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二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没有之一。东线,二战主要的陆战战场。由于陆战相对于海战和空战,更加残酷“绞肉”,所以,许多人相比太平洋的海、空对轰,更喜欢东线的“洪流对冲”,想象着T-34与虎式之间的激情碰撞。


随着苏联解体,许多尘封已久的档案被揭秘、公开。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苏德曾经非常要好,还一起对波兰发动军事打击。只不过“友谊的小船翻了”后,苏联将许多“脏活”甩锅给德国,比如赫赫有名的“卡廷惨案”。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这时,一个问题在历史学者、爱好者心中浮现——为何这对准盟友突然之间闹翻?其实,所谓盟友和敌人,都不过是大局势下的产物,我们回顾二战前后的历程,便会明白其中的原理。


纳粹生来便与共产国际不共戴天


纳粹并非在初创阶段就是苏联人的准盟友,恰恰相反,消灭布尔什维克一度是纳粹党的基本政策。其中缘由也很简单——双方实在太像。


在很多人看来,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大的敌人,因为无产者和剥削者之间不共戴天。但是,在现实政治中,同生态位的对手远比意识形态的对手更为可怕。因为,地主、资本家可以镇压工农无数次,但是只要矛盾还存在,反抗的烈焰便不会停止。唯一的区别在于,执政的资本主义党派什么样的策。如果推行压迫力度更强的政策,那么起义的频率会更高;如果推行相对和缓的政策,那么频率会低不少,但很难根除。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可是,中国人熟悉的列宁式反抗,只是众多反抗方式中的一种。而且,经历二次工业革命的欧洲,生活水准相较100年前,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能吃饱喝足的前提下,愿意用鲜血去换取平等的人注定越来越少。


这时,诸多其他左翼党派开始上台,与共产国际逐鹿天下。德共最大的两个对手,便是社民党和纳粹党。前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暴力斗争路线的社会主义者。其主要思想大部分承接第二国际,相对于“毛子味”十足的列宁主义政党,社民党自诩马恩正统。共产党也不甘示弱,将社民主义者抨击为“叛徒”“没有斗争精神的人”。双方在争夺中下阶层选票时,没少爆发流血冲突。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库尔特·舒马赫】


纳粹党则致力于煽动下层德国人的阶级仇恨以及民族情绪。其大致纲领有:1.消灭剥削德国人的资产阶级;2.重新定义犹太人,否定犹太人为宗教团体,而是一个具体的民族。并将它们打成寄生在德国人身上的蛀虫;3.强调德意志民族的优秀,并鼓吹神之后裔的德国人有资格占据更好的土地。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三个党派中,纳粹党的暴力色彩最浓】

这种生态位的争斗,在纳粹党赢得第一大党地位后,达到巅峰。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议会584席中只占有34%的席位(196席);左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议会中第二大党,占有20%席位(121席),第三大党德国共产党占有17%席位(100席)。由于纳粹党的强势,社民党和共产党不得不放弃各自的偏见,短暂地联合起来抵制纳粹。


由于两党的席位相加,仍旧多于纳粹,双方一时之间倒也奈何不了彼此。恰逢此时,一个名叫马里努斯·范·德·卢贝的荷兰人点燃国会大厦。赶到现场的纳粹党立刻将其逮捕,并指控德国共产党“指使”党员纵火焚毁国会大厦。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国会纵火案是纳粹走向集权的重大转折时事件】

借助国会纵火案,希特勒立即宣称这是共产党发动政变的信号,大力宣传德国正处于被颠覆的关键时刻,只有通过《授权法》才能制止他们,否则德国就会处于共产党的恐怖统治中。随即于3月1日选举前,将德国共产党列为非法。

1933年3月5日,重新选举结果647席中,纳粹党赢得了288席,社会民主党取得120席,共产党虽然被列非法,仍取得81席;纳粹党加中央党(73席)席次虽过半数,但仍没有能达到2/3不足以修宪。最终取消德国共产党的席位,且对缺失席位并不重新选举;同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进行恐吓和人身威胁,最终社会民主党人26人弃权,仍有94人反对;由此终于获得议会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赞同通过《授权法》。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被火焰焚毁的国会内部】

