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明名臣,一舉讓兩省GDP直線飆升,皇帝下令將他砍頭抄家

一、被一眼看穿的美好未來

公元1405年,五官端正、唇紅齒白、體態優良的于謙年滿七歲進入小學,這孩子在學校不但成績好,更難得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深受老師寵愛。江湖傳說某天天氣明朗,戴著紅領巾、臂掛三道槓的于謙去街上玩,別的孩子在繁華鬧市中要麼在人群中你追我趕,要麼在戲臺子前駐足流連,只有于謙踱著小方步,淡定地在人群中踽踽而行,當時街邊一個和尚見到了于謙,竟然當眾驚呼:這孩子不得了啊,從面相看,以後絕對是個王侯將相。

現在我們要說:這和尚不得了啊,原來佛祖門下盡是高人,一眼就能看穿少年兒童的未來,幾百年後的2011年山西科教文互助基金搞的那個紋理測試算個啥?為什麼媒體都說這是哄人的把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紋理測試沒有歷史實踐成果。

1421年,于謙考取了進士。

大明名臣,一舉讓兩省GDP直線飆升,皇帝下令將他砍頭抄家

踏入政壇的于謙很快顯出了自己的不一般,他每天總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別人喝茶、看小說,而他卻潛心鑽研業務,認真揣摩公文的寫作技巧,兢兢業業地協助領導做好一切行政事務。機遇總是偏愛勤奮的人,1426年,因為在查辦朱高煦叛亂的大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于謙得到了剛即位不久的宣宗的充分肯定,立刻被任命為御史,並巡按江西,不久又被越級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同時兼任山西和湖南的巡撫。

作為一個完全沒有背景、無關於世襲的28歲省部級幹部,誰敢說于謙不牛×?

于謙到任以後,很快輕裝騎馬走遍了轄區內的所有地方,他深入基層,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認真聽取群眾呼聲並體察民情。當時明朝動不動就鬧旱災、水災,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嚴重影響了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于謙向朝廷建議國家開倉放糧,主動給低保戶送溫暖,到了年底,能還的就還,不能還的就免。除此之外,他在轄區內大搞基礎建設,督促各地官員興修水利,大力實施綠化工程,並且在道路兩旁打井取水,解決了轄區各旅遊景點遊客的飲水、避暑問題,改善了環境,推動了農業、旅遊業的發展,受到了人民群眾的一致讚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敢在當地搞“土改”,把那些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地收歸國家,統一開發,收益全部上繳國庫用以支持邊防建設。

年輕的於巡撫對下屬官員的人事任免不看背景、不看長相,也不看學歷,他只關心一點,那就是政績有木有!那些為老百姓幹實事的官員總能得到他的提拔任用,而對於手下有些人當官不為民做主,于謙直接讓他回家賣紅薯。

有這樣的父母官是百姓的福氣,于謙在任的那些年,山西、湖南兩地GDP直線上升,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日趨好轉,巡捕房警察幾乎無賊可抓。于謙在國內的人氣暴漲,民意調查拿的全是五星好評,數次成為大明版《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

二、我來拯救大明江山

37歲的時候,于謙被提升為左侍郎,享受二品官員的俸祿。

當時英宗年幼,國家朝政由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三楊”對於謙很重視,只要是于謙上奏的公文,都會得到優先批覆。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三楊”去世,太監王振獨攬大權。這王太監認為于謙迂腐、木訥,既不給他送禮,也不會人前人後溜鬚拍馬,所以找了個藉口把于謙送到司法部門判了個死刑。關了三個月,王太監又把于謙給放了,但還是給了一個處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

這個處分帶來的後果是引起了一場萬民請願的運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和百姓在宮門前跪成黑壓壓的一片,堵得水洩不通。王太監知道這事兒鬧大了,因為連周王、晉王都對此事不滿,經常來信來電錶示強烈關注事態進展。由此,于謙得以被重新任命為河南巡撫。

大明名臣,一舉讓兩省GDP直線飆升,皇帝下令將他砍頭抄家

任命當天,當地的盜賊、車匪、路霸、販毒人員開始召開緊急會議實施轉移。著名球員的轉會只是會影響部分球迷,著名官員的轉會原來可以影響整個社會。于謙在河南巡撫的職位上一共幹了18年。

