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在雲南騰衝縣城城西南疊水河畔的來鳳山北麓,有一座特殊的墓園,它就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宏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騰衝國殤墓園。這座墓園佔地80餘畝,1945年7月7日落成,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1942年 5月,日本侵略軍進犯滇西邊境,以致怒江以西的大片國土落入日寇手中,中國抗戰後方的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徹底截斷。為了收復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地區這條國際運輸大動脈,使盟國的援華物資能順利進入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此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於1944年5月,發起了滇西反攻戰。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遠征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血戰南、北齋公房,在盟軍的配合下,經歷大小80餘次戰鬥,於1944年 9月14日收復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座城池——騰衝。此次戰役的勝利滇西人民功不可沒,共殲滅日軍6000餘名,遠征軍官兵陣亡9000多名,盟軍官兵陣亡19名。滇西抗戰,創全殲日軍之範例,開收復國土之先聲,國人深受鼓舞,全國人民為之振奮。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為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緬懷遇難烈士,鼓舞全國的抗戰激情,雲南陸軍講武堂學校的創建人,當時任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倡議修建一座“國殤墓園”,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將士。這座墓園於1945年7月7日落成,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建在來鳳山北麓的小團坡上,整個建築群由紀念廣場、紀念碑、英烈墓冢三個部分構成。以小團坡為起點,在其東北向的中軸線上,建有"攻克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騰衝戰區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紀念堂"及墓園大門。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墓園主體建築以中軸線對稱、臺階遞進形式,由大門經長通道循石級而上至第一臺階,臺階上嵌有李根源先生書寫的“碧血千秋”刻石。再沿兩側上至第二臺階,第二臺階建有忠烈祠,忠烈祠為仿清祠祀建築,重簷歇山頂,是供奉陣亡將士英靈的殿堂。忠烈祠上簷下懸“河嶽英靈”匾額,祠堂正門上懸“忠烈祠”匾額,祠內外立柱懸掛遠征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的題聯;走廊兩側是“騰衝會戰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記。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兩側牆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忠烈祠後,沿石階往上是整座墓園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烈士墓園,坡上蒼松翠柏,青草黃花,以紀念塔為圓心向四周輻射,圍繞著紀念塔周圍的是密密麻麻的小塊墓碑,烈士墓冢。它以紀念塔為圓心,呈輻射狀縱隊列葬於緩坡周圍,將坡體分為6等分,每個等分代表一個師。自上而下依原作戰部隊序列和職銜高低整齊地排列著上圓下方的墓碑,墓碑上鐫刻著烈士的軍銜和姓名,碑下均葬有陣亡官兵的骨灰罐,這一尊尊烈士墓冢,詮釋了金戈鐵馬,崢嶸歲月裡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震撼。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坡頂上是高10米的紀念塔,外形為方形柱式,是用騰衝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高大的火山石塔身正面鐫刻著“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書寫的“民族英雄”四個藍色大字,其餘三面為騰衝抗戰紀要銘文。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騰衝國殤墓園的設立凸顯了中國軍隊和滇西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不畏強暴,不甘淪亡,為正義獻身,為和平而戰,其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偉大愛國精神,光照日月,永垂青史。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國家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永垂青史的抗戰烈士,瞻仰騰衝國殤墓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