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走曹操,為何還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第一軍情


關羽華容道截住曹操,曹操一段聲淚俱下的發言,終於感動關羽,關羽:“丞相,你走吧!”曹操:“我走了你怎麼辦,諸葛亮不會放過你,我不能走啊!”關羽:“轟他走!”就這樣,曹操逃過一切,關羽忠義參天!

話說,關羽去守華容道,諸葛亮是明知關羽必定會放走曹操的,為何還傻傻地讓關羽去守呢,理由有三:

第一:曹操不能死

從當時的局勢來說,劉備集團還是最弱的,東吳第二,曹操雖然赤壁大敗,但總體根基未傷,依然是天下第一雄主,擁有最廣闊的土地,最多的子民!這點不得不說,曹操比袁紹厲害十倍,袁紹一戰就回到了解放前,甚至一命嗚呼了,而曹操卻最終算受了次大傷!

試想,如果關羽殺了曹操,那麼劉備集團就是曹操集團中的第一大敵,這個怒火他麼承受不起,同理東吳也承受不起。所以,周瑜一直把曹操往劉備那邊趕,自己能殺了曹操卻不殺,諸葛亮自然也沒那麼傻!

第二:成全關羽的千古佳話

既然,曹操命不該絕,那麼精明的諸葛亮肯定要把這件事最大利益化。從當時的劉備陣營中大將來看,如果不派張飛去,就是派趙雲去。如果張飛去,估計曹操的口才就難有作為了,張飛可是動不動就要“捅你一萬個窟窿的主”。派趙雲去呢,太平淡,曹操沒事那肯定就是貓膩,放的太明顯了,跟東吳也不好交代。

只有關羽去,才能給東吳一個比較說得過去的交代,畢竟關羽曹操糾葛甚深,關羽放走曹操最起碼有個理由是報恩對吧!其次,也可以讓關羽跟曹操做個了斷,從此兩不相欠,安安心心輔佐劉備,心中念頭通達了,以後打起曹操來,才能更狠更猛!

最終,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成了一樁佳話,成全了關羽的忠義參天!

第三:諸葛亮想因此震懾關羽

眾所周知,關羽最難馴服的一點,就是他本人太狂傲了,甚至比呂布還狂傲,這個性子在諸葛亮看來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關羽的性子必須打磨打磨,這個事件也確實是個機會,這一戰之後,關羽也確實收斂了不少!

不得不說,諸葛亮這次一箭三雕之計真是厲害啊!

我是七夜說歷史,看完還不關注點贊,說不過去噢哈哈!


七夜侃歷史


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走曹操,卻仍讓關羽守最後一道關卡。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諸葛亮認為曹操還不能死。如果曹操死了,會造成北方群龍無首,進而暴發大戰亂,會給平民百姓帶來更大的戰亂之苦。作為一個政治家,首要的還是注重民生為要,因此他不想戰亂害民。曹操活著至少能安撫北方人民的生活。

二、曹操此時死了對劉備集團不利。因為此時劉備力量很弱,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如果此時曹操死了,北方混戰,東吳孫權力量強於劉備且根基穩固,此時爭霸,無疑大大利於東吳而大大不利於劉備集團,則劉氏要興復漢室,無異於緣木求魚。

三、徹底了斷關羽欠曹操之情義。關羽降操,雖為曹操立過功勞,但比及曹操厚待關羽仍嫌菲薄。關羽是重情義之人,此時不讓他了斷,如果到將來某個關鍵時刻關羽濫情而施,危害會更大,弄不好會功虧一簣,所以先讓他還了的好。

總之,諸葛亮安排關羽守華容道絕非僅只書上說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的謊話,讓關羽償還情債,實則是一石三鳥之計也。


閒庭信步PU



因為放走曹操對諸葛亮來說,可以說是一箭雙鵰的好事:

首先,為了得荊州,當時的曹操還真不能死,曹操死了對劉備一方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好處,因為這個時候的劉備手裡最多也就一兩萬人馬,如果曹操死了,東吳攜赤壁大戰之威完全可以佔領荊州,後來周瑜就是這麼做的,而且可以說已經打敗曹仁,佔領荊州指日可待,是被諸葛亮使詭計強佔的荊州,所以才有“借荊州”的說法,名義上荊州都是東吳的。



東吳後來多次討要荊州,後來劉備三兄弟可以說也是因為荊州而死。雖然曹操在赤壁大敗,但實力依然很強,孫權打合肥不成功就是證明,所以才沒有和劉備因為荊州撕破臉,而是與“暫借”荊州的名義和劉備維持聯盟,才使劉備有了安身之地,所以說這時的曹操是不能死的。