公元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上任第二年,國家就爆發了戰爭,蒙古人大舉進犯明朝邊疆,王太監挾持英宗親征,戰至土木堡時竟然讓蒙古人把英宗給俘虜了。朝廷瞬間大亂,土木堡一戰國家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已經損失殆盡,京城周邊剩下不到十萬軍隊,大明已沒有把握能夠保全王朝。臨時代行皇帝職責的郕王也拿不定主意究竟是該遷都還是該奮起抗擊蒙古軍隊,而平常那些趾高氣揚的大臣們到了關鍵時刻,誰都不敢站出來表達個人意見。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之時,誰能為這個國家的命運指明一個方向呢?答案是于謙。他從群臣中站出來,果斷向郕王建議萬萬不可遷都南京,因為國都乃國之根本,都城一動全國都將陷入動盪,軍心、民心一動,唯一的結局就是被滅國。

其他人還有意見嗎?沒有,因為誰都怕承擔後果。既然無意見,那就打吧。郕王實際上也沒個主意,他只能抓緊了于謙這根稻草。于謙臨危受命為兵部尚書,他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完善國家的政治體系,請求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可郕王竟然不願意。無語了,歷朝歷代,不知道多少人為了當皇帝而不惜拼個你死我活,搞農民起義的有、將領帶兵政變的有、皇子之間互相搞謀殺的也有,誰都是拎著腦袋不顧後果地奔著龍椅去,可這郕王竟然不幹!不是謙讓,說白了,他是怕死。

請記住這個人的名字—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他能成為皇帝完全是因為于謙在朝上大罵了一句:你怕死,我們又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你們老朱家的江山?朱祁鈺面子上掛不住,只能做了皇帝。實際上這個怕死皇帝后來也沒活多長時間,過完30歲生日就掛了。

于謙從全國各地調來大量二線部隊和民兵馳援京城,同時下令各兵工廠加班加點趕製兵器;將京城外圍的人民群眾調入京城內,軍隊支領存貯在通州的糧食,不留給故人。他還向代宗舉薦了大批文官和武官,並獨立承擔軍隊事務,軍令狀簡單有效:如果沒有成效,你就判我的罪。

蒙古軍首領也先帶著軍隊一路殺向京城,這些匪軍不但手持兵器,而且握有一張令明朝十分忌憚的人肉盾牌—太上皇英宗。真無恥!這何止是綁票,這是典型的下三濫手法啊,江湖小混混都不屑用的手段。于謙在京城內調兵遣將,把兵部事務交給侍郎吳寧打理,而他自己親上前線進行督戰。因為戰前準備工作十分紮實,軍隊士氣一直高漲,整座京城一時竟然無懈可擊,蒙古軍隊在彰義門外還有一個頭目被俘。

大明名臣,一舉讓兩省GDP直線飆升,皇帝下令將他砍頭抄家

蒙古軍隊有些氣餒,千里迢迢從大草原跑到了這裡來,難道是為了旅遊麼?眼看著這明朝京城在於謙的打理下固若金湯,硬攻看來是行不通了,只能是另想辦法撈點差旅費。叛變的宦官喜寧向也先出了一個餿主意,拿太上皇英宗去和大明王朝換錢。也先邀請于謙等人出城去談這筆人肉交易,代宗果斷拒絕了。也先很煩躁,打又打不過,敲詐也未遂,很丟人啊!于謙知道蒙古軍隊不會善罷甘休,他準確判斷出蒙古軍隊可能攻打德勝門的軍事意圖,在德勝門外埋下了大量伏兵,設伏後又派出幾名騎兵去城外誘敵深入。也先果然上當,而且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的一萬騎兵死傷很多,屍中還包括他的親弟弟。

也先的要挾無人答覆,加上各地支援京城的明軍源源不斷趕到,也先分析了一下戰場形勢,無奈之下只能帶著他的蒙古軍一路西撤,于謙指揮軍隊一路追殺到居庸關才作罷。戰後評功,于謙當然是重中之重,代宗封他為少保、總督軍務,于謙推說不要,代宗說,你不要也得要!