《授权法》规定总理可以不通过议会自行制订规章以代替法律。《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立即在一个月内取缔所有非纳粹党派。而国家人民党也解散,并入纳粹党。至此德国的政党被纳粹完全统一,彻底完成权力的集中。


转变的关系


按理来说,纳粹与共产关系如此之差,德国应当与苏联水火不容。但是,理论的冲突永远需要给现实政治让步。


希特勒的纳粹党和左翼政党一样,都依靠工人阶级起家,所以特别反感统治德国政、经的容克贵族以及大资本家。早期的纳粹党纲领不乏左翼色彩,比如《25 条纲领》中提出诸如:“砸碎利息奴役制”,“将托拉斯收归国有”,“土地改革”,“将垄断性的大百货店收归公有”等等要求。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啤酒馆暴动时的马玛利亚广场】


随着啤酒馆暴动的失败,纳粹转变路线,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纲领,转而开始以合法手段竞选。在实际的竞选、执政过程中,容克贵族的支持是必须的。欧美的竞选需要依靠演说,作为一个地道的在野党,纳粹在从政伊始并没有资金来源。纳粹也不像社民党,有着悠久的政治传统,工人们也愿意提供资金供其竞选。所以,想要上位必然需要作出妥协。


1931 年 8 月,希持勒在大资本家基尔道夫的乡间别墅向资本家发表演说。随后几个月,他乘着轿车跑遍了整个德国,同工业界的主要人物进行私下会谈。希特勒对1932 年出版的党纲作了修改,明确写明:“对于私人大企业,国家社会主义绝不因其违背集团和利益而加以反对”。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容克们无疑十分厌恶始终不忘用暴力打倒贵族的布尔什维克。大资本家也不会喜欢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的社民党。相对而言,纳粹的民族主义政策,十分容易获得尚武的容克们的支持。据估计,1930~1932 年,容克贵族及其资本盟友对纳粹党的资助达 7000——9000 万马克,他们在经济上的支持,扩大了纳粹党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可以说,纳粹就是依靠着容克的支持,才能够成为第一大政党。


纳粹与苏共的关系也是如此。虽然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属于“争夺同一生态位的敌人”,但是苏共已经牢牢地把持了俄国,并没有和纳粹党争夺生态位的需求。彼时执政的斯大林也转变了政治思路,不再像列宁那般执着于意识形态输出,反而更关注如何把苏联这个国家做大做强。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有着巨大差异】

因此,此时的苏联虽然也会想尽办法给各国的共产组织以援助,但再不复二十年前的坚挺,而且相比援助其他国家的“阶级兄弟”,更关注苏联本国的利益。此时的德国和苏联有着许多经贸往来,彼此是对方的第一贸易伙伴。苏联的工业体系建立有两大功臣:美国、德国。前者的“援助”,来自大萧条时期的失业者,大批美国的工程师被苏联“保证就业”的承诺吸引,移民苏联;后者则更看中苏联人的资源,希望用技术和产品换取苏联人的粮食、石油。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苏联人一直垂涎德国人精巧的工业】


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在柏林签订贸易贷款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在今后七年内给苏联提供两亿马克的贷款,年息为百分之五。苏联给德国提供一亿八千万马克的原料物资。在此基础上,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缔结赫赫有名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之后,双方的贸易越做越大。苏德条约签订后的17个月里,苏联向德国出口316万吨裸麦,19.3万吨小麦,79.3万吨大麦,30.2万吨燕麦,和1.4万吨的谷物,这样,粮食总约146.2万吨,原棉10.1万吨,亚麻1.1万吨,木材94.2万吨,汽油86.5万吨,锰14万吨,石棉1.5万吨,铬2.6万吨,铜1.4万吨,镍3000吨,锌1吨,磷酸盐18.4万吨,以及铂2736公斤。德国的进口石油,有大约2/3来源自苏联。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良好的外交关系,让苏德合作瓜分波兰】

