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易經》的思想體系有哪些?

品文化寶庫


我們把思想體系看做是系統的觀念和知識體系,那麼,在《易經》的古經部分,也就是由八卦和八卦相重組成的六十四卦,和相應的卦辭爻辭,還沒有所謂的思想體系。因為卦辭爻辭基本上是占筮經驗的提煉和記錄,《易經》和一般佔書不一樣的是包含了豐富的陰陽變化認識和富有哲理的經驗,這不假,但離形成思想體系還有距離。它不同平凡的是,提供了形成思想體系的卦象模式,和一定的思想和語言素材。

形成易學思想體系的著作,是解釋《易經》的《易傳》,一共分成十篇,叫做“十翼”。這些著作的思想來源,既有孔子前代的著作和材料,也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研究成果,是由其後世弟子整理形成的,但並不限於孔子一家見解,有兼收幷蓄的特點。

所謂《易經》的思想,就主要是由《易傳》闡發出來的,當然也包括1973年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類似《易傳》的解釋易經的著作。

概括起來,《易經》和《易傳》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世界本質論和生成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想。道是宇宙的本質,“生生之謂易”,不斷產生新的變化是天地的本質屬性,易就是表示這種變化的概念。這是根本的原理。道化生萬物之時具體表現為天道、人道、地道的三才之道。《易經》和《易傳》,圍繞陰陽建立了關於觀察研究世界、社會、人生的觀念、原理和方法。《易經》辯證法是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辯證法。《易經》辯證法,扶陽而抑陰,同時剛柔相濟,動靜相兼,行止各有條件,克服了老子辯證法一味無為守柔的貴無辯證法的缺點。

通變思想。天下之事就是通變形成的。陰陽相推,相爭相勝,產生了事物的變化動力,呈現出生動複雜的各種情態,“通變之謂事”。“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變化沒有其他神秘力量支配和神秘的地方,所謂“神”,就是人們不可預知的事情或者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說明了事物的生存原理。

時中思想。變化都是趣時的結果,變化以形勢為根據。卦和爻就是時的描述。中就是合宜,陰陽各得其位,事物各得其宜,就是合於道、合於德,是應當追求的狀態。

宇宙生成論。“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業。” 太極就是道,兩儀就是陰陽,四象是類似四方、四時這樣的時空框架,八卦就是事物的八種基本現象和八種基本歸類。

2、取象比類的象數思維認識論和方法論。

《易》與天地準的意義論。易經六十四卦概括了事物的各種情況,易的道理囊括了天地及其變化的規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依照易經揭示的道理,真可以在天地間通行無礙了。

《易經》原理和佔法。《易經》的成卦原理,遵循了天地的生成原理。“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天道、地道、人道這三才單用,就疊成了八卦的三個爻,兼三才而兩之,就出現了重卦,形成了六爻卦。在《易傳》的《繫辭》部分,提供了原始的成卦方法。八卦,就是對事物的最基本現象的描述和表示符號,更是對事物的八種性質和功能的描述和表示符號。這種抽象,是《易經》與天地準的根據。表明易是用變化的易象進行占卜的,體現了易的本質和特點是模擬天地之道和崇尚變化的思想。

擬諸物象、取諸形容的卦象構成原理。《易經》的卦象是概括天地各種物象而成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擬諸形容,相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種象的記錄形式就是八卦和六十四卦。“象”是建立在陰陽基礎之上,使易經進入應用層面的中心工具。

以象類物、推此及彼的擬象思維原理和創新思維原理。卦以象告,象分卦象和爻象,卦又分本卦和變卦、錯卦、綜卦等等形式,這些形式都有各有各自的一定意義。一方面,根據象意提供的關係,提取意義,得到指導。比如看《乾卦》,體會君子應當具有的修養,處於各爻不同條件下時,採取不同的態度並有所作為。另一方面,根據卦象選擇性質相同或形象相似的事物,來推知具體事物到底是什麼情況,應當怎樣應對。如看《需卦》,上為坎為險為陷,下卦為乾為健為行,表示雄心勃勃的君子遇到大河一樣的險阻,暫時不能盲目涉險。《易傳》還提供了“乘承比應”等一系列看待爻位關係的方法,幫助進行事理分析。

