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末期的御醫最後都去哪裡了,中醫技術都流傳下來了嗎?

愛看那一霎那的繁華


在皇宮當御醫,那是腦袋別在褲腰的事,皇帝滑精你能亂講嗎?寡居的太后懷孕你能說嗎?給妃子看病你敢亂摸嗎?

有時候皇帝對治療效果不滿意,輕則丟官,重則就會丟了性命。因此很多御醫根本出等不到出皇宮那一天,出了宮的更懂得珍惜生活,大多懸壺濟世。

懸絲診脈神秘精深

能進皇宮的醫生,除了醫術精湛外,大多掌握特殊的技能,比如懸絲診脈。

皇后、嬪妃生了病如何診斷,當然不能上手又按肚子又拉手,這就需要一種特殊技能——懸絲診脈。亂懸絲診脈在50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但並不是所有的御醫都掌握了這種精深的技能,因此能進後宮給太后、嬪妃看病的御醫並不多。

清朝御醫黃元御就是其中翹楚。黃元御在民間名氣很大,被乾隆皇帝召入宮中。乾隆身體不舒服,但對這位新人不放心,就想試一試他的醫術高低,於是安排妃子躺在床帳裡冒充乾隆, 讓黃元御懸絲診脈。黃元御用一根細長的絲線,一端纏在“皇帝”的手腕上,他持另一端靜心號脈,診畢,黃元御撲通一下跪倒在地一語不發,太監不知其意,再三詢問,黃元御請皇帝贖罪後才說:"皇上龍體鳳脈,無藥可醫。”乾隆聞言心悅誠服,賜以五品頂戴。

皇上久病成醫難伺候

光緒皇帝自幼體質羸弱,加之被慈禧太后壓制,抑鬱成疾,又由於小時候縱慾過度,長期機能失調,時常出現潮熱、盜汗、心悸、頭暈、健忘等一系列症狀,特別是患有嚴重的滑精病,成年後無法正常過性生活。身邊御醫下藥,為他精心治療。光緒皇帝久病成醫,經常自己瞎琢磨,覺得御醫水平太差,經常動以聲色,嚴辭申斥,有時還懲罰。光緒三十三年,光緒皇帝感覺每次用藥少,反而身體的疼痛感減輕了,便認為是“服藥日久,臟腑不能勝藥力也”,於是要求御醫減少中藥品種和劑量。御醫明明知道這樣得不到最佳治療效果,會延誤治療時機,但不能違背聖意,只能照辦。結果沒有多久光緒病情加重,一聽到鑼鼓聲即刻遺洩,最終精盡力竭,不治身亡。 光緒帝死後,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醫士忠勳等,均以“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之類的罪名,受到“即行革職,帶罪當差”等處分。 

不會講話被砍頭

有民間傳說,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時內憂外患精神疲憊,經常召男寵消除寂寞。一天感到茶不思飯不想,於是就找來了太醫診病。第一個御醫好拍馬屁,把脈後立刻恭喜太后:“您有喜了!”寡居的太后懷孕,這是大丑聞。這個御醫肯定是屬豬的,說話不帶腦子,慈禧二話不說,直接拉出去砍了。

第二個御醫把脈後,吃了一驚,一進沒了主意,跪在地說:“臣看不出是什麼病症。”慈禧請御醫是為了解決問題,聽他說看不出來,大怒道:“你個庸醫,怎麼混進太醫院的,拉出去亂棍打死。”

第三名太醫是個老江湖,把脈後立刻知道前兩名御醫為什麼沒回去,他靈機一動,輕描淡寫地對太后說:“太后您只是消化不良,我給您開副草藥,拉出肚子裡的東西就好了。”太后聽出話裡有話,於是准奏用這名御醫的方子,重賞了這名太醫。這名御醫知道發現太后的秘密沒有好果子吃,於是當夜就逃跑了。

御醫回到民間懸壺濟世

前面提到的黃元御由於醫術精湛,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括其一生。後來到民間開醫館,成為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

還有一位御醫叫陳蓮舫, 回到民間後致力於中西醫結合,光緒二十九創立醫學會,光緒三十二年又創辦上海醫務總會,研究中西醫術結合治療疑難雜症。

愛新覺羅·鸚烈鵬可以算得上民國最後一各御醫,一般情況下溥儀有什麼不舒服的,都叫鸚烈鵬過去看。日本的投降後,偽滿政府散了攤子,溥儀叫來鸚烈鵬說:“送你一件禮物,隋朝流傳下來能治百病的‘御用蒼龍丹’”。

