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

苗乡,一个颇带些诗意的名字,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为越来越多的人神往。在黔东南满目葱翠的绿野中,这个深藏在苗岭山脉中的千户苗寨,层层叠叠,顺势而上,在大山深处排列出奇伟的民居群落,为现代人展示出一道古老沧桑的景观个行走的民族几百年风雨兼程,最终将颠沛流离的脚步定格在雷公山麓、白水河畔,同时造就了奇特的生活情态和最适宜生存的居住场所,那恍如天市的楼阁,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那蜿蜒向上的阶梯,引领着探访者的脚步。人们禁不住要走近它,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

去触摸温暖的自然木质,端详奇特的建筑结构,从中感受天人合一的悠闲与自在,体味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创造。

苗族先人从树栖穴居生活中走出来之后,造屋家居就是一件大事。苗族古歌唱道:“固芳老公公,要种树盖屋,养优作师傅,闪电当尺量,太阳牵墨线,弹墨直又长。”在这古歌中,古时苗民建屋造房的情景历历在目。雷山苗族的先人迁徙过来以后,继承先人的居安与美观理念,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将祖先的造房艺术发扬光大,村村寨寨,楼房幢幢,构成了特别诱人的景观。这些房屋与周围林木幽深的环境天然般和谐,它体现了苗民们对艰险人生的从容和节约使用土地的观念和智慧;它是凝固了几千年苗民生活历程的史诗,又保存和积淀了几千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艺术,传达了苗族文化中的审美追求。在凯里地区的苗族山寨,苗家人居住的多是吊脚楼。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

这是因为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所以苗族人民构筑了一种木楼,通风性能极好,居住干爽舒适,叫“吊脚楼”。苗族的吊脚楼被建筑界赞誉为“民族建筑之瑰宝”。这些吊脚楼,都是由苗族工匠自己设计、建造,材料为当地盛产的木材,不用钉一铆,全靠木尖锁眼架牢,既实用又美观。苗族的吊脚楼大多属于半干栏式建筑,所谓干栏式建筑,实际上是对“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居住建筑的通称。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

苗族有句谚语:“人生有两件大难事,即房子难建,媳妇难接。”可见,吊脚楼的建造对苗族人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的意义。首先是选址,村民们认为选址是关系到子孙后代是否安康、富贵的事情,所以,整个选址过程显得神秘、庄重。主人家确定要修建房子后,都要先请个风水先生来看看。通过风水先生的指点,确定某一地为预选地基之后,还要进行一项重要的占卜活动,其做法十分奇特:即从预选地中,捏一团拳头大小的泥巴,置于酿制好的甜米酒的陶坛内,数日后(大约为周),开坛审视,如米酒甘甜可口,则基本定下该地若是变酸发臭,则弃之另选。比较有趣的是,这切活动都是秘密地进行,不能透露半点风声。选好地址后,开始选择建筑材料,苗族人民一般多以枫木、杉木等为原料。喜用枫木是因为苗族人民认为枫木与本民族始祖的来由和万物的来源有关,这可以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苗族古歌《枫木歌》中得到印证。

阿祖讲苗族:吊脚楼

建造时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是在盛夏农闲时储备建筑材料并进行初步加工,到了冬季才择吉利的日子开始动工立柱。立柱前需要一个主持大局的人,这个人一般为主要的木匠师傅担任,并且要进行祭祀活动。苗族人立柱少则一个家族来帮忙,多则整个村寨。这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互助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在苗族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