3、易經多義性、多用性的特點,應用《易經》的方法論和實踐論。

觀象玩辭、觀變玩佔的用法和意義。象是思考的工具,而卦爻辭是對象的解說,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既是解象的需要,又是語言精華,值得學習和推理。需要決策議事的時候,就要觀察卦的變化形式,據此進行分析、認識,推測應該採取的對策。

君子體萬物之道、與天地同其德的修養論。這方面的比如,君子應當具有的“仁禮義智信”的基本德性;陽倡陰和、剛柔相濟的進取精神;與時偕行的時中思想;憂患意識,“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所以《易經》是為君子謀的寡過之書。

德治與法治結合、聚民以利、損益互易、鼎新變革的政治思想。

自養、交通、行商的經濟思想。

開物成務、擬象制器的科技思想。人們看到離卦,就學習結網;看到上風下水的渙卦,就想到製造舟楫;等等。

文以化人的文化思想。

《易傳》還包括了豐富的文學、民俗、軍事等百科全書式的論述和啟發。關於世界、社會、人生,《易經》和《易傳》隨卦爻解說,發掘了《易經》的深刻內涵,也開發了用易於各個方面的範例和經驗總結,既有啟發性,也有示範性,還用實用性。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通過《易經》和《易傳》提供的用易學易的方法和途徑,隨時取義,得到啟發,存乎一心,發矇益智。


熱帶雨林的午後


總的來說易經包含易,不易,變易三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那麼就這個話題,我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是乾坤思維,其開篇有兩句很重要的至理名言: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告訴了我們在天地間做一個君子,應當如何效法天地。

其次是福禍變化思想。這裡面有很重要的思想。其一就是吉凶悔吝。其二就是元亨利貞。在這裡面就告訴了我們人的行為,對自己產生的後果是怎樣的轉歸。

接著就是八卦思想。大家都知道易經分八卦:乾坤震巽離兌艮坎。每一個卦象對應著不同的自然變化以及思想模式,值得人們認真去研究探討。

最後就是64爻思想。簡單來看64爻就是在八卦的基礎上,排列組合變化延伸而來。每一爻的思想與人事萬物相對應,在數的變化邏輯下,豐富了易經的內涵和外延。


皇叄藏


總的原則,易經的思想體系是通過對易經卦象以及卦爻辭的解讀過程而形成的,也是各個時代的聖賢思想家們用他們時代的思想發展階段特點解讀易經的象與理。

談易經的思想體系。首先應該先了解易經的基本結構:

從易經發展的時間先後:

---伏羲畫八卦,講述天地八元素,天地風火水澤山雷;

---周文王重卦成64卦,並系卦辭爻辭,(也有說64卦早已有,並非文王時期才有,這裡不深究)

至此,易經的經已經成形,而易經的功能只是用來占卜,此後再成的則為解讀易經的傳了。

---到春秋後期,孔子解易,作易傳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從歐陽修開始,到目前很多易學家都認定十翼非全部孔子所著,而是形成於春秋晚期至秦漢初,這也不是重點不深究。)

至此,我們今天所講的《周易》就成了,包括《易經》與《易傳十翼》,從易傳誕生開始,易經就已經不只是占卜的書了,而是成為了中華文明解讀世界人、事的載體。

提及關於易經的形成,對於能更宏觀地系統地理解易經的思想是有幫助的。至少必須要了解體會易經不是一個人突然某一天就寫出來的,而是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才基本成型,易經真正形成體系性的思想,又經歷了兩千年。

以下進入題目所及的正題,易經有那些思想體系?其實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得清,只是表達一點個人的認知,

易經的思想體系形成於對易經裡所蘊含的不同元素解讀而成,象、數、辭(理)、氣、玄(從象數分離)。其中以象數辭為主體,氣與玄後期演變的。

易經本身只有64個卦的卦象以及很生澀的卦爻辭,怎麼解讀易經?

爻是怎麼來的?

辭是怎麼來的?

卦辭與爻辭又是根據什麼來解讀卦與爻的?

易傳又是怎麼來解讀易經的?

