻是反映“大躍進”時代背景下的現實題材寫實劇。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一口菜餅子》由妹妹拿棗糕逗狗玩引發姐姐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回憶:父親病死在逃荒的路上,母親病倒在窩棚裡,姐姐討飯被地主的惡狗咬傷了。妹妹要吃東西,連病帶餓、奄奄一息的母親拿出僅剩的一塊菜餅子給她吃了。

這是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也是中國第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它為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改革開放前(1958-1977)

《一口菜餅子》之後,北京電視臺推出了不少農村題材電視劇。這類以農村發展為背景的現實題材劇作,緊緊的圍繞農村發展,在寫實中加入藝術的表達,創下了中國早期現實題材的記錄。

但對於早期的中國電視來說,不管是電視新聞類節目,還是藝術創作類節目,政治宣傳作為第一任務,隨處可見。這一時期以中國農村題材電視劇為主要典型,在滿足物質以及精神極度睏乏的新中國人民之時,紀錄著政治宣傳色彩下的主旋律。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截止到1966年,全國共製作了100多部電視劇。1967年至1977年,是電視劇發展的停滯期。文革十年浩劫中,中國僅生產1部電視劇,即1967年的《考場上的反修鬥爭》。

1959年1月29日播出的《火人的故事》,由朝鮮老者給三個朝鮮兒童串講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攻佔高地的英雄故事。同年的的《女狀元》以歌頌人民公社大辦食堂的社會現象為主題;1960年的《展翅高飛》反映和歌頌了熱火朝天的大躍進生活;1961年的《桃園女兒嫁窩谷》,1962年的《綠林行》,到1966年的《焦裕祿》等等。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創作顯然受到了當時文藝創作思潮的影響,一方面在強調文藝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人民群眾、先進人物事蹟、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成為了文藝的主要描寫對象和主要的歌頌對象。政治歌頌成為當時電視劇的主要任務成,宣傳中參雜著藝術,藝術中又在描寫現實。另一方面卻忽視了文藝的藝術性,更談不上電視的娛樂功能。

細看電視創作初期的電影,這些題材都在“努力”靠近現實,但卻也有些力中不足,僅僅只是將政治宣傳的味道嵌入其中,缺少現實主義創作的批判性。同樣,在人物塑造上,將中心或英雄人物完美化,脫離了現實主義基礎,何談現實主義?

改革開放後(1978-1999)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79年8月,在首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當時的國家主管部門——中央廣播事業局發出號召,“全國有條件的電視臺要大辦電視劇”。在“大辦電視劇”的口號下,中國電視劇也從沉睡中醒來,開始踏上覆興之路。

1980年代前半期,在剛剛的文革以及開放思潮之下,電視劇領域出現了“傷痕電視劇”和“反思電視劇”作品。如1980年的改革題材電視劇《喬廠長上任》;1981年的《新岸》;1982年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該劇反映了一個帶頭穿喇叭褲、戴蛤蟆鏡、不服領導管束又勇於獻身救火的現代工人藝術形象。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1980年代興起了知青文學,電影領域有了知青電影,電視劇領域出現了知青電視劇。剛剛過去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題材初現熒幕,這一代表作就有1982年的《蹉跎歲月》。

《蹉跎歲月》反映了雲南地區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和思想改造;正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在伴著電視劇的普及中,將現實題材電視劇推向高潮。題材將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的事蹟通過電視劇的藝術表達呈現在熒幕上,算是中國電視劇現實題材在早期比較成功的範本。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改革的年代。改革從農村開始,隨後再到城市。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藝術領域裡迅速出現了改革文學、改革題材電影和改革題材電視劇。電視劇以時下的農村改革發展為背景,緊跟改革發展步伐。

關注農村改革

1986年的《雪野》開始觸及農村改革,該劇通過吳秋香坎坷而又自強不息的命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女主人公及其所生活的土地上的鉅變,說明了在物質生活日益增長 。而1987年的《葛掌櫃》《莊稼漢》《家在三峽》《吳福的故事》《河灣灣,路彎彎》《鄉下人,城裡人,外國人》等等題材同樣以農村的大發展背景為切入口,通過典型人物故事,將農村改革事蹟展現到觀眾面前。

