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体检正常却很快心梗死亡?元凶名字:“家常菜”

三年前的赵女士55岁,体检结果完全正常,无吸烟史,饮食偏清淡,三年后心梗死亡。(病历来自北京电视台《我是大医生》)

小编带着疑问看了这期节目,到底是什么威胁到了赵女士的生命呢?医生介绍,赵女士之前最喜欢“西红柿炒鸡蛋”,这可是道热门家常菜啊,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小编在公司食堂可是经常吃的。

体检正常却很快心梗死亡?元凶名字:“家常菜”

一起来揭开谜底:

“西红柿炒鸡蛋”在烹调时放入大量的糖、盐和油,长期食用将危害血管健康,成为心梗猝死的元凶之一。一份西红柿炒鸡蛋相当于含有10勺油、20g糖!

① 危险因素:高油!

西红柿炒鸡蛋,想要把鸡蛋炒的蓬松就要多放油,而鸡蛋中的卵磷脂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吃不出油腻感,所以无形中就摄入了过多的油脂。

做西红柿炒鸡蛋的平均用油量有整整10勺,大约有50g,超过中国膳食指南全天建议摄入量的1倍。

② 危险因素:高糖

西红柿炒鸡蛋常以甜压咸,若要吃出甜味,糖含量至少要占到10%左右。比如西红柿400g,要吃出甜口感觉,至少还要放入20g糖。

血管最怕高油、高糖、高盐。有些菜肴过分追求口感和色泽,就需要加入超量的油、盐、糖,反而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小编建议,炒菜时可以用醋代替部分糖油,辅助保护心血管。

血管健康到心梗猝死只需三步

心血管专家介绍,体检报告虽然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但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都非常隐匿,没有什么临床症状,一般检查查不出来,所以很容易被忽视,特别是血管等的病变。

① 血管内中膜增厚

血管内中膜增厚,是心血管疾病隐匿的征兆。它不仅存在于三高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群体中,还有可能存在于健康人群中。研究发现:没有三高等任何传统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有50%的人发生了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加的情况,但没有任何症状。正常的内膜厚度应该是1mm以下,如果超过了1.5mm,8年内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一倍!

② 出现小斑块

在内因或外因的不断刺激下,血管内膜会逐渐出现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稳定的小斑块对血流的影响很小,可能完全没有症状表现。

③ 出现大斑块

通常,小斑块体积小、外表的包膜较厚、内容物较少、质地也偏硬,就像皮厚馅小的饺子。相对而言,更为稳定、安全。

但当小斑块逐渐变成大斑块时,体积会不断的增长,其外表的包膜越来越薄、质地偏软,就像皮厚馅小的饺子,非常不稳定。一旦包膜破裂,内容物就会被挤出来形成血栓,进一步堵住已经狭窄了的管腔,导致远端没有血流诱发心肌梗死。

除了西红柿炒鸡蛋,还有这些家常菜要注意少吃

① 包子、饺子

我们常吃的包子、汤包、小笼包、饺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高盐、高油,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30个速冻饺子,可能含有7g盐,60g猪油!速冻饺子里白花花的一层其实就是猪油,以每只饺子2g猪油。

体检正常却很快心梗死亡?元凶名字:“家常菜”

② 烧茄子

烧茄子吃着最香,也最下饭。茄子疏松多孔,十分“吃油”。比如,制作烧茄子需要过油,茄子在油里就像一块海绵在吸水一样,一盘汁浓味美的烧茄子实际要吸油40克左右。

③ 炸藕盒

虽说藕是养生的食材,但它的淀粉含量和土豆接近,加之外表裹着面糊,这样富含淀粉的食物经过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同时藕盒上吸附了大量油脂,过多食用对健康着实有害。

④ 糖醋里脊

糖醋里脊外焦里嫩吃起来口感和味道都很棒,但经过油炸后的里脊肉也可谓是吸油大户。同时,糖醋里脊外面包裹了大量的糖,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糖、高油菜。

体检正常却很快心梗死亡?元凶名字:“家常菜”

⑤ 干锅菜

干锅娃娃菜、干锅千叶豆腐、干锅白菜,这些是我们最常点的几道干锅菜。但干锅菜想要达到“麻辣鲜香”的特色,大部分食材需要经过“过油”工序。这样一来干锅菜的含油量就大幅提升。此外,干锅菜一般都需要持续加热,最后大部分油脂都会被菜吸收。

⑥ 水煮肉、水煮鱼

水煮鱼、水煮肉是我们最常点的2个“水煮菜”,但其实我们吃过的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水煮菜,就是一道“油煮菜”。虽然水煮肉汤里,上面是油下面是水,但当夹起肉时上面的油会吸附在肉和菜上,十分不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