易經的思想就在對這些問題的解讀過程中形成。

在這些解讀過程裡,就形成了以下幾個基本的思想:

一:位與時的思想,什麼時間處在什麼位置該做什麼事。違背時與位行事則是不吉。最明顯的比如說乾卦,從初九到上九,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龍躍於淵、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

二:陰陽辯證的思維,64卦由陰陽兩種爻組合而成,以解讀天地間的一切事,也即使天地間的一切事裡都有著陰陽的兩面性。而非絕對的非黑即白的單一性,這種辯證的思維建立起來了中華文明裡的整體觀。即使今天咱們國家的外交經濟政策都有很強的整體觀大局觀在裡面。

三:對天地認知思維,陽尊陰卑天尊地卑解讀形成的等級思想,

四:道的思想,什麼是道?無法用語言表達,將道放到哪,道就成為那個行業至高無上的精神宗旨,所謂喝茶講茶道插花講花道等等,

五:漢京房在對易經的解讀以卦爻的象為根本,將天干地支節氣納甲術與卦爻融合,到今天的所謂黃道吉日等黃曆裡的東西都是根據此演變的。

七:易經玄學派在解讀易經過程裡形成了道教,

八:中華文化裡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思想理論也都是通過對易經卦辭爻辭以及卦象的解讀過程形成。從易學義理派演變而來,由以漢王弼開始,宋程頤朱熹為代表。

等等吧,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其主流基本都是依託於對易經的闡釋而成,世界觀宇宙觀也都是在對易經卦爻象的解讀過程中建立與發展。就一個什麼是太極都可以形成幾套思想理念了。

對易經的學習只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普通人,也可以只用普通人的視角以實用的理念去學習易經,這本身就可以是一種思想了,只是這種思想形成於怎麼學易經,同樣是因為易經的博大精深而成。

歡迎關注,聽八叔從普通非文化人的視角分享讀易筆記。只是得慢慢來,哈哈!


帥八叔


看到這個題目感覺很深,很高、很大。想了好長時間,斗膽提筆探討一下。


《易經》指導人關觀察世界 認識世界,從而指導自己改造世界的五種思維方法: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像素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這五種思維方式,各有自身的特點,各有自身的作用,相互之間不能代替。構成了《易經》的思想體系。

一、直觀思維

直觀思維,就是以感官或者經驗判斷事物及其發展趨勢的一種思維方式。易經以直觀思維來描繪天地萬物,來體認事物,判斷事物與人事的吉凶禍福。決定人們行為的進退與取捨。

直觀思維,是人類認識自然初始階段的思維方式,是事物的體外形象在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作出判斷結果。但直觀思維在認識事物上具有兩面性,膚淺性,簡單性的缺點。不能全面認識事物的本質。因此,直觀思維,只是外在現象判斷的一種膚淺思維,不可盲目應用。

二、形象思維

心像思維是直觀思維的進步,它是通過對事物外象的再現、拆卸、組合去體會事物中的道理,甚至創造新意。

形象思維,在整個認知的過程中,雖然蘊含著理性的推理過程,但還是具有侷限性。不能代替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

三、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指遵循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的法則有很多。從易學角度講,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分類、類推和思維形式化。

1,分類

《易經.繫辭》:“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將天下紛繁複雜的萬物分為八類。萬物各歸其類,各分其性,《易傳》認為,類是事物之間相互溝通的紐帶,事物和事物之間本來是有區別的,從他們的名稱到性質各守其界,不可超越。但是從類同的角度來看,事物與事物之間又互相溝通,可以超越。

2,類推

類推是指把一個事物的類別屬性,推及同類的另一事物身上。以求對另一事物有所認識的思維形式,他是分類思維形式的繼續和延伸。

類推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走過具象─抽象─具象的曲折道路。對新事物的認識比較深刻,已經進入了理性思維的模式。雖然是初步認識,已經開始超越形象。

3,形式化

形式化是指注重思考問題所遵循的思維形式。不涉及問題的具體內容的一種思維取向,只管對錯,不管真假。所謂的對錯,是指思路是否符合思維法則和公式。所謂真假,是指所思考的事物是否與實際相符合。

四、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指以運動的,聯繫的,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的思維形式。辯證思維是《易經》思想研究中蘊含的最為突出,豐富、系統的一種思維形式。就其內容而言大體可分為三個方面:變易思維,相成思維、整體思維。這三種思維形式,構成了人類理性思維的高級形式。