1988年的《風塵硬漢》是導演通過親身驗體後的一種感受的表現方式,這部劇可以歸之於“社會問題劇”的藝術範疇,觀眾很易於從石山林的境遇、感受中,聯繫到自身的種種體會,相互溝通,交流共鳴。這正是電視劇這種深入千家萬戶的、最最大眾化的藝術的特長所在。人們與其說在看劇,在客觀、冷靜的觀賞,勿寧說是被引入主人公的現實世界中去,分享艱辛,共嘗歡樂。

關注工業改革

這一時期由於改革漸漸展開,也有一部分關注國企及工業改革的題材。如1983年的《女記者的畫外音》,取材於工業改革,但因觸及“體制”問題而名重一時;1984年的《新聞啟示錄》以教育革命為切入口,將時下的教育改革放在整個背景下,闡述教育改革的植株問題。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1985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新星》,滲透了濃厚的清官政治思想,它可以說是第一次在電視劇中比較大膽,比較率直地涉及了政治制度及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道德等多方面的改革問題。李向南的屏幕藝術形象,之所以產生相當強大而廣泛的社會衝擊力,就在於他的形象中包容了億萬大眾對改革的迫切期望和真實心聲。

同年間《四世同堂》的播出形成了一股“四世同堂熱’,其突出特點是,鮮明的民族風格、地域特色和中國氣派,鮮活地展現淪陷時期北平的地方風俗,成為京味電視劇的開山之作。

關注女性發展

除了關注改革,這一時期的題材也開始關注女性,女性題材的電視劇從過去到現在源遠流長。女性狀況是當時農村社會文化狀況的一個縮影,因此女性也是農村題材電視劇很重要的關注點。

1988年的《籬笆、女人和狗》、1990年的《轆護、女人和井》和1992年的《古船、女人和網》被稱為“農村三部曲”。這三部農村題材電視劇通過東北農村一戶人家的家長裡短,集中探討了當代女性的困境和出路。

1990年,由北京電視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錄製的5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渴望》登上熒幕,也火爆了大江南北。該劇講的是年輕漂亮的女工劉慧芳面對兩個追求者遲疑不決。一個是車間主任宋大成,一個是來廠勞動的大學畢業生王滬生。她渴望愛情,但是,前者有恩於她,後者身處困境,需要幫助,這使她左右為難。在揭露文革那個社會動盪,是非顛倒的年代,講述了兩對年輕人複雜的愛情經歷,揭示了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自《渴望》開始,關注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與命運,著力挖掘平民化生活形態的傳統理念、展示具有傳統倫理人格和傳統美德及傳統親情觀念的影視劇不斷出現關於平民生活的主題,也就成了傳統文化題材的一個重要開掘方向。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同樣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上的還有1990年首播的《圍城》,該劇根據錢鍾書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講述了方鴻漸在歐洲留學回國後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的故事。z這一時期還湧現出了其他類型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如1991年的《外來妹》,1992年的《風雨麗人》等等;

沉寂再淺嘗

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在開播之後,呼聲很高。該劇講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紐約奮鬥與掙扎的生存故事;此外1995年的《咱爸咱媽》,1996年的《兒女情長》,1998年的《牽手》等等,這一時期的題材開始從反思走向反映當下生活,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渴望。

這個時期的題材主要以傷痕、改革、文化反思等為主,隨著改革的發展和深入,現實題材電視劇的關注對象也逐漸由個體命運轉向了社會現實,題材創作也開始關注現實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決的時代問題。直面改革現實的文藝創作,成為80年代現實題材文藝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與前一時期的題材相比,改革開放後,電視劇的宣傳和教育功能逐漸淡化,娛樂功能與認知功能開始凸顯。電視劇貼近日常生活,畫面簡單直觀、語言通俗易懂,具備大眾性與可看性。其次,這一時期的電視劇也逐漸被賦予認知功能,除了提供娛樂之外,還具備幫助觀眾認知事物、普及知識的功能,這一點表現在歷史劇的興盛發展上尤為明顯,歷史劇在幫助觀眾認知歷史的基礎上,從歷史性題材中發出思考,啟發觀眾。

