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紀念週恩來誕辰120週年

紀念週恩來誕辰120週年 | 嘔心瀝血保護古建築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2018年3月5日,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週年。本專題以示紀念。


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意圖,派人秘密與古建築學家聯繫/梁思成和林徽因用紅色的鉛筆把他們認為必須特別加以保護的地點一一圈出來

當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國民黨用於一線的兵力只有240萬,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數量則從戰爭初期的120萬上升到280萬,戰略大決戰的時刻來臨了。

1948年底,在取得遼瀋戰役的勝利後,毛澤東隨即擬訂了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並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北平城是遼、金、元、明、清五朝國都,先後有34個皇帝在此坐朝執掌乾綱,城中存有大量享譽世界的名勝古蹟、古建築群落。

正是出於完好保護城中珍貴的文物古蹟、書籍檔案的考慮,黨中央和毛澤東在籌劃戰役部署的時候,就把力爭和平解放北平,作為非常明確的指導思想。但同時也做好了一旦傅作義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就以武力方式解放北平的準備。

為了在武力解放北平的戰鬥中,把對北平現存文物古蹟的破壞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意圖,要求處於進攻前沿的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派人秘密進城,同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聯繫。

故宮,在世界也屬最珍貴的古建築遺蹟。早在人民解放軍圍城、北平面臨兵燹之際,鍾情於中國古建築的梁思成就整日憂心忡忡。當他得知中共方面請他協助將北平城中重要文物古蹟點標出,以使之在攻城作戰時免遭炮火和寧可付出流血犧牲代價也要盡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築一磚一瓦的表態,分外感動。

他隨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紅色的鉛筆,在解放軍十三兵團政治部聯絡處人員帶來的軍用地圖上,把他們認為必須特別加以保護的地點,一一圈點了出來。北平最終獲得和平解放,國人額手稱慶,而經梁思成圈點的那張軍用地圖,則使中國共產黨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佳話流傳至今。

但是,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有著舉世聞名的文物遺蹟的城鎮豈在屈指之間?在解放全中國的作戰中,還將會多少次遇到與北平類似的問題?這中間如果有一處遭受毀損,那不光是中國被永久地抹掉一處珍跡,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

保護文物古蹟,成為解放戰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周恩來親自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出指示,在向全國的進軍中,要全力保護各地的古建築。在一次會議上,他明確指示南下的部隊,要保護常熟鐵琴銅劍樓、吳興嘉業堂藏書樓、寧波的天一閣等古建築和藏書。

同樣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有關部門再次派人,前往清華大學叩開梁思成先生的家門,請他儘快趕出一個全國範圍的重點文物古建名錄。

梁思成隨即邀集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教師和學生,以及該系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築研究所人員,夜以繼日地翻閱圖書、查找資料,在很短的時間裡趕編出一本《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

1949年6月,這本《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即由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圖書文物處印出,發給各路解放大軍。在該書的說明中明確寫道:“本簡目的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軍作戰及接管時保護文物之用。”它成為解放戰爭後期,部隊轉戰南北,保護文物古蹟免受戰火毀損的指令和依據。

當時在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築研究所工作的羅哲文,直接參加了這一簡目的編寫,並擔任了初稿的全部的油印刻版和印刷裝訂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建設部門以修建地鐵為由,要將北京古觀象臺拆毀/周恩來在當時極端混亂、困難的條件下,親自找有關部門做了許多工作

在北京建國門立交橋西南一側,聳立著一座古城臺,其上陳列著不少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這就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遺址古觀象臺。城臺為元大都東南角樓舊址,明正統7年(1442年)將其改建為天文觀測臺,並在臺下西部建四合院和紫微殿,沿用了明清兩代,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北京古觀象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觀象臺之一,以使用年代最久,保存的大型古天文儀器數量最多和完整而著稱,同時,古觀象臺還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古代天文、氣象觀測記錄、數據資料等,其中包括從1724至1902年近180年間每天的氣象記錄完備資料,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氣象觀測記錄了。

北京古觀象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現象臺之一現觀象臺上陳列的是八件大型清代鑄造的銅質天文儀。主要有用於測定天體方位角度和地平高度的地平經緯儀,測定二十四節氣的黃道經緯儀,測定天體赤經差和赤緯的璣衡撫辰儀,測定日、月角直徑的紀限儀,測定天體出沒時間和方位的天體儀等,這些天文儀器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造型也高大美觀,其上的升龍游雲的雕飾細膩流暢、栩栩如生,成為中國古代天文科學與鑄造藝術的完美結晶。

而就是這樣一座價值連城的文物建築遺址,在“文化大革命”中,建設部門以修建地鐵為由,也要將其拆毀,或者搬遷。因為當時正值“文革”熱潮,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等部門皆被砸爛,文物局也早已癱瘓,專業幹部要麼挨批,要麼就得參加運動和批判。

當羅哲文和幾位專業幹部得知古觀象臺要被拆遷的消息後,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感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一有重大歷史與科學價值的文物絕不能被拆毀,同時也不能搬遷。因為一旦拆毀,一個重要文物遺蹟就將永不復存,但如果搬遷也不行,因這一古觀象臺的位置十分重要,挪動了位置,那麼古往今來從現址觀測到的天文資料,天體變化的寶貴數據等將造成重大的損失,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重大損失。

羅哲文等幾位同志自發地聯繫起來,自帶相機、測繪儀器,自購物品,到古觀象臺進行實地考察,並做了測繪、攝影和查考歷史文獻等工作。完事後,他們與北京天文館的同志一道起草了一個關於保護古觀象臺的報告,但因當時文物部門已不能正常履行職能,他們只好以群眾的名義把報告轉送給周總理。由於面臨“文革”動亂的大環境,總理日夜操勞,工作千頭萬緒,古觀象臺的命運究竟會如何?誰心裡也沒有底。

周總理終究以他的一雙慧眼和對祖國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關注到了羅哲文等人的群眾來信,並對古觀象臺的保護非常重視。他在當時極端混亂、困難的條件下,親自找有關部門、地鐵施工部門做了許多工作,最後確定了在地鐵施工中保護古觀象臺的方案。

按照這一方案,古觀象臺保留原地不動,地鐵線基礎繞開觀象臺遺址,考慮到修建地鐵可能會對觀象臺的基礎造成影響,又專撥一筆經費用於加固古觀象臺的基礎。就這樣,古觀象臺這一文物遺址瑰寶,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之下,終於保護下來了。

本文選自《紅牆記憶二:大事件小細節》

王凡 東平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紀念週恩來誕辰120週年 | 嘔心瀝血保護古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