五、象數思維

象數思維是以符號和數字為媒介,來認識推斷或預測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思維形式。以象與數的比擬和數的概念來應用到確定事物判斷的思維中,以象數合一的觀念,考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和規律。

《 易經》就是以象和數相互轉換的觀點解釋卦爻象和事物變易的過程和法則。

我想《易經》的思想體系這個命題,隨著對《易經》認識程度的不同會有很多種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只要我們不斷探討研究,《易經》的思想體系肯定能推動人類的進步與文明。


以上只是一己之見,還望有識同仁批評指正。共同進步。共同關注。


見龍在田337


歷史上《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現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現在我們所講的《易經》一般指《周易》。

近代以來,因為傳播的工具,傳播的途徑,傳播的速度都跟以前大不一樣,促使國學及各類學術研究重新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況。其中研《易》有成者不下幾百人,專著不下幾百部,論文更是數不其數。

《易經》是研究宇宙間事物發展規律的學問,是宇宙的本質法則,其核心“八卦”則是宇宙萬物運化的最高標誌,是具有陰陽屬性的表現符號。

《易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享有極高地位,並且被歷史上的統治階層稱為“群經之首”,對中國和世界的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以及科技、天文、歷史、數學、醫學、氣功等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易經裡面思維表現形式,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從最初的象數、陰陽、五行開始,一直延伸,一直髮展,從而構造了龐大的易的思維體系。

一、陰陽思維

簡單的講就是:萬事萬物即對立而又相互存在。

我國古代先賢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分為陰和陽對立兩大類。

陰陽本身是對立的,但又相互扶持,相互作用,缺乏哪個都會使萬事萬物不在存在,正所謂: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陰陽思維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由此而產生,它們的變化無窮無盡,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

陰陽既對立又相互存在,它們首先產生了構成萬事萬物的五個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再推動其它事、物的產生和發展。

二、五行思維

簡單的講就是:萬事萬物即相互存在,但又對立,而且在特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換。

從陰陽的基礎上,演變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也就是五種基本的物質,它們相互生扶,相互剋制,從而推動事、物的產生及發展。

五行思維認為萬事萬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比如木本生火,但如果火勢太旺,那木必定會被完全燃燒而化為灰燼,這時候就不存在木了,而只有火。又比如木本克土,但如果土勢不止,那木肯定會被埋沒而不再有木,這時只能看到土了。

這就是所謂的相生又相剋,但萬事萬物並不只是一味的生或克,它們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相互轉換。“焉知非福”、“月盈則虧”就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

這兩種基礎的思維方式,推動了其它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比如:

一、形象思維

《繫辭》中有言: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想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縱觀六十四卦,“象”貫穿了始終,每一卦有“象”,每一爻有“象”,以“象”寓意,以“象”喻理。

二、邏輯思維

繫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闡述的過程可以認為是簡單的邏輯思維。

但縱觀易經的整個發展史,形象思維相對於邏輯思維來講,還是佔有比較大的成分。

三、歸類思維

易之同人卦言“君子以類族辨物”。易首先把萬事萬物進行分類,把類似的事、物歸為一類。

比如乾卦,乾為天卦,它主要表現的就是天、君,表示各類事物“元、亨、利、貞”。

所以乾宮八卦基本圍繞這個表示而進行歸類。

比如天澤履:“虎尾,不蛭人,亨。”

比如天火同人:“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四、模糊思維

易經八卦都有各種的表象,比如乾卦:“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 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療馬、 為駁馬、為木果”。總之,凡是極健、極剛、極 硬、極老之物,皆可歸屬於乾。

同樣一個乾卦可以代表各類事、物,這不像西方哲學對某個事、物有相對確定的定義。

比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定義,

又比如弗洛伊德對夢的定義。

當然,易經所體現的思維各種各樣,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角度,那得出的思維方式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在陰陽及五行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它們即相互對立,又相互存在;它們即相剋又相生。從而推進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也衍生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新易者


易經思想其一,是所體現宇宙生成的“太極”學說,和“陰陽和合”的辯證法則。見下圖: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 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接著討論太極,可不可以換一個說法,太極就是幾百億年前宇宙爆炸之後,一直存在的“萬有引力”?宇宙最初的“物”從哪裡來?造成“物”不斷膨脹最終爆炸的力量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很深,無法解決。太極的規律不僅存在太陽系,遙遠的銀河系、仙女星系也存在水,那麼也有生命。