新世紀以來(2000-2017)

歷史題材延續到新世紀,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熒幕的半壁江山。如2001年播出的《康熙帝國》,2004年的《成吉思汗》,2005年的《漢武大帝》等等。這一系列的題材算不上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僅僅是試圖以正史的寫法描繪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揭示出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但卻收益較好。

緬懷與批判

歷史題材之外,大量的軍事類題材漸漸凸顯,在緬懷過去的艱苦歲月下,順應了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思潮。諸如2002年的《DA師》,2004年的《歷史的天空》,2005年的《沙場點兵》《亮劍》,2006年的《垂直打擊》,以及2007年的《士兵突擊》《和平使命》《狼毒花》等等。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進入新世紀,現實主義題材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開始呈現新的變化。從關注農村發展,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美好生活期望,轉向關注當下的社會生活、民生百態。

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中國首部揭露,剖析家庭暴力的懸疑類電視劇,劇情主要圍繞即將升任副院長的外科手術專家安嘉和與中學老師梅湘南新婚燕爾,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他們彼此隱瞞了留有陰影的過去。然而命運弄人,曾強姦梅湘南的罪犯高兵越獄出逃,打破了這對新人的生活。安嘉和因猜忌在爭吵中動手毆打梅湘南,使新婚家庭蒙上了暴力的陰影。該片以當下現實為基礎,講述了這一時期隱藏的家庭暴力。同年間的的《大宅門》講述了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興衰史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2002年《劉老根》上映,這是一部現代農村戲,德高望重的老支書被兒子頂下來後,去城裡生活了一段時間長了見識,回到家鄉搞旅遊餐飲業,到街上利用民間藝術吸引觀眾,在50歲時實現了自己讓鄉親們富起來的夙願。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2004年的《中國式離婚》同樣屬於現實題材電視劇,該劇改編自作家王海鴒的同名小說,通過一個普通家庭走向離婚的發展軌跡,放大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諧、不寬容、不理性所帶來的傷害與疼痛。《中國式離婚》圍繞當下的社會現實,關注時下中國的離婚高頻現象。

關注社會情感

2005年的《家有兒女》是中國大陸拍攝的一部關於少兒題材的情景輕喜劇,講述了兩個離異家庭結合後發生在父母和三個孩子間的各種有趣故事。該劇的收視群原本預計是以少年兒童和家長為主,但是較高的收視率表明收視群比預計更廣泛。

2006年的《喬家大院》,該劇以喬家大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2007年的《金婚》講述了年輕漂亮的小學數學老師文麗和重型機械廠技術員佟志的一生婚姻歷程。

2008年的《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主人公朱開山的複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其中穿插了朱開山的三個性格、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

2009年的《媳婦的美好時代》該劇通過描寫兩家人之間家長裡短的家庭故事,探討了當代都市家庭的婆媳關係,以及擁有新式婚戀觀的“80後”適婚年輕人的婚姻故事。

2011年的《人到四十》 講述的是一對平凡的中年夫妻瑣瑣碎碎的小日子,沒有大起大落、扣人心絃。正是這部“情”不驚人的生活劇,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和深圳衛視熱播,成為全國同時段電視劇收視亞軍。更令人意外的是,劇中人物作出的選擇以及背後的情感緣由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

2012年的《溫州一家人》通過溫州一戶普通人家的草根創業史,貫穿起改革開放30年的壯闊歷程。全劇以溫州人周萬順一家的命運沉浮,濃縮溫州人創業奮鬥歷程,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代變遷。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2013年《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70年代,中國北方某農村,村支書的女兒張翠花熱情潑辣、勤勞能幹。她在一次村報告會上邂逅了斯文儒雅的知青陳志,並對他一見傾心。大批知識青年返城,陳志因種種原因滯留於農村,張翠花藉機大膽示愛,陳志終於接受了她的愛情。工農兵大學招生,陳志在岳父幫助下回城上大學,張翠花來到陳家,極盡兒媳孝道。