其次,樹立權威,我們知道,雖然諸葛亮智計百出,但關羽和張飛擺老資格,一直都不怎麼把諸葛亮當回事,基本上是隻聽劉備的,這可不利於將來的作戰,所以去華容道之前還叫關羽立了軍令狀,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一番作秀之後,關羽和張飛在後面的戰爭中基本上沒有發生違令諸葛亮的事。


國輝影視劇


這是演義裡面的情節。老版電視劇裡諸葛亮解釋得很到位。我據此總結理由和目標如下:

1曹操必須放走,必須生還。赤壁之戰的勝利孫吳獲利最多,實力上漲最大。劉備這邊只是暫解生存危機,仍然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必須讓曹操退回北方,穩定魏國。 這樣魏吳對峙,劉備才有機會生存發展。不然曹操戰死赤壁,北方必亂 ,孫權有機會趁勢進軍滅掉魏國統一天下。然後,劉備就玩完了。

2放走曹操不能有破綻,否則外交上站不住腳。孫吳也可以興兵問責。利用天下皆知關羽講忠義,讓他放走曹操,回報曹操當年的恩,是最合適的選擇。這既能使關羽與曹魏扯平,以後打仗不手軟,也能對東吳解釋過去。

3收服關羽。諸葛亮激關羽出發之前立下軍令狀,回來以後再作秀斬首,最後大家求情後饒恕他。關羽素來傲慢,諸葛亮控制不住他,這次正好藉機整他一下再賣個人情給他。之後關羽就比較聽話了。

最終,三個目的都達到了,演義裡諸葛亮提前算定一切,智慧滿格,讓人崇拜 ,你覺得如何呢?



Su57


這是《三國演義》的情節,通過這一安排,突出了諸葛亮神一般的妙計,他明知會如此,主要有幾個原因:

根據當時戰爭形勢,為了實現《隆中對》提出的天下三分的戰略構想,曹操就不能死。赤壁之戰如果曹操死了,那麼魏國必亂。曹操的部下和軍隊分別來自於袁紹、呂布、張繡等陣營中,除了曹操沒人能壓住他們,曹操一死,魏國必定分裂,他的手下會各自發展成各個小軍閥。

東吳這邊勢力會大增,有可能一舉滅了魏國。孫權和周瑜等人本就野心勃勃,他們初期為了打敗強大的曹操,與劉備聯合發動了赤壁之戰,一把火燒了曹操的夢想。隨後,東吳繼續發兵向北進攻,只是遇挫沒有進展。如果曹操死了,那麼東吳的北伐之路就順利了。

如果東吳統一了北方,那麼劉備將無立足之地,根本不可能實現諸葛亮提出的據有荊益兩州,進而圖謀中原的三分天下大計。所以,《三國演義》設計了這麼一個場景,既能突出諸葛亮算無遺策,又能讓關羽放曹達到天下三分的目的。

另外,關羽心高氣傲,向來不服管教,諸葛亮利用這個機會,誘使關羽立下軍令狀,最後在劉備等人求情下再放了他。從此,關羽再也不敢在諸葛亮面前大呼小叫。


華哥雜談


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後,他和周瑜不約而同的制定了"火攻計"等一系列連環計,當曹操中計後,在周瑜發動最後的火攻時,諸葛亮針對戰敗後的曹操逃跑路上設了"三道卡",而最後一道卡就是由關羽守華容道。


曹操對關羽有恩,諸葛亮心知肚明,而關羽又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諸葛亮也知根知底,因此,戰敗後的曹操走華容道時,關羽自然會網開一面,放其一條生路,這個諸葛亮也是心底雪亮的。明明知道讓關羽守華容道是"靠不住"的,之所以還這麼做,主要有"內外"兩個原因。


於"外因"來說,諸葛亮不能讓曹操死。為什麼呢?曹操因輕敵大意,百萬大軍被孫劉聯軍一把大火燒的灰飛煙滅後,如果主子曹操死了,群龍無首下,曹軍必然會土崩瓦解。而雄居江南多年的東吳,原本就擁有自己獨有的勢力,挾赤壁勝利之威,又乘著曹操死後群龍無首,揮師北進,中原之地被他拿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當時諸葛亮所追隨的主子劉備還屬於居無定所"的慘境,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如此"不成氣候"。顯然是無法阻止住孫權的一家獨大,如此一來,整個天下很可能成了孫權的,三分天下也就一奇談了。

因此,曹操赤壁戰敗後,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其實是出於"戰略"的需要,故意讓關羽放走曹操。


