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要把琅琊改成临沂?

langman莘蒂


现在人们通常认为临沂的古称是“琅琊”,但其实“琅琊”二字最早属于青岛的胶南,也就是现在人们常称的“黄岛”。

1、“琅琊”得名于胶南的琅琊台,其高180多米,三面临海,因“山形如台”而得名。关于山为何长成台子模样,一说琅琊台本是大禹治水时用土筑成的,用来观望水势。二说是越王勾践曾在此会盟,筑土为台,并在这里建有行宫。

三说源自《太平御览》,称秦始皇“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作琅琊台,立石颂秦德”。秦始皇把3万户百姓迁到这里,修筑琅琊台,刻石纪功。据传,徐福东渡时就在这里启航,至今还留有相关的遗址。

2、秦统一全国后设置有琅琊郡,最初的郡治就位于琅琊台下。此后,琅琊郡治一路西迁,汉初改在了东武(今诸诚);东汉时升格为琅琊国,建都开阳(今临沂)。“琅琊”二字与“临沂”二字第一次发生交集是在隋朝。

隋大业3年重置琅琊郡,治所就位于临沂。此后琅琊、临沂经常合并出现,相互代指,而治所始终在临沂。临沂则因为临近沂河而得名,沂河古称“沂水”,古代为泗水的支流,被称为临沂的“母亲河”。

3、元朝时,“琅琊”被“临沂”彻底取而代之。为何“琅琊”这一地名消失了?这首先缘自琅琊台的废置。秦朝时,这里建有秦始皇琅琊台行宫,汉初毁于一场地震,此后相关建筑湮没于历史风云中,琅琊台的盛名不再。

另外,琅琊郡的郡治不断西迁,也导致琅琊的地名失去依托。根据古人设置政治中心的习惯,郡治通常位于山川腹地,不会临水设置。因此,地名也随着郡治的迁移而变化,因此“临沂”取代“琅琊”,也是古人政治文化发展的一次记录。

“琅琊”二字近年来随着一部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而被人熟知。很多年轻人认为,“琅琊”相比较“临沂”更显得有个性、更有古风感。据相关报道,《琅琊榜》热播后安徽滁州、南京栖霞山、青岛胶南均来认领“琅琊”二字和自己有深厚渊源。

琅琊、临沂——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我们的家乡。家乡无论叫什么,都是最美的。


指动济南


琅琊,是山东省古代的一地名。今天山东青岛还有一地名为琅琊台,安徽滁州有一座山,也名琅琊山。但问题中的“琅琊”应该指的是古地名。古代地名的改变与地方行政级别和地方区域的划分有密切关系。“琅琊”从春秋时期的邑到秦时的郡,西汉时的琅琊国,再到隋唐时改置“沂州”,清朝时期的琅琊道,最后到今天的临沂。从名称上看就可以看到每一时期的级别和区域划分的不同,这种改变都是因时而变。

春秋时期,齐国设有琅琊邑,大概在今天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西北。秦朝统一之后,推行郡县制,全国划分了三十六郡,其中琅琊郡管辖区包括东部沿海各地区,如琅琊、不其、即墨等地,在今天山东东南。山东地区自古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渔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经济不断发展。到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实施,看重了这一地区,增设琅琊国,为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政治中心设在琅琊。文帝时一度废除,东汉时期,又立琅琊国,封刘秀之子刘京为琅琊公。此时的琅琊国辖有十三城,地域广大,属县众多。治所从琅琊改到了开阳县(今临沂城北)。但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发达,是纳税大省,汉献帝时再废琅琊国。西晋时,又分封邦国,司马伦的封地即为琅琊国。根据史料记载,琅琊国统九县,大概有二万九千五百户。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才复琅琊国为郡。隋朝时,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琅琊郡改称为沂州,治所在临沂县,管辖七县。此时的辖区已经不涵括黄岛地区了。大业年间,又改沂州为琅琊郡。唐朝时,稳定下来,置沂州,治所仍在临沂,辖五县。自此琅琊郡基本成为沂州的一个别称。到清朝地方行政划分有省、府、县三级,沂州升为府,辖六县一州。民国时期,沂州府依政府命令被裁撤,各县直隶于省。

综上,琅琊改称沂州,是从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随着人们熟悉“沂州”的称呼,以及沂州行政级别的降低,“琅琊”这一称呼逐渐地成为历史记载,不再适用于现世。


国家人文历史


点击上方关注,关注直播临沂!带你了解临沂!