東北解放後,因為鸚烈鵬的偽滿工作經歷,他被關到了撫順戰犯監獄,萬萬沒想到在監獄再次與溥儀會面。1959年溥儀被特赦,而鸚烈鵬1979年才被釋放出來。出獄後鸚烈一心研究醫術,全身心研究中醫中藥,還將所有的藥方無償的捐獻給了國家。


聾王異史


導語:簡單瞭解一下什麼是御醫?

御醫,也稱太醫,是專門為帝王將相、宮廷要員以及達官顯貴服務的醫生。御醫基本由名醫組成,基本來自代傳或者舉薦。宋代後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來培養醫學人才,成績好的可升為太醫。

清朝末期御醫去了哪裡?

辛亥革命之後,清朝倒臺,清朝的體制和機構大都被瓦解。太醫也結束了他的歷史使命,由只為上層服務,逐步走入民間。也就是說御醫離開了官辦的機構,基本自己開鋪子成立相應的醫館。繼續從事他們治病救人的工作。當然,也有一些從事其他行當的。不過,多數從事的是和醫藥有關的。

中醫技術是否流傳下來?

中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中醫技術也是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清末很多皇家專用的方劑開始流落民間,也讓一些普通人很難見到的中醫技能走入是尋常百姓。中醫技術,並沒有因為一個朝代的結束而結束,相反隨著更多的御醫走入民間,讓中醫技術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再加上西醫的大量使用,給中醫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所以,清末之後,中醫技術並沒有沒落。直到今天,中醫學依然在蓬勃發展。


拓跋飛翼


您所稱的御醫我想是不是指的是“太醫”?想要了解清朝末期的御醫去哪裡了,我認為需要先了解一下太醫這個職業。

太醫,在古時泛指給人看病的醫生,後來專指為封建社會時皇家及官員們服務的醫生。

據史料記載在秦代時皇家就有太醫令這一職位;明確具有官方背景的官職是在漢代;唐、宋時期開始在太常寺設立太醫署或太醫局;到金朝改為太醫院仍舊隸屬於太常寺;元代時太醫院開始成為獨立的機構,專門負責醫療和製作藥物(定製,專門給皇家使用的);到了明朝太醫院各相關東西已經開始完善有了各個分科,例如現如今的內科、外科、燒傷科等等;


清代太醫院首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架構基本延續了明朝時期的太醫院,做為一個獨立的中央醫療機構,太醫院的太醫們首先是為皇家及各個官員們看病、製藥服務的。

所以,我認為清代太醫的來源有兩個方面:

一、家族類傳承。

這類太醫基本都是世代相傳,家事醫學淵博,特別是一些太醫的祖祖輩輩具是太醫,往前不追溯至少滿清入關後原來明朝時的太醫轉入清太醫院的應該不少。

這類太醫有個優勢,那就是歷史經驗豐富,手法老道,醫學淵博。為什麼?你想啊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各項疑難雜症的問答、解決辦法肯定都有流傳下來,不論是手稿也罷、口口相傳也罷,這都是經驗,這些經驗那是浩瀚無邊猶如醫藥大辭典;他們家族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獻給了太醫院,太醫院就猶如他們的家,家傳萬代子嗣綿延。

二、餘外請來的名醫

正所謂高手出於民間,這類太醫未必是家族世代從醫,也許是半路出家、也許是某個藥堂的坐堂先生,他們有些可能手中有醫藥秘方,有些可能是杏林聖手,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實戰經驗豐富,能夠對症下藥,敢下藥,敢嘗試。

這些人為什麼願意到太醫院就職呢?其一、醫學浩瀚,修一輩子的都修不完,為了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太醫院是最好的進修之所,那時的太醫院猶如現在的首都醫科大學也是那時唯一的一所大學,裡面有著數不盡的醫學寶藏(手稿、藏書、歷代藥方等等),這些都是從事醫生工作者一輩子夢寐以求的東西;其二、為名為利,做為醫生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也需要生活,也需要培養後代、弟子,也希望自己的醫學成就能夠延續,名揚萬代,太醫院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舞臺。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身,清末這些太醫都去哪了?