於"內因"而言,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讓關羽守華容道,而不是張飛、趙雲,也是有目的的。曹操曾收留關羽,關羽誅文丑、誅顏良予以回報,但後來關羽探的劉備下落後,過五關斬六將而去。可以說關羽還是"有愧"於曹操的。而諸葛亮安排關羽守華容道,算準了重情義的關羽會網開一面,放曹操走。


既不能讓曹操死,又讓關羽做順水人情,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我們在《三國演義》裡,主要看到了諸葛亮在軍事謀略中的智慧。其實,諸葛亮真正厲害之處在於他擁有超凡的政治素養。赤壁之戰後,面對兵敗的曹操,諸葛亮明知關羽不是最佳人選,還執意將堵截曹操的任務交給關羽去完成,這至少說明了以下三點:

第一,曹操集團在當時只可敗,不可亡。我曾記得有句話,叫做“軍事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延續”。赤壁之戰前,最大的軍閥袁紹集團已被曹操所滅,中國北方除了西涼的馬騰韓遂外,其餘勢力要麼歸順曹操,要麼已納入曹操勢力範圍。可以說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再看南方軍閥勢力,荊州的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兵鋒正盛,親率83萬大軍(小說中的說法)意圖吞併孫權統治下的江東,而劉備集團是曹操、孫權之外的第三股勢力,面對氣勢洶洶順江而下的曹操大軍,劉備諸葛亮只得與孫權聯合抗曹,此戰只可勝,不可敗,敗了就無安身之地。

曹操只可敗好理解,真正體現諸葛亮政治智慧的卻是如何對待赤壁之戰後猶如喪家之犬逃命的曹操。我們可以想想,曹操如果死在了逃命的半道上,這會是劉備諸葛亮願意看到的嗎?曹操若亡,東吳的孫權周瑜一定會調轉槍頭對付剛才還在一起並肩作戰的盟友——劉備集團。劉備諸葛亮在那個時候絕不是孫權周瑜的對手,所以留下曹操的性命是為了保全自己。

第二,保住曹操的性命,也是給自己贏得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換句話說,劉備集團要在孫權騰出手來之前,最大限度的蓄積力量和佔據地盤。曹操只要不亡,就會視孫權為最大的對手,孫權也會將曹操當作最大的敵人,蚌鶴相爭,漁翁得利,劉備才能渾水摸魚,以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事實上,劉備不久之後奪取荊州、南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就是依靠了這種謀略。

第三,劉備集團賣人情給曹操,這種賣人情的事也只能關羽去幹,由於關羽與曹操有交情,諸葛亮也深知關羽講義氣,最初部署之時就算到關羽會放過曹操。但是這話又不能明說,只能在事情的發展中實現預定的意圖。

所以說,諸葛亮此舉是時局需要決定的。








六妙長春


這個只是《三國演義》 中的說法罷了,在正史上可完全不是這樣的,曹操逃跑的時候,是劉備親自帶兵馬去追的,一路上殺了不少的人,只不過還是沒有追上曹操,而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好在荊南征糧,怎麼會派關羽去華容道守曹操呢?那麼接下來我們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角度來分析下為什麼諸葛亮猜到了關羽有可能放走曹操,還要派關羽去華容道。

諸葛亮在演義中完全被神話,他做什麼肯定都是有道理的,眾所周知,三國時期,三足鼎立,每一方勢力都是有存在的理由的,假如說曹操在華容道真的死了,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首先北方肯定會陷入動亂,接下來孫權就會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勢力,這樣一來局勢對劉備明顯是非常不利的。

孫權成為第一大勢力之後他會做什麼呢?首先肯定就是要消滅劉備,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孫權的軍隊更加強大。所以說諸葛亮是不希望曹操死的,曹操活著各方勢力才能平衡。那諸葛亮怎麼還要關羽去華容道呢?

首先關羽這個人是非常講義氣的,諸葛亮算到了他不會殺曹操,還曹操一個人情,而且諸葛亮是專門挑選的關羽,在演義之中,張飛和關羽都略微的有些不服諸葛亮,諸葛亮派關羽去的時候專門讓他立下了軍令狀,這就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

他知道關羽不會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回來之後,諸葛亮也不會殺他,諸葛亮通過這種方式來震懾關羽,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讓關羽服他。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就小說論小說。華容道上諸葛亮必須放走曹操,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八十萬大軍南下,危如累卵之時,周瑜念念不忘的就是除掉劉備,除掉曹操,確實為劉備除了一個敵手,同時也為孫權除了一個敵手,周瑜沒了顧忌,一定會大舉進攻荊州。那這樣的話,劉備就無法實現先取荊州為家,後取益州為家的戰略目標了。