临沂因临沂河得名,取“临近沂河”之意。古称琅琊、沂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个人觉得琅琊这个名字是非常有格调,非常儒雅的,“琅”这个字指的是一种玉石,让人读上去感觉到很有诗意。

西周时期建鄅古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朝设沂州府,近代中国共产党曾在临沂地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山东省政府。1994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

而临沂的改名,有点改失败的感觉!


直播临沂


作为一个临沂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临沂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24万人,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下辖3区9县:兰山、罗庄、河东3个市辖区和郯城、兰陵、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莒南、临沭9个县。尤其以小商品批发而出名,被称为长江以北的商贸中心。

临沂地区在商周以及春秋时期分布着众多的小国,战国时期逐渐被齐国和楚国完成统一,南部属楚,北部属齐。

秦朝统一以后,实行郡县制,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西汉时,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三国时期,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

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

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朝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

元朝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1918年撤销。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鲁中、鲁南、滨海三个行政区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设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下辖7个专区,49个县。至1949年10月1日,临沂地域分属沂蒙、尼山、台枣、滨海4个专区。

1950年撤销鲁中南行政区,临沂地区成立了沂水专区、临沂专区,其后又经过多次调整。1992年的临沂地区包括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10个县市。1994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

现在的临沂因流经该地区的母亲河临沂河得名,而在历史上最常用的名称是琅琊和沂州。由琅琊到临沂的演变也是逐步进行的,宋朝还有沂州府琅琊郡,但是自从元朝开始,逐步被沂州所取代。元明清直到民国时期撤沂州府,临沂划归济宁道和胶东道,然后演变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才有后来的临沂专区和临沂地区。

所以,由琅琊改为临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演化的过程,琅琊作为古名已成为过去,这正如原先的琅琊国阳都县现在名称变为沂南县。但是,从名字来看琅琊和阳都都比现在好听,但是那些都是历史演化的结果。


铭苏先生


这么说比较合适——琅琊作为郡国的名字起源于胶南琅琊镇但没演变成临沂的新名字。作为临沂地区首府的地方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字(县名),开阳启阳祝丘即丘临沂兰山。临沂历史上就叫过临沂(治所在今临沂城北)后来行政区划没把临沂地区的首府叫做用琅琊县。,睡觉


沂蒙老君


临沂,原名琅琊。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这是琅琊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琅邪郡,郡境为山东东南部,涵盖今临沂大部。到了宋朝,置沂州,治所在临沂,琅琊不再作为地名。从古韵十足的琅琊到通俗的临沂,的确有点天上地下的感觉,你能想象琅琊榜改为临沂榜时观众的感受么?至今,沂蒙人民对琅琊甚为怀念,今设有琅琊王路等。琊之所以更名临沂,也有部分原因是取“临近沂水”之意,因地临沂河得名,足见沂水的重要性。不过很多人认为,琅琊更适合,毕竟琅琊更为大家所熟知,大家都知道《琅琊榜》,这里好歹也是”智圣“诸葛亮的故乡,多少应该有点玄玄的感觉,“临沂”这个新名字,显然差点意思。如果,《琅琊榜》改成《临沂榜》,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看


鲁南观点


临沂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下辖兰山、河东、罗庄三区和沂水、沂南、蒙阴、费县、平邑、兰陵、郯城、莒南、临沭等九县,南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

临沂古称琅琊,但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称呼,后来因境内第一大河沂河流经城东,故更名为临沂,沿用至今。

琅琊原系山名,位于今青岛胶南西南处,最初的琅琊指的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胶南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置36郡,其中就有琅琊郡,治所也在这一带;西汉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琅琊郡治所迁到今天的诸城一带。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分封儿子刘京为琅琊公,后升为琅琊王,国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县离诸城很近——今天看来,琅琊王这个封号大概是借用了琅琊郡这个名称。

琅琊国地理位置优越,百姓众多,气候宜人,四季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在当时属于非常富庶的地方,引起很多人的垂涎。但刘京的父亲是皇帝,无人敢提出异议。后来刘京的侄子汉章帝即位后,权力重新分配,刘京被迫以琅琊国的五个县换取东海郡的两个县,国都也从莒县搬迁至开阳,即今天的临沂城,临沂从此被称为琅琊。汉献帝初平年间,最后一代琅琊王刘熙被废,立国150余年的东汉琅琊国至此寿终正寝。

