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都有哪些科学家?

Surveyor范


他是初中没毕业,靠自学8年,便成为文 革后第一个被中科大破格录取的数学研究生。

他只坚持做了10年数学研究,便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代数曲面专家,成就至今没人能超越。

而数学竞赛圈的解题大师单墫也曾表示:“在数学界,我见过不少聪明人,但说到天才,恐怕只有他担得起。


他就是肖刚。

1951年,肖刚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

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人称“一把刀”,母亲则是出了名的才女,曾获上海市数学竞赛第三名,懂5国语言。

后来,他们都放弃了去美国开诊所行医的机会,留在无锡开了江南第一间血吸虫病防治所。

儿时的肖刚也是人们眼中的“捣蛋鬼”,也许是由于父母忙于医学事业而疏于管教,只是买了一堆诸如《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课外书给儿子消磨时间。

肖刚很快就看完了这些书,然后手痒的他便开始将家里的收音机、闹钟拿来拆,玩得不亦乐乎。

而当他父母看到儿子能够将拆得支离破碎的零件装回原样,甚至还搞出了一台小电视机的时候,终于意识到儿子的智商可能异于常人,便没有加以责备,并且决定让儿子自由成长。

不过,说好的“自由成长”还没开始实现,上山下乡运动便席卷而来,初中还没毕业的肖刚被单独派到苏北盐城农村,被迫离开父母,

开始了长达8年的自学生活

在这8年里,肖刚只有在夏天的时候才能回到无锡探亲。肖刚很珍惜每次探亲的机会,因为他能够买到他想看的有关数学、物理、外语的书籍资料。肖刚就是靠着这些书,在被“禁锢”了的农村里,如饥似渴地啃着,并沉浸在各种公式定理之中。

凭借过人的天赋,肖刚很快将中学数学学完了,继续自学大学数学,甚至开始钻研更深层的数学。

不过,以肖刚的学习速度,国内的数学书肯定是满足不了他的了,于是,他决定去看外文书。为了看懂外文名著,肖刚又自学了英语、俄语。。。

肖刚(左)和舅舅叶嘉民、叶嘉昌摄于1965年

就这样,什么都自己学会了的肖刚,在1976年终于被安排到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外语系学习的时候,瞬间感觉好茫然,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学这些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是学数学,尽管考试每次都轻松通过,

但他心里装的终究是数学。

因此,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肖刚写了封自荐信并附上自己在学数学过程中写下的一些东西,寄给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称自己想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数学。

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竟然想直奔中科大数学研究生!还如此狂妄直接写信给院长!这操作一般人可真不敢做。

同理,这操作一般人可真不敢接受,可院长方毅看到这封信时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批示给中科大数学院处理。

当时中科大数学系的曾肯成、徐森林等教授看到肖刚的资料时,被这个“初中生”所写的东西震惊到,这水平可以说是远超大部分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了。

既然这么优秀,教授们表示肯定不能错过,便决定出几份试题(包括高中数学、大学的数分、高代等)去苏州考一考肖刚。

只见非常喜欢出难题折磨学生的曾肯成教授出了15道题(能做出3道已经是很厉害的了),徐森林教授拿着这些题,足足考了肖刚3天。

那份题都是诸如这种程度的题:“设 A, B 为 n 维空间中的两个互不相交的有界闭凸集。证明有一个超平面 P 使得 A, B 分别在 P 的两侧。”恐怕现在考研 (甚至是考博) 试卷中都没有这么难的题目。

而肖刚的成绩也是让徐森林佩服至极,他竟然解出了14道,并且严格证明了第15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是因为条件不足。。。

就这样,肖刚被破格录取为中科大数学硕士研究生,名字通过电波传遍全中国,连家人刚开始在收音机听到这个名字时,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不过,就在大家都以为肖刚马上会顺利进入中科大,从此开始愉快的学习生活时,

苏州大学却不肯放人,表示不承认中科大的录取通知。

直到中科大派了口才了得的史济怀和常庚哲专程去了趟苏州才把事情搞定,至此,肖刚才终于成为了中科大的人。

在中科大,肖刚与舍友李克正、单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挑战难题,把那时美国数学月刊上的题、Putnam大学生数学竞赛题、IMO 赛题都做了个遍。