第二,諸葛亮為了樹立威信,他之所以讓關羽去放曹操,原因是他不能明著說放,他明著說放關羽,張飛,趙雲,都不會理解,不派人截擊,又顯得自己失算,有損料事如神的形象。所以,他明知關羽會放了曹操,還讓關羽去,既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又可以整治一下一貫目中無人的關羽,能整治關羽,也就等於樹立了準絕對的威信,一舉兩得。



第三,劉備出面替關羽求情,鞏固了人和的局面。

第四,給友軍孫權一個交代,我們已經盡力了。


洞察舊機


諸葛亮讓關羽是守華容道,然後關羽放走了曹操是記載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之中,並不是正史《三國志》的記載。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赤壁之戰,也不是諸葛亮打的,而是周瑜作為東吳的大都督親自在前線督戰的。

當時曹操帶領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來了,而且來之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好讓孫權做好迎戰的準備。看來赤壁之戰前的曹操是很得意的。

是的呀,曹操統一了北方有八十萬大軍,一路走來很是順風順水。他不得意都對不起自己取得的成績。

要知道那時候的孫權也僅僅是隻能拿出五萬的軍隊來。



因為周瑜說的是讓孫權給他十萬大軍,他必然能破曹操八十萬大軍。

可是孫權告訴周瑜,十萬大軍真的給不了,不過五萬還是有的,我早就給你準備好了。你可以先去和曹操一戰,若是不行的話,再告訴我,我親自上陣,去和曹操決一死戰。

不得已周瑜只能帶領東吳的五萬大軍聯合劉備在劉表那裡帶來的殘兵敗將來一起對抗曹操了。

劉備頂多也就是兩萬人馬。

就說這次周瑜作為戰場上的主將,他只有這點人馬,怕不怕曹操呢?

答案是不怕,若是怕的話,他就不是周瑜了。要知道古代的名將之間打仗不是說人多,你就準能打贏的。

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那個朝代都有,而這一次奇蹟也是周瑜創造的。



周瑜有信心打敗曹操的原因,至少有兩條:

第一就是曹操是遠道而來,勞軍之師來攻打人家,士氣上就輸給了東吳。

最重要的是第二點,曹操帶來的軍隊都是北方的,他們不熟悉水戰,而周瑜就是從南方長大的,而且他最擅長的就是水戰,這就是他敢率領五萬士兵挑戰曹操八十萬大軍的主要原因。

結果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操到了長江邊上,還沒開戰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士兵水土不服,生病了。沒生病的上船暈船的了,比比皆是。

這時候曹操的軍隊裡出來一個人才,建議曹操把所有的船都給連在一起。行成一個整體,這樣就不容易暈船了。

正是這個愚蠢的行為,給了周瑜勝利的機會。

周瑜手下有一個叫黃蓋的老將,他建議周瑜用火攻。

周瑜覺得此計甚妙,就選擇了一個順風的日子,讓黃蓋假裝去投降,順便投降的時候,把船上裝滿稻草,然後點燃之後,撞向曹操的大船,曹操的船就這樣著火了。

曹操的大軍,燒死了一部分,然後又淹死了一部分。

這個仗就算結束了。



曹操狼狽的逃跑了,他讓一些老兵在前面鋪路,老兵還沒有把路鋪好,他就迫不及待的帶著少數的騎兵逃跑了。那些鋪路的老兵沒來得及躲避,都被踐踏而亡了。

逃跑的路上,曹操經過了華容道,但是,華容道沒有關羽在把守。

至於題目上所說的諸葛亮讓關羽去把守華容道,而關羽卻放了曹操,諸葛亮為什麼預料到了這樣的事情會發生,還這麼做呢?

我想這正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吧,因為諸葛亮料到關羽會放曹操,所以,故意讓關羽去,因為這就算是讓關羽還給了曹操一個人情。

畢竟關羽這個人是很講感情的,曹操曾經對他不薄,還救過他的命。所以,關羽必須把這個人情給還上,只有這樣,以後他在遇到曹操就可以毫無忌憚的和曹操拼個你死我活了。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最重要的是放了曹操比殺了曹操要好的多。

因為曹操的實力現在比較大,若是他們殺了曹操,還會有人代替曹操來討伐他們,若是到那時候在拼個你死我活就不值了,對於雙方來說都不划算。

還不如先穩住對方,發展自己,等自己發展起來,然後在和曹操決一死戰。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了曹操,還讓他去把守華容道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