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漢初國姓爺·奉春君婁敬

漢初國姓爺·奉春君婁敬

他是誰?

他的曾經就只是一介戍卒。

然,大漢帝國卻因他而一次次改變國策,而他,更是被漢太祖高皇帝以國姓賜之。

他便是婁敬,一位不顯於外,卻幾乎決定了大漢帝國初期一系列重要國策的人物。

但很遺憾的是,對於他的生卒年,我們今人卻一無所知。

我們能知道的就是他在史書中記錄的那寥寥幾筆,但,就是這麼幾筆,卻足矣名垂青史。

婁敬,齊人也。漢五年,戍隴西,過雒陽,高帝在焉。敬脫挽輅,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便宜。”虞將軍欲與鮮衣,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不敢易衣。”虞將軍入言上,上召見,賜食。《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他是齊國人,漢五年也就是劉邦擊敗項羽後正式稱帝的那一年。按照這裡面的記載,當時的婁敬是作為戍卒將要趕赴去隴西,而路過雒陽,這裡的雒陽便是洛陽。當時的劉邦正在洛陽,而後婁敬便求同是齊國人的虞將軍希望能夠求見劉邦。虞將軍答應了,但,當虞將軍希望讓其在見到劉邦的時候換一件好看的衣服,然而婁敬卻說,我現在穿的什麼,見的時候就穿什麼,不能更換。而後,婁敬便在虞將軍的引見之下,見到了劉邦。

說到這裡,不知道很多人會不會有個疑問,那就是劉邦為何會在洛陽?

按很多人想的,大漢的國都理所當然就是長安了,可是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曾經也就是在那麼一剎那,大漢的都城可能就不會是在長安了。

還記得當年項羽成為楚霸王后堅持要回到彭城後,很多人包括後人是怎麼嘲笑項羽的嗎?沐猴而冠。然,在這裡筆者也不是想為項羽翻案,而是想說,或許當時項羽回到彭城其實也是迫於無奈,而這種無奈,也不僅僅是項羽一個人有過的,對於劉邦而言,也一樣,不信者可以看下面這一處記載:

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史記·留侯世家》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君王,作為一名領袖,都是有很多不得已的。無論如何,和當年的項羽一般,劉邦也必須尊重那些跟著自己打天下的那些夥伴們的意見,所以,其實劉邦在開始之初,也是不想立都長安的,為何?因為他們是山東之人。

現代人固然有著上帝視角,覺得立都長安就是對的,可,問題在於立都洛陽就真的就是錯嗎?

洛陽,位於中原地帶,可輻射全國,號為中樞,如《史記·範睢列傳》中記載的範睢對於秦昭襄王說的話:

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而洛陽,便是中國樞紐,以洛陽為核心,北可取燕趙,東可取齊,西可拒秦,南可下楚,如此地利優勢,無疑,從長遠眼光來看,作為一個長遠帝國確實是可行的。

而再如《讀史方輿紀要》中的記載:

長安四塞之國,利於守;開封四通五達之郊,利於戰;洛陽守不如雍,戰不如梁,而不得洛陽,則雍、梁無以為重,故自古號為天下之咽喉。夫據洛陽之險固,資大梁之沃饒,表裡河山,提封萬井,河北三郡,足以指揮燕趙;南陽、汝寧,足以控扼秦楚;歸德足以鞭弭齊魯,遮蔽東南,中天下而立,以經營四方,此其選矣。

對於長安和洛陽的爭執,其實古代都是一直存在的,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現代人也頂多只能用結果論來強行認為長安就是最優,但,從客觀性上講,其實筆者也是更傾向於洛陽的。畢竟洛陽的位置確實非常好,單就一點輻射全國,確實是最佳的。

然,當劉邦苦思難以抉擇的時候,婁敬的一番話,算是真正給劉邦解開了困惑:

已而問敬,敬說曰:“陛下都雒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婁敬確實很聰明,他也不從地利上來說,而是換一種思路,他問劉邦,你是想和周王城比肩嗎?劉邦回答道,當然。

於是,接下來,婁敬便從一個點上來向劉邦解釋,為何不能立都洛陽。

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大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去居岐,國人爭歸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上八百諸侯,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鈞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陰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為二,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籍戰滎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傷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雖然婁敬說了這麼多,但其核心點就一個。之所以選擇立都長安,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太高估自己的實力。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大漢壓根就沒有實力立都洛陽,為何?

