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古滿洲人建立的渤海國

古滿洲人建立的渤海國

輝煌歷程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歷史文化發展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風土人情一詞中,“風土”來源於地域,“人情”來源於民族文化。由於歷史的緣故,我國古代民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可謂是“北雄南秀”(農耕文明與遊牧)。中原隋唐時期,滿族的祖先被稱為“靺鞨”,主要分七大部,其中以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北部的黑水靺鞨最為強大。大唐初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長白山和松花江一帶,以粟末靺鞨人群為主體,兼容漢族,高句麗,契丹人,建立了靺鞨政權,姓“大”氏,自稱“震國王”。明史《東夷考略》記載“建州,毛憐後裔出自渤海,居住飲食有華風”。 另《皇明九邊考》中記載“建州,毛憐乃是渤海大氏後裔,樂住種,飲食服飾,皆如華人,自長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古滿洲人建立的渤海國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睿宗李旦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管轄忽汗州(因其境內有忽汗河得名,就是今日之牡丹江)忽汗一詞為滿語“hvrhan”,意思是大網。由此建立了滿族歷史上第一個地方性政權——渤海國,自此以“渤海”為國號。渤海國(668年—926年)與中原唐朝並立,粟末靺鞨(滿族祖先)與同為通古斯族群后裔“高句麗人”(少部分)共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公元705年,歸附於唐朝,十五年後被冊封為“渤海郡國”。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渤海國疆域逐步擴展,在鼎盛時期,包括今天東北大部以吉林為中心,其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今俄羅斯遠東地區),東至南海(日本海),西至內蒙古自治區,南到朝鮮半島。設立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諸侯強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率賓府,渤海國州府之一,在今天黑龍江綏芬河流域,綏芬一詞來源於滿語“suifun”,錐子的意思。西京鴨祿府,位於今天的鴨綠江,滿語“yalu”一詞為田地的邊緣,實際上鴨綠江一詞來源於“界河,界江”。鐵力府,因鐵力城而得名,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鐵力縣一帶。

古滿洲人建立的渤海國

渤海國之所以稱之為“海東盛國”主要因為他的文化發達。首先,渤海國的人口組成是多地域不同民族的融合,他兼容漢,室韋,契丹,高句麗。粟末靺鞨的文化。但是,因為地域廣闊,造成生產力發展不均衡,這也是制約渤海國再向輝煌歷程邁進的絆腳石,在兩個世紀的時間都沒有徹底解決這一頑疾。大體上說來,以其上京所在的今天牡丹江中游地區為界,在以西,南地區為扶余,高句麗和靺鞨南部遺民駐地。這一地域經濟,文化,生產力發達,換之以東北地區,是以黑水靺鞨為主體的半原始部族,尚處於漁獵經濟的發展階段,存在這一差異,也是很無奈(因為所處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當時沒有能力開發這一片地域)。但是,正是因為這一現象更加激發了黑水靺鞨部眾嚮往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瓦剌勇士

滿族文化網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