苏联人也从这段关系中获益匪浅,可以说让苏联人的工业能力提升一大截。比如为了筹备“红海军”,斯大林批准将所有预算的1/4约45亿卢布,用于向轴心集团为主的国家采购技术、装备。苏联引进的技术有:意大利设计的普列赛系统(主要用于水下防护);德国的B-37 406mm舰炮;意大利安沙尔多公司设计的26型巡洋舰;来自德国的12门SK C/24 380mm舰炮与双联装炮塔。(注:部分设备因苏德开战,没有能够交付)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由于红海军没有按计划完成,B-37舰炮被当做陆上炮台,参加了列宁格勒战役】


这个阶段,双方似乎已经忘记德国大选时的不愉快,专心致志地做生意、发财、升级。


友谊船翻


不过,现实政治并没有给“好基友”太多时间。随着西线战局陷入僵局,希特勒必须要做出选择——是继续执行海狮计划与英军死磕?还是挥师向东,掠夺苏联?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虽将英国称之为“表兄弟”,甚至在德语里英国的撒克逊(英格兰的主体民族撒克逊人)与德国的萨克森就是一个词。但是,多么华丽的辞藻也掩饰不来,此时德国正在“挑战”自家兄弟霸主地位的事实。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英伦空战的失利,r迫使希特勒改变计划】

其实希特勒的计划十分简单。德国海军虽经历扩编,但无论是战术思维,舰船数量都不是皇家舰队的对手。德军想要获胜,必须在空战中击败皇家空军,再利用空中火力压制皇家舰队,最后让陆军得以穿过英吉利海峡的天堑,登陆英国本土。这就是德军的“海狮计划”。


可是,经历欧陆惨痛教训的英国已经看清希特勒的真面目,举国上下誓死抵抗,再加上美国的援助。“海狮计划”的第一步——击败英国皇家空军就没能做到。英军甚至出动轰炸机向柏林投放了炸弹,以报复德军对伦敦的空袭。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英军的“喷火”战机,在英伦上空与德军的“梅塞施密特”激战一年】

战争陷入僵局,皇家空军的坚韧超过了希特勒的预估。1938年8月,根据英国估计,德国所有进口石油为425万吨,而战争时期则需要双倍来维持。德国从苏联,以及其他贸易伙伴手中购买石油,需要花费海量马克,这让西线战场从“赚钱”变成了“亏钱”。英国不投降,德国就无法得到英国的殖民地;德国无法得到英国的殖民地,就无法从北非地区获取战略石油、粮食。没有足够的战备,已经开动的德军就会变成“黑洞”,把第三帝国的财政吞噬殆尽。


于是,希特勒的目光重新转回东方,希望从苏联人手中获得更多的石油、粮食。此时,斯大林也意识到德国人的侵略意图,准备拿下战略要地芬兰,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谁知,经过大清洗的苏军战力大幅度降低,90万苏军打一个人口不过300万的小国,都打得十分吃力。


友谊的小船:从政局分析苏德何以从准盟友转变为仇敌

【许多俄国人都为卫国战争以及之后的苏联骄傲。之前的?俄国人都认为是丢人玩意】

此战也让希特勒对苏军的评价降低,认为苏联是一幢摇摇欲坠的屋子,而希特勒只需要“在房子上踢一脚,房子就会倒塌”。随即,德军开始筹划“巴巴罗萨计划”,准备干掉苏联,接收东欧的全部资源,为德意志民族的扩张、迁徙打基础。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陆地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结语


苏德在意识形态上属于“同生态位”的竞争对手。双方都希望代表工人阶层发言,同样一件事A做了,B就不能做,这导致双方互为死敌。但是,此时的苏联对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不如以往上心,和德国的经贸需求,让斯大林对德共的惨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同样因为现实政治的需求,希特勒悍然进攻苏联,让“友谊的小船”倾覆。只能感叹政治这种东西,真是变化无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