三、再追也追不回來的兵部尚書

戰爭平息,于謙又做了一項為大明王朝擦屁股的工作。被明軍打回草原繼續放牛養馬的也先感到打不過明朝,還得為他們養著一個下崗皇帝真的不划算,乾脆送回去算了。也先派人來到大明朝,說你們那太上皇如果還要,就派人去接;如果不要,我就扔草原上喂狼了。代宗很不痛快,對於謙說,當初我不想當皇帝,你偏要我當,如今當上癮了,又得把老皇帝接回來了。于謙說,這位子你既然坐了,就不會改了,人家現在要放了太上皇我們不去接,那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的,江湖有句名言,做人要厚道啊!代宗沒招,只得同意。

大明朝又恢復了平靜,百姓種田的種田,官員上班的上班,于謙每日繼續在兵部為了國家忙裡忙外。他性格忠厚,從不拉幫結派,遇事公正無私,真正的兩袖清風,一身正氣。這樣毫無缺陷的大臣誰不敬他三分?有次皇帝派人遠赴真定、河間去採野菜,去直沽採製魚乾,于謙知道後直言這種行為是鋪張浪費,皇帝馬上表示以後要堅持勤儉節約。皇帝想用個人,總是要把于謙拉過去徵詢一下他的意見:老於,你看這人咋樣啊?于謙總是如實回答。因為說過很多人不行,所以于謙也得罪了不少人,那些因為他一句話而得不到提升的人通過各種途徑對於謙進行打擊報復,彈劾的、寫大字報的、製造不利小道消息的,行為各異,但目的相同—搞死於謙。

代宗瞭解于謙的為人,所以哪怕于謙周圍是暗箭如雨,他也能夠力保于謙毫髮無損。

當年也先要把太上皇英宗賣給明朝講和,于謙沒有接受這筆交易,這令英宗一直耿耿於懷。也是當年那場戰爭,徐有貞提出遷都,被于謙在朝上罵了個狗血淋頭,偏偏後來於謙又打贏了戰爭,這令徐有貞一直抬不起頭來,夾著尾巴一直生活在往事的陰影裡;石亨犯了軍紀,本是于謙請求皇帝寬恕了他,他感覺無以為報,於是向朝廷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擔任官職,可被于謙拒絕並指責他這種行為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報恩,這令石亨又愧又恨。

這樣一個正直有餘,婉轉不足的老書生性格,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里,怎會不得罪人呢?禍根,就是這樣被埋下的。歷史證明,小人得志是經常有的事情。

大明名臣,一舉讓兩省GDP直線飆升,皇帝下令將他砍頭抄家

公元1457年,明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將石亨、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趁代宗病重,發兵擁立太上皇英宗復辟重新登上了皇位。代宗一倒臺,于謙就失去了保護傘,更何況新老闆是對他耿耿於懷的英宗。這英宗也真不含糊,剛奪回龍椅就把于謙投入了大牢,那些懷恨于謙的人紛紛跳了出來,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往于謙頭上堆,大到圖謀另立太子,小到貪汙受賄強搶民女。于謙坐在牢裡都還是保持著那個死腦筋—人格就擺在那裡,不解釋,你懂的!誰懂你啊?人家是要搞你!

英宗知道,這麼多罪名,于謙必死無疑。可於謙對於他老朱家的江山來說還是有功的,當年蒙古軍進攻,如果不是于謙,這明朝的江山還在不在都難說。殺還是不殺于謙,英宗有些猶豫。徐有貞的一句話決定了于謙的命運,他對英宗說,這于謙不殺,那復辟這事兒能不能真正落實好就難說了,因為于謙是代宗的重臣,聲望很高,而他未必又會擁護你啊!

英宗殺了于謙,家人都被充軍邊疆,去抄家的士兵進了於家發現除了皇帝賞賜的一些物品值點銀子,竟沒半分多餘的錢財。

于謙死了,一代名臣就此隕落。

那幫陷害於謙的小人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呢?徐有貞後來被石亨陷害貶為平民;石亨沒過幾年也被捕入獄,到死也沒能出來;曹吉祥謀反,被滅族。再後來,于謙之死真相漸露,公元1465年憲宗即位後隨即對他進行平反、追悼、追封,只是再追也追不回來那個為了大明江山嘔心瀝血的兵部尚書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肖淋文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