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越劇的形成及其影響?

用戶5997223575739


在1906年春節時期,當地農村的六名業餘說唱藝人,首次化妝登臺演出《十件頭》、《賴婚記》等節目,唱調仍以“落地唱書調”為主,只用篤鼓和檀板擊節,“的篤”之聲悅耳動聽,所以被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

後來逐步流入桐廬、富陽、海寧、杭州等地,民國五年進入上海,在吸收京劇表演的同時,還大量借鑑其他戲曲的藝術成分,時稱紹興文戲,在1923年開始出現女演員。

1943年,越劇名家袁雪芬組建雪聲劇團,對越劇的表演藝術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先後建立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上海越劇院,在進一步整理加工《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等傳統劇目的過程中,越劇在表演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與提高。

越劇的流行地區拓展更快,除華東外已經遍及華北、華中、華南等地的許多城市,成為當時公認的全國大劇種之一。

越劇的主要曲調有弦下調、四工調、尺調等,大都具備柔婉、細膩而長於抒情的特色。

越劇現在是中國第二大劇種,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越劇的流派眾多,具有十三個流派,分別是袁派(袁雪芬)、尹派(尹桂芳)、範派(範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蘭)、王派(王文娟)、戚派(戚雅仙)、張派(張桂鳳)、陸派(陸錦花)、畢派(畢春芳)、張派(張雲霞)、呂派(呂瑞英)、金派(金採風)、竺派(竺水招)。

越劇經常演出的經典劇目有這些:《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何文秀》、《珍珠塔》《五女拜壽》、《遊園驚夢》、《沙漠王子》《孔雀東南飛》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