今天的临沂地域在历朝历代分属不同州郡,清初雍正年间设置沂州府,管辖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六县一州。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改兰山县为临沂县;南京政府成立后,1936 年设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驻临沂。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临沂地区,地委和专员公署驻临沂县,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13个县市。1989年,国务院确定,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莒县划归日照市;沂源县划归淄博市。临沂地区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10个县市。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下辖三区九县,直至今天。


民国年间那些事


对于临沂为什么从琅琊改名为临沂,在这里就要牵扯到了政治的更迭和宗族的落寞。

在西汉之时,琅琊县所处的位置就是今天山东诸城地带。到了东汉时期琅琊郡独立了出来,成为了琅琊国,琅琊国的国都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老城区的位置。

自此之后琅琊一直处于此处,而这时的临沂也就是那时候的琅琊。

而琅琊之所以闻名全国,那是因为在临沂地界曾出现过一个非常强大的姓氏,琅琊王氏。而琅琊王氏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是处于一个比较知名,并具有推动作用的姓氏。

在西晋时期,琅琊王氏如日中天,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那时曾有一个说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王就是琅琊王氏,而由于琅琊王氏居住在今时的临沂地界,所以古时琅琊也就是今时临沂。

然而为什么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琅琊改名为临沂呢?

这件事还要从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4年说起。在1914年琅琊由沂州之名被改为了临沂县。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此时得了临沂地界出现了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并立的情况。随后在1994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了临沂地区和县级的临沂市,也就是双方合并成为了地基临沂市,成为山东省13地市中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在此后,琅琊的名字也就逐渐的消失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曾经声名显赫的琅琊正是我们临沂。

以上便是为什么临沂从曾经的琅琊改名为了现如今的临沂市!


叙说传奇


  很多临沂人都知道临沂在古代的名字叫做琅琊,琅琊这个名字可谓是非常有格调,非常儒雅的一个名字,“琅”这个字指的是一种玉石,让人读上去感觉到很有诗意。

  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琅琊变成了临沂,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因为琅琊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秦朝时期,天下设三十六郡,其中一个郡就叫琅琊郡,但那个时候的琅琊并不是在临沂地区,而是在青岛地区。  后来在西汉时期,琅琊自然灾害多发,无奈之下,琅琊郡迁到了现如今的山东诸城地界,东汉时期,琅琊郡变成了琅琊国,定都开阳,也就是现如今的临沂老城区。

  说起琅琊,就不得不提起历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兴盛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王导辅佐晋元帝司马睿登上帝位,而且当时有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  这句话说的就是王导和司马睿一起掌控天下,那么肯定有人问,王导虽然有扶龙之功,但身为帝王的司马睿,就不会担心王导篡位吗?  司马睿的确是担心,但是他无力扳倒王导,在东晋朝堂之上,琅琊王氏的人占一大部分,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又怎么会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到了晋成帝的时候,王家的权势就更大了,甚至能把皇帝当作是傀儡,这就如同司马家当初取代曹家一样,王家的崛起也让司马家尝到了这种滋味。  可以说,很多人知道琅琊都是因为琅琊王氏家族,后来,琅琊经历了北徐州,沂州,这两个称呼,元朝时期彻底改为了临沂,之所以改名是因为琅琊郡的郡治不断西迁导致的,不断迁徙使琅琊的地名失去依托。  后来,在民国时期成为了临沂县,在1994年,临沂市正式成立,临沂二字,取“临近沂水”的含义。


临沂潮范儿


因为古代的琅琊不全是现在的临沂,还有其他地区历史上是属于琅琊的?就举个例子吧,很多人都知道青岛的历史是先有的即墨后来才有的青岛,但是现在即墨划到青岛市辖区了。而历史上的即墨古城没几个人知道是在平度的古岘镇,那么古岘镇是应该改名即墨或者起码的划到即墨去么?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跟现在不一样,历史上很多地方是由现在的一些区域共同组成的,但是这些地区现在可能又属于不同的地级市,那么应该由谁来继承这个古地名?临沂说自己是琅琊,那青岛黄岛区的琅琊台是琅琊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