很簡單,他們之中有些人或回家鄉或在京城,開醫館行醫濟世的有之、賣藥材做藥劑經商的有之、回家養老沒落的有之,不一而同。

當然有些人本身的家族就從事醫館藥堂,例如《大宅門》中白家老號的原型——北京同仁堂。我們就拿它來做個例子回答另一個問題:中醫技術都流傳下來了嗎?

這個問題的“都”字其實可以去掉,因為中醫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這個“都”字蘊含的含義實在太大,我們不知道完全的中醫技術都有些什麼,就如華佗的醫術我們現在也只能在一些古籍中找到支言片語,所以流傳下來到如今的醫術有是肯定的,但是“都”麼那就未必了。

以上是其一,其二,中醫技術是否有流傳下來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北京同仁堂,有許多藥劑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烏雞白鳳丸、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

只這一家就有許多醫術傳承下來,更不用說一直以來中醫四寶“望、聞、問、切”了,所以現如今還是有很多的藥單、藥方、整療技術等等中醫技術流傳下來,更不提一些土方、秘方等,只不過現今這些醫術再也不是家族傳承,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國家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或提升或改進,在新時代下煥發出別樣風采。

說句題外話,中醫做為中華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發展體系,為人類的醫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能說現今中醫不如西醫我們就要去擯棄中醫,我認為西醫和中醫一樣重要,它們都是人類發展歷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寶。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大家喜歡~謝謝!


Gurunding


宮廷御醫在最後都藉助宮廷高帽去掛羊頭賣狗肉了! 怎麼說呢?

在宮廷裡皇帝有病要求御醫下藥都得吃了就好,不好也要有見效,不然殺頭!弄不好滿門抄斬,御醫可謂是頭繫腰間、提心吊膽. 宮廷最多用藥都是秘方,不可見人. 那麼何為秘方?皇帝 貴族吃了就呢立竿見效,這麼神?

明哥告訴你,這些都是虎狼之藥,即為罌粟、大補之藥、吃後很精神,其實就是透支身體最後健康之法!而中醫講究“天”何謂“天”?就是病者的信心,有信心就會病好一半,剩餘一半講究調理五行(對應五臟六腑,陰虛溫補,陽虛剛補,拿藥耗裡之間可達四兩撥千斤之效,手段不外乎 望 聞 問 切. 此乃正道!)可是正道只會被皇帝說不見效果,要麼殺頭要麼趕出宮!

現在大家知道宮廷最後御醫去路了吧、或殺身或出宮成街道小醫或借勢框人有違醫道!



戴眼鏡的明哥


最後的御醫鸚烈鵬服務於溥儀,最後受他的影響,坐牢28年,出獄後開藥鋪醫病救人,因為技術精湛,全國各地患者慕名前來就醫,很快成為一代名醫。他把自己精心研製的宮廷秘方無償奉獻給國家。

其餘的應該都隱藏於民間,除一部分服務於袁世凱政府的除外。

因為御醫怕受牽連,隱於民間傳業授道,傳承中國中醫精髓。因為他們的職業性中醫的精髓應該傳承下來了(經過儒家浸染的中醫思想也是秉持了很多的儒家理念)。現在的很多中醫大家都是間接的受惠於他們的直接或間接的傳授。


竹林品茗


每一箇中醫生都在創他們的奇蹟,而御醫多為庸醫,終天戰戰競競,範圍又小,他們根本接觸不了奇,疑,難,雜症候。告訴你“高手在民間”,他們才是中醫的脊樑。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御醫在清帝國滅亡後 一部分跟隨溥儀去了東北 一部分流落民間繼續進行醫療事業。這些御醫大多為當時權貴問診。日軍侵華後中國大量古方流失 無法復原。 但也有很大部分中醫技術得以口授流傳


小談講歷史


御醫水平很差,基本上只能照方子開藥,不敢有任何突破。民國開個藥店,坐個堂還是行的,反正弄不死就成,看面子納得下不。清末至民國,對中醫的批判比現在還狠,甚至國家差點全盤否定,這裡面有些故事。現在一般的想法是存藥廢醫。現在學醫還在看本草甚至看黃帝內經,本身就不科學,中醫難道不發展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