當時周朝之所以立都洛陽,是靠著對於當時諸侯的絕對控制,周王朝一聲令下,天下莫不從之,如此,周武王才敢立都洛陽,但,結果呢?才過了多少年,便榮耀不再,而一旦中央失勢,那麼周王朝便幾乎連重新崛起的機會都沒有。如此,再看看當時大漢的局勢,七大異性諸侯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大漢中央的實力,而若立都洛陽,便就是找死。

所以,劉邦才第一次感到,這絕對不是地利的問題,而是形勢的問題,無論洛陽有千般好,但終究在還尚且不能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過就是一句空話。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則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及留侯明言入關便,即日駕西都關中。《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如此,儘管群臣依然反對,但在留侯張良的進一步遊說之下,終於,劉邦義無反顧的去了關中,決心立都長安。

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劉也。”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曰奉春君。《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於是,為了表彰婁敬在立都事件中的精彩分析,遂賜封婁敬國姓,並拜為郎中,喚作奉春君。而何謂奉春?春為歲之始,正是以其首謀都關中而號為奉春。

那麼,在首都事件之後,史書中之後記錄的關於婁敬的兩處記載,便都是和一個事物有關,那便是匈奴。

事實上,儘管太史公只是在史書中把匈奴列了一傳,可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匈奴於大漢而言,確實是一個特別強橫的對手。而且這個對手,還並不是那種一時之敵,而是那種跨越幾百年的宿敵。所以,從一開始,劉邦對於匈奴的認識的就不夠,總是以一種俯視的眼光來看待匈奴,如此才為其之後巨大的軍事失敗而埋下禍根。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徒見其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蜚來,皆言匈奴易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胔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以逾句注,三十餘萬眾,兵已業行。上怒,罵敬曰:“齊虜!以舌得官,乃今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白登之圍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我們不知道的是,當時作為第一個代表大漢出使匈奴的婁敬,已經通過他的觀察,深刻的認識到了匈奴的實力,所以婁敬才堅決反對漢軍大規模出擊,但無奈,劉邦不肯聽。

婁敬也確實是一位超凡的戰略奇才,所謂見微知著便是如此,婁敬僅僅從匈奴人在向其展現的那些人中,便從中看出了匈奴人的不凡。還是那句話,不怕流氓很能打,就怕流氓懂文化。對於異族也是如此,一個實力強橫的異族不算什麼,古往今來多了去了,但是一個懂得示敵以弱的異族,可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異族勢力了。如此,正是想到了這點,才讓婁敬深刻的認識到,現在的匈奴人已經遠遠不是曾經的那些只知道武勇的莽夫了,而是一支真正有著頭腦和戰略眼光的強大軍事集團。

但,劉邦不信,能如何?

然,漢太祖就是漢太祖,敗了就是敗了,知道婁敬說的對,當其逃出生天回來後,不僅沒有惱羞成怒,反而是第一時間重賞婁敬:

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已斬先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建信侯。《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可以說,漢太祖之容人雅量,確實是千古無雙,一個有能力的傑出領袖很多,但是一個真正能做到知人善用,知錯能改的領袖,便真的是很少很少了。

而婁敬呢?卻在漢軍大敗的情況下,被劉邦封侯,無疑,劉邦正是以這種信號來向大家表明,願意接受婁敬的建議,重新調整對匈戰略。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人胡。當是時,冒頓單于兵強,控弦四十萬騎,數若北邊。上患之,問敬。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革,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陛下恐不能為。”上曰:“誠可,何為不能!顧為奈何?”敬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單于,厚奉遺之,彼知漢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使辯士風喻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外孫為單于。豈曾聞孫敢與大父亢禮哉?可毋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泣曰:“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為公主,妻單于。使敬往結和親約。《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婁敬計策第一步,和親。

說實話,這條計策放今天,可能就會被很多人說成賣國了吧。但是,形勢如此,也是沒辦法。當然,婁敬也不僅僅是希望用和親換和平。婁敬的和親政策其實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以最尊貴的大漢長公主作為出嫁匈奴的人,以此換得匈奴單于的尊重。第二步,利用長公主的名號對匈奴內部實行和平演變。第三步,向匈奴一方面輸送大量財貨迷惑其,另一方面派出大量文人教化匈奴。如此,在這樣不斷的堅持下,在婁敬看來,便可讓匈奴不攻自破。

但結果,雖然表面上劉邦聽了,可,作為和親政策的最為關鍵一步,和親的人選大漢長公主卻因為呂后的堅持,最終還是沒能送出去。而這裡,婁敬也明確的指出了,如果不是長公主,而是其他假冒的話,終究還是不可能得到匈奴單于尊重的,如此,婁敬的一句“無益也”,便可看出婁敬的無奈。

如此,儘管和親政策是實行了,可也的確如婁敬預料的,不過是徒有虛表罷了。不過幾年後,匈奴便接二連三的南下,而這也都說明了此次和親事件由於沒有送真正的長公主去,而徹底失敗。

而眼看和親政策失敗,婁敬遂向劉邦獻上了第二計,充實中央實力:  

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與。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冠,東有六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安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且實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應該說,這一計也算是婁敬的無奈之舉。畢竟他也很清楚,一個假公主是頂不了多久的,所以,才會用這樣的計策。

總的來說,婁敬此人的戰略眼光也確實獨到,立都長安,建百年太平;和親匈奴,為大漢積累力量提供機會:強健中央,為之後的平定諸侯叛亂奠定了基礎。如此,說其是漢初戰略家,恐怕也絕不為過,只是可惜了。

最後,便用陸機的評語來紀念婁敬:

建信委輅,被褐獻寶。

指明周漢,銓時論道。

移帝伊洛,定都酆鎬。

柔遠鎮邇,實敬攸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