时不时老师们也拿一些题目给他们做,渐渐地,他们宿舍是“中科大解题中心”的外号就这样叫开了。

李克正、肖刚、单墫

事实上,单墫在进入中科大之前就已经在中学工作了2年多,已经是一个初等数学解题高手了,却还是对比自己小好几岁且初中都没毕业的肖刚佩服不已。他佩服肖刚看数学书能像看小说那样快,佩服肖刚每一次独特优雅的解题方法,佩服肖刚脑子惊人的转速。

除了数学能力,肖刚被舍友赞叹,还有一个就是他超强的记忆力,强到让李克正怀疑人生。比如一本有超过2万5千单词的英语词典,肖刚只需要看一遍便全部记住,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说的就是肖刚了。

而舍友李克正英语渣就算了,还要遭受肖刚的“摧残”。肖刚表示实在不忍心看着舍友英语如此差,便想方设法帮他提高。

一开始,肖刚就对李克正说:“背单词很重要,你一天背不了一千个,背五百个总可以吧。”

李克正一脸震惊:“天呐,我一百个都背不了。。。”

后来,学校派肖刚、李克正出去留学,本来以为两个好基友可以一起出去学习的,不料却被告知只能一个去法国,一个去美国,没得商量。

最后,肖刚只好选择了法国,毕竟李克正的英语都顾不过来了,再让他学法语估计会疯掉。

既然决定了要去法国,肖刚便开始找来教科书学法语,而且依然保持“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风格,看语法、背单词、练听力,就这样学了2周,便能将法语电台的广播内容听懂70%。

这时,李克正继续心塞:“天呐!我学了那么久英语都没能听懂70%!”

1980年1月,肖刚来到巴黎十一大跟随着代数几何教皇格罗滕迪克的学生、柯尔代数奖获得者雷诺(Michel Raynaud)学习代数几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带有亏格(genus)2的纤维化的代数曲面的分类研究。

雷诺教授

众所周知,代数几何入门很难,就算读了两三年还看不懂论文也是正常不过的了。然而,肖刚学了一年便开始发表论文,还证明了关于这种纤维化的一个重要猜想以及对不规则的亏格二纤维化进行了完整的分类。

这样的肖刚在导师雷诺眼里早已是“亏格2的世界专家”,肖刚仅仅用了2年时间便拿下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将博士论文《带亏格2纤维化的曲面》(法文)出版,成为了著名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的

数学“小黄书”系列中的专著。

博士毕业后,法语水平极高的肖刚本可以继续留在法国继续搞更深层的研究,但他不忍看中国代数几何的空白,决定回国培养第一代代数几何人才。表示即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

简陋的代数几何教研室

肖刚回华东师范大学仅仅2年便被聘为教授,198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1986年9月至1988年6月间,肖刚先后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和加州伯克莱大学的数学研究所工作,这两个研究所是基础数学方面最有声望的研究机构。

1992年,肖刚离开了工作了6年的华师大,尽管在这段时间,他培养了翁林、杜宏、刘先仿、蔡金星、谈胜利等至代数几何方面的人才。

中科院的孙笑涛教授也曾说:“肖刚老师当时已是世界上最好的代数曲面专家(成就至今无人超越),他的代数曲面课信息量之大不难想象。

在华师大的这段艰苦的岁月里,肖刚建立一个关于纤维化斜率的不等式,被称为“肖刚不等式(Xiao inequality)”,证明某一类低斜率一般型曲面中一定存在亏格较低的纤维化;得到了纤维化的不规则性的上界的几个估计;求得了任意纤维化的稳定化基扩张(即稳定约化)的次数的上确界。 证明了曲面自同构群中的阿贝尔子群的阶有一个与陈数成线性关系的上界。出版了著作《代数曲面纤维化》,至今仍是代数曲面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而这次离开,肖刚去到了法国尼斯大学数学系,并且离开了代数几何的研究,转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肖刚创建了网上互动式多功能服务站WIMS(以Linux系统为基础的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工程),并花了多年时间改进系统,在抵御恶意攻击和防作弊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使得他的系统没有被攻破过。

再后来,肖刚看着日益枯竭的世界能源,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便决定将自己的抛物线曲面运用于太阳能采集箱,在尼斯大学建立了太阳能项目,发表了多篇论文。

很多人都对他离开代数几何有很大的疑问,为什么仅仅坚持了10年就离开了?也许,肖刚的这句话可以解答:

“你知道什么是乐趣吗?这就是当你有一个新的想法可以解决人类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直至攻破面临的困难。”

也一直有人问:“如果肖刚再返法国后继续研究代数几何,他对数学的贡献会是怎么样?”

