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老家母親給90歲姥姥用風箱做飯,有的村民依舊留了大鍋和灶臺


農村風匣即風箱成了稀罕物,出現在古董老物件市場上,賣500元一個。由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製把手和活動木箱構成。以前農村廚房裡都有鍋灶,旁邊放一個風箱。鍋裡填好水以後,點燃木柴放進鍋灶口裡面,右手拉風箱,左手添柴火。

農村鐵匠不多了,鐵匠用的工具成了收購品,這一套賣3000元。小鐵錘、大鐵錘、鐵夾、砧子、風箱等。

這是小爐匠用的小風箱,很精緻,這是我們上輩人的創造。

我是80後,我們這裡管這個風箱叫風葫蘆。

土房子也不多見了。

這是農村我的家,母親在給90歲姥姥蒸一鍋卷子。

風箱、八印大鍋和棗木柴。

娘把將麵糰反覆搓揉,娘說重複揉、揉的時間越長,饅頭越勁道,越好吃。技巧是用手腕的力量為重心,要把麵糰揉得細膩,一般需要10到15分鐘以上,平到面板上搓成小腳形狀。

饅頭之間要留一點空隙,因為蒸好的饅頭要脹大一圈。

農村世代沿襲下來的老式風箱,拉起來胡達胡達響,風箱的風吹的灶膛裡的火越燒越旺。

在灶臺上海可以煮豬蹄,農村大鍋集蒸、炒、煎、煮多功能於一身。六印是600毫米,八印鍋直徑是680毫米,十印鍋是850毫米。“印”不是計量單位,是一種習慣。

父親不到70歲,明顯老了許多,好久沒有和父親聊天了。人們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為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

我們回來,父親在這裡給我們燉大骨頭。

我們剛帶父親看了牙齒,媳婦說種一顆牙需要花1萬元,千萬不要和他說。

一棵蔥,花椒,桂皮,一塊姜拍碎,一頭蒜,倒入淨化水,做開後放入大骨頭,放一點黃酒。再水開後老抽調色。慢火一小時多後放生抽和鹽,嘗湯的味道,湯略鹹即可。

姥姥更是吃了兩塊肋排,吃了半個饅頭。

現在農村好了,蓋了新房,裝修了新家,有的村民依舊留了大鍋和灶臺。

但風箱不見了,因為一個小小的電機就可以替代。姥姥很懷念風箱,因為這是幾輩人的傳承,我家的風箱將永遠留在家中,雖然東西不大,但是個念想,現在家裡兩個廚房,饞了,我們回來了,母親、父親都來這裡忙活,聽90歲姥姥說她的故事。【圖為原創,嚴禁搬運,農業、農村、農民,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