輒止再探索

2014年開始出現一批有社會使命感的現實題材,這些題材圍繞社會主旋律,緊扣時代發展以及“中國夢”的時代號召,如《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馬向陽下鄉記》《父母愛情》《湄公河大案》《艦在亞丁灣》《草帽警察》等。此外一些現實題材的劇作如《產科醫生》《青年醫生》《金牌律師》《離婚律師》的出現,則是實現了國產行業劇的突破與提升,開始關注社會熱點,圍繞當下民眾關心的醫療等領域,為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開闢新風向。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2015年,由路遙經典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大獲好評,將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再次推向高潮。2016年《小別離》是在行業自覺下誕生的。該劇改編自資深媒體人、作家魯引弓的同名小說。由作者根據中國目前留學熱這種現象引起的思考而創作。同年還有《歡樂頌》,該劇改編自阿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同住在歡樂頌小區22樓的五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的女孩們,從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故事。

2017年現實題材劇似乎引來春天,諸如《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北京人在北京》《白鹿原》等等,佔據2017年電視劇的半壁江山。

《人民的名義》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講述了當代檢察官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制統一、查辦貪腐案件的故事。《雞毛飛上天》該劇以陳江河和妻子駱玉珠的感情和創業故事為線索,講述了義烏改革發展30多年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北京人在北京》講述20世紀70年代,北京胡同裡普通人家四兄弟從青年到不惑之年的人生歷程。著眼於每個小人物的奮鬥與情感,真實地反映了時代變換中每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與成長點滴。

《我們的愛》探討了兒女教育、祖孫情、婚姻矛盾等熱點問題。客觀反映了當下許多年輕夫妻間的矛盾以及當下社會男性因缺乏溝通陷入的家庭、事業雙重困境。

探索與前行

《白鹿原》是一部講述20世紀初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現實題材劇作,特殊的時代背景,濃厚的關中風情,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古老的土地等等畫面。

劇中朱先生對傳統道德的堅守,白嘉軒勤勞與自私,鹿子霖望子成龍,白孝文情感波折,白靈投奔革命,黑娃被迫為匪,鹿兆鵬追求理想,鹿兆海捨生無義,演繹了兩個家庭不同子孫,曲折的人生軌跡和命運歸宿。大革命洪流不息,日寇入侵危機四伏,三年內戰社會動盪,白鹿原風雲變幻,古老的土地在陣痛中顫慄,但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必定在洗禮中承傳,變革要對舊體制和生產方式重新改寫,新中國將迎來明媚的陽光。

《白鹿原》在製作上的用心,以及對於中國電視劇現實題材的再探索值得稱讚,但製作的漫長時間以及對於編劇的高要求使得這樣的題材少,也無法做到精,最終口碑雖在,但收視卻拼不過爆款熱劇,良心之作如何生存,值得我們深思。

「電視劇60週年系列策劃」國產電視劇的現實主義之“溯”

仔細研究新世紀以來的現實題材電視劇,這類題材作為電視創作題材的一種,可以說沒有明顯的發展軌跡可尋。從開始的“回味”歷史題材到淺嘗社會點滴,面對社會中突出的社會矛盾皆有涉及,但深度與廣度卻值得考究。

要說能反映社會全貌,很難,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劇作,在形式上的探新以及在深度上的發力。

匆匆行動 淺嘗輒止 要探索 更要前行

回望這些年,中國電視現實題材從誕生到至今,彎彎曲曲,縱然只是淺嘗輒止。時而的精品之作讓人們彷彿看到了“現實主義”的春天,但似乎短暫的波瀾並未給這片森林種下堅實的果子,電視劇要在現實題材這片森林枝繁葉茂,恐怕仍需加大步伐。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電視劇要經得起歲月的打磨,以及能夠激起觀眾觀後的反思,時下已經進入2018年的6月,今年的現實題材劇作到底如何,短期內我們難以考量,是仍在嘗試,還是故“材”重提,我們將眼光放向未來。

本文參考文獻

【周牧.中國電視劇發展五十年[J]】

【逄格煒.中國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三次創作高潮[J]】

【周思言. 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現實主義創作觀的復歸與再出發[D]】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校對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