但是,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

因为,在2014年6月,肖刚因肺癌去世了,中国数学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就这样消失了。


超级数学建模


我泱泱中华,人才辈出,近代更是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钱学森,邓稼先等国勋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钱学森。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上海,中国空气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2、邓稼先。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实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3、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能养活这么多人口,袁隆平可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如今,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依旧长满全国各地!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当科学家的梦想,都想发明创造出更新更先进的东西,梦想着有万人瞻仰的一天。可殊不知,每一位科学家背后的努力和隐忍都是超乎常人能够想象的,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现在想来,儿时的终究是梦想,能实现的又有几个,毕竟要成为世界瞩目的科学家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让我们向这些默默付出的科学家致敬!


确认那档子事


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他是吴越王钱镠的第三十三代世孙。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他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称。因为钱学森回国效力(是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使得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他的代表作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

2.邓稼先{1924.6.25—1986.7.29},汉族,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并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科学家。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在江苏丹阳。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的美称。

4.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他是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和《地质力学概论》。

5.袁隆平,汉族,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于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学技术奖。他的代表作有《袁隆平论文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论文集》和《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

6.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汉族,出生于江苏丹徒。他在一九一六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在一九一七年获得了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并在一九一九年获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7.钱三强{1913.10.16—1992.6.28},汉族,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是核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8.于敏,汉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于敏是核物理学家,是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且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还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有“全国劳动模范”的美称。他在1994年获得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在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赵九章是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是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10.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汉族,出生于常熟县枫塘湾。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王淦昌是核物理学家。他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也是国科学院院士,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他的代表作是《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



矩阵链


多不盛数呀!许多都是默默无闻的实干派,他们看中的更多的是科研的成果,国家利益,民族的未来,对于名与利并没有什么概念,例如: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一大批祖国的科学家,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在民族和国家需要他们时,他们挺身而出,埋头苦干,克服种种困难,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了青春,撑起了希望,他们是中国真正的科学家。我要告诉我的儿子学习他们,我要告诉我的孙子记住他们,我要告诉我的重孙子他们是中国真正的科学家。


唐僧念经在云端


讨厌这种把一个职业神话的问题,我当年就是因为觉得当不成“真正的科学家”才转行的,后来后悔了,其实到普通大学当个老师,能进行思维上的挑战,能给学生讲讲最新的科学进展也挺好的。科学家,艺术家......没啥神秘的,能以此为生的就可以算了。做不了爱因斯坦,当个普通副研究员也是科学家。


Lin30472


一个科学家

一个世界有50多亿个人,真正的科学家也就那样几个人.都被公认出来,你觉得是谁 都在你心中的衡量,你感觉是谁就会是谁 凭感觉这就味对了 能量中的影摄 维尼落显像.现象见人 领域不同 成就略有相同

中国生化博士.少漠先生

4-26.23:58

2018.4.27


少漠


你题问太笼统,一,科学家的定义,内涵,外延,即范围。二,时空,你问古代,近代,,现代。现代又分上世纪,近二十年。又分活着的,已故的。等等。悟空那,悟空,你们搞微信,上网。提问不要信口开河,让人感到阁下缺点什么。写东西要严谨些,不懂要问,翻一翻工具书,尤以涉及到专业知识。你们人员知识面需宽些,人员所学专业也要能互补,文,理,工,经,法,管。等。


A敖华


从小学我就喜欢当科学家,最后梦想破灭了,只能想想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袁隆平、邓稼先


RealEstateAgent1


不知道题主对于科学家的定义如何。博士生算吗?研究生导师算吗?杰青算吗?教授算吗?院士算吗?诺奖得主算吗? 实际上博士生已经是人类学历的顶峰了,而且在博士生阶段开始研究的已经是未知领域的东西了,可能做的还比较浅薄。个人以为从事科研岗位研究的都勉强算是科学家,不能太苛刻。一个本科阶段结束去从事建筑行业的人你可以叫他建筑师,一个博士生阶段毕业搞科研的就叫不了科学家了吗? 只是一个行业,一类人的名号叫法罢了,不必计较,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