易經思想之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人的行為活動、思想道德要效仿天之道,熠熠生輝,大公無私,以天德統領萬物運行,“以萬物為芻狗”,不偏不倚。“天何言哉?而四時運,寒暑來?”。跳出地球的平面,在太空中,人也是一個“小宇宙” ,人往往自己不知道,是因為後天的慾望矇蔽了雙眼。

易經思想之三,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點就不用詳細展開討論了。

可能大家注意到了,儒家、道家多尊崇《易》,各有各說法,都有道理,儒家側重於社會人事,道家側重於自然天道,真正對中國文化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應該是“大道之源”的最古老的《周易》哲學。儒、道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變化,後來又進來一個佛家,可謂雜揉並進,或者儒釋道皆通,分不清了。






思我美人


一陰一陽之謂道,形面上者謂之道,道是易經的核心理念,所謂道法萬物。

道,在不同的階層,產生不同的思想。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不知眾位大神發現沒有,古往今來的易經,在帝王眼裡,是治國 權謀之道。

在大臣以及讀書人眼裡,為民治 哲理 進身之道。

在士農工商眼裡,趨吉避凶,時令農耕,求財獲利的的法門。

這個現象說明,易經的道,是變,在什麼階層的眼裡,易經就是什麼思想,並非僵化不變。



從大洪水時代到現代,時代 時間 空間 人一直在變,易經數度推演,也一直求變,易,本身就是變。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世事變遷,草木枯榮,人去人來,可代代相承,生生不息,易經的理念——再生。

二十一世紀是兌卦,是水 澤的意思,海上之爭 能源之爭。工業化 網絡化,不管如何進步,遵遁自然 融入自然,才是根本之道。


啟鴻35


我認為就是中華民族發現,發明, 逐步完善發展的辨證維物主義科學體系,也就是陰陽辨證理論。陰陽包括了宇宙空間,自然空間,這個空間裡產生的萬事萬物的內部與外部之間,內部裡面,處部與處部之間;這個空間產生的生命體,特別是產生的人類社會,這個社會內部 ,包括每個人,與整個宇宙空間的動轉模式,演化過程。它們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都在一個空間內, 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相對矛盾, 在自己的內部和處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發展。 易經的思想體系太多了,是中國祖先的,發現,發明,創造的智慧結晶,現在還在完善,補充和發展。 就我所學習和了解的自認為有: 伏義先天八卦,易經;文王的後天八卦,演卦六十四卦,易經孔作的周易,道家的眾多理論,古人傳說發現的河落文化,歷代古人有關這方面的書籍,論述多如瀚海;還有 五行文化;古黃歷內的知識文化, 天地人的有關文化;中醫,中藥的八綱辦證,七情六慾,四氣五味等的治病藥理原則;曰月,星昃運行規則,銀河,北斗,三星,二十八宿,四季變化,年月日時,人的四柱,風水學,等等很多都應屬易經文億範圍內。 我只是一個喜歡讀點雜書的人,說的不算數,答點題只是找點樂兒! 希望一些專家學者耒給大詳細的講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安然29366147


《易經》本不復雜,複雜就是後人把它複雜化,《易經》的前身就是一副八卦圖,後人用文字洋洋灑灑萬言,還是沒有把它講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沒個人都能從《易經》裡面得到靈感,諸子百家應運而生。

我認為《易經》的體系,就是宇宙萬物自然,運行變化的規律。就像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週而復始。一年之中有四季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對立而又統一。


紫陽師傅


易經的思想體系就是由六十四個自然現象和三百八十四個社會爻象組成。是成熟的完整的系統地文化體系,易經造字和形成思想體系都是根據自然現象的內涵為基礎。孔子作易傳構建六十四個社會生活常理,社會生活常理引導人們學習自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開發自然。黃帝陰符經有句話叫做,“自然之道浸,故萬物陰陽勝”。因為自然創造生命,養育生命,所以,地球上萬物及人類才能勝利。孔子構建的四百四十八個社會生活常理,人們現在是隻用不知來自孔子易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