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越剧的形成及其影响?

用户5997223575739


在1906年春节时期,当地农村的六名业余说唱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等节目,唱调仍以“落地唱书调”为主,只用笃鼓和檀板击节,“的笃”之声悦耳动听,所以被称为“的笃班”或“小歌班”。

后来逐步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民国五年进入上海,在吸收京剧表演的同时,还大量借鉴其他戏曲的艺术成分,时称绍兴文戏,在1923年开始出现女演员。

1943年,越剧名家袁雪芬组建雪声剧团,对越剧的表演艺术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先后建立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上海越剧院,在进一步整理加工《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传统剧目的过程中,越剧在表演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

越剧的流行地区拓展更快,除华东外已经遍及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的许多城市,成为当时公认的全国大剧种之一。

越剧的主要曲调有弦下调、四工调、尺调等,大都具备柔婉、细腻而长于抒情的特色。

越剧现在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的流派众多,具有十三个流派,分别是袁派(袁雪芬)、尹派(尹桂芳)、范派(范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王派(王文娟)、戚派(戚雅仙)、张派(张桂凤)、陆派(陆锦花)、毕派(毕春芳)、张派(张云霞)、吕派(吕瑞英)、金派(金采风)、竺派(竺水招)。

越剧经常演出的经典剧目有这些:《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珍珠塔》《五女拜寿》、《游园惊梦》、《沙漠王子》《孔雀东南飞》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