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874年首次侵臺——“牡丹社事件”


1874年3月22日,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從臺南琅嶠登陸,紮營射寮。4月17日,日軍與牡丹社等土著居民激戰於石門。牡丹社山民依據山崖石壁,頑強抵抗;最後不支,撤往深山。日本政府的侵臺行為,引起清政府的高度警覺和重視,派船政大臣沈葆禎為欽差大臣,統領兵船,前往臺灣處理善後事宜。

日軍在臺灣射寮附近海岸登陸,進攻牡丹社。牡丹社山民依據石門天險抵抗,戰鬥甚烈,日軍死傷慘重。這是日木人繪製的反映石門激戰情景的圖畫。

石門古戰場地形。左右兩山為海拔370米的蝨母山和海拔450米的五重溪山。山雖不高,但斷崖陡峭,只能從兩山之間的隘口才能進入山內的牡丹社,故稱“石門”。

石門大戰古戰場之今貌。

日木侵佔臺灣後樹立的琉球遇害者墓碑。

指揮日軍侵略臺灣的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他手中拿的是臺灣地圖。

在臺灣遇難的54名琉球人的遺骸,1874年被侵臺日軍帶回琉球,葬在毛而墓地;後於1898年移葬今沖繩縣那霸市護國寺內。圖為護國寺內的臺灣遇害者墓碑正面。

沖繩縣那霸市護國寺內的臺灣遇害者墓碑背面。

入侵臺灣的日軍,對牡丹社高山族同胞燒殺搶掠,高山族人民奮起抵抗,日軍損失慘重。圖為抵抗日軍的臺灣高山族同胞。

1874年日軍入侵臺灣後與原住民的合影。第二排坐者三人中間側臉者為西鄉從道,時任臺灣蕃地事務都督,是此次侵臺統帥。前排左三戴白盔帽、斜躺地上者為水野遵,懂中文,時任翻譯,後任臺灣總督府首任民政局長,實際主持臺灣政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