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元朝末帝被朱元璋狼狈赶出了北京城,一年之内为何敢3次卷土重来?

黄周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平定了江南各派势力,建立了大明朝,并没有贪于享乐。

同年七月,朱元璋挥师北上,开始北伐元军。8月,明军势如破竹,不可抵挡的攻向北京。

元惠宗被迫携残余力量仓皇外逃,一路北上,经居庸关,逃归先祖起家之地蒙古草原。但是很快,元军开始着手对占领北京城的明军进行反击,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动了三次进攻。

很明显,元蕙帝不是忽必烈,明军战斗力也不是宋军可比的,结果三次都是以元军惨败而告终。

那么元军为什么敢于三次卷土重来呢?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它的本民族人口基数很低。

哪怕是在元朝与四大汗国最鼎盛时,全世界蒙古族的人口也只有2000万人左右,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此在中国分布的蒙古人并不多,大部分都在中国北方的草原上,且多为骑兵部队。

蒙古人在中国部署的军队大多数都是以仆从军为主。所以明军北上的时候消灭的大量元军,实际上都是各族的仆从军,其本民族的人口和军队损失并不是很严重。

所以,当明军占领北京之后,元朝并没有因为国都被占而土崩瓦解,而是立刻纠集军队南下反击。这主要是由游牧民族的特性来决定的。

游牧民族看重军队和人口,所以只要这两样还在,实力就还在,在这一点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2、元朝蒙古人虽然还是蒙古族,但是基本上已经适应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其皇族在接受儒家文化熏陶之后,王天下的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

蒙古人在入主中原之后,迅速的接受汉化,其历代皇帝,都以儒家为师。

所以到元末时期,基本上已经和汉族的皇帝没什么区别了,这也是后世中国为什么把元朝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元惠帝在遭到挫败之后,立刻重整旗鼓再次与明军交战,其主要原因也是与其长期接受儒家思想,把中原作为统治基点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由于蒙古人在中原享受了接近一百年的荣华富贵,其族人早已习惯了汉族人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人已经无法再回到北方去忍受刺骨的寒风了。

虽然元惠帝在被朱元璋赶出北京城之后,心有不甘,多次组织军队南下与明军交战。但是此时的元军在享受了百年的安逸腐化生活之后,再不复当年的武勇。

且元朝在中国统治期间仍在各地不断的制造杀戮,导致各地民怨沸起,不断起义抗击元军。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基础。

所以哪怕其不断的卷土重来,也是无力回天,只能乖乖的退回到草原上去了。


有书博物馆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在明朝北伐大军日渐逼近的情况下,元朝末代皇帝惠宗率皇后妃嫔及心腹大臣们,出大都健德门北走居庸关往上都避兵。

惊魂未定的元惠宗在得到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的粮食、兵员接济后,总算在上都安定下来,随即开始部署对刚刚夺取大都的明军开始反击。其之所以能很快发动反攻,基础在于当时各地残留的元军及拥护元朝的各族地方武装尚有相当实力:除了左丞相也速所部五万扈从亲军外,驻屯山西的扩廓帖木儿部、陕西的李思齐部皆拥众数十万;甘肃地区的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将,也各有数万人马;辽东方面的也先不花、纳哈出、刘益、洪宝宝等,虽相互不和,但也都拥有雄厚的实力。

九月初,元惠宗召集群臣于上都会议,以也先不花替代病逝的失列门为中书左丞相,以纳哈出接替其为辽阳行省左丞。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也速为梁王,准备出击明军,并遣使征兵于高丽,以壮声势,正式打出了绝不与明王朝妥协的信号。

按照惠宗急于恢复大都的计划,一直屯兵太原的扩廓帖木儿整兵北出雁门关,准备绕道居庸关南下,以达到出敌不意的效果。而此时,徐达统帅的明军主力也正准备西征太原,在得到大都留守的孙兴祖的求援报告后,徐达不但没有分兵回援,反倒加速前进,趁虚直取太原。扩廓帖木儿最终绷不住了,仓皇回兵太原,而明军则以逸待劳、在太原城北张网以待。当年十二月,风尘仆仆的元军遭遇徐达大军伏击,兼部将豁鼻马部战场降明,扩廓帖木儿以损失近四万人的代价,西蹿甘肃,明军就此控制山西大部。

第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元惠宗进扩廓帖木儿为中书省右丞相,以振作其心。同时,以左丞相也速的五万扈从骑兵进屯全宁路,准备待机南下。这时的明军主力正西征关中诸将,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等节节后退,仅到三月,明军就基本占领关中。此时,也速率五万精兵进袭通州,明太祖急令常遇春、李文忠以步卒八万、骑兵一万回师阻击,等常、李大军回到大都时,攻城不下的也速已经退兵,常遇春不想错过战机,率军追击北进,猛攻上都,惠宗及元廷重臣们已先期北逃应昌,常遇春遂攻拔上都,斩留守的宗王庆生、平章定住等班师。

四月,继续西征甘肃的明军主力,在临洮迫降了李思齐的十余万军队;张良弼退往宁夏投奔扩廓帖木儿,其弟张良臣以庆阳降明,但六月,张良臣又据庆阳城反叛,徐达、冯胜等即以大军将庆阳围得水泄不通。而元廷也调兵遣将以图解围,七月,扩廓帖木儿部两路精兵在韩札儿、贺宗哲率领下,连破原州、泾州,分别在驿马关和凤翔两路逼近庆阳,与明将冯胜、唐胜宗等相持不下。八月,关中元军残部孔兴、脱列伯东袭大同,以牵制前来增援的李文忠部明军,这样,围绕着庆阳围城战,元明双方展开了大规模、多地域展开的会战。

但毕竟明军士气高昂、给养充足,八月末开始,各战场上的元军陆续败绩,孔兴、脱列伯的关中元军在山西马邑一带,被李文忠部围歼,脱列伯战场遭擒,孔兴西逃绥德后,被军心已变的部将们杀害;在徐达亲自指挥下,庆阳城里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张良臣部下姚晖等私下开城投降,张良臣自己投井自净;消息传出后,在驿马关前和凤翔城外苦战不前的韩札儿、贺宗哲两军,立刻撤军北走,至此,庆阳会战又以元军失利而告终。

庆阳会战后,出乎明军诸将预料,仅过了两月的该年底,急于雪耻的扩廓帖木儿亲帅大军南下围攻兰州城,并巧施围城打援之策,一战歼灭了明巩昌守将于光率领的援军。到了次年(公元1370年)正月,扩廓帖木儿再次领军南下,兵锋所及直达定州。在此形势下,明太祖决定再次北伐,兵分两路,以大将军徐达主力趋定西,寻机与扩廓帖木儿决战;以左副将军李文忠部出上都、袭应昌,以图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三月,徐达与扩廓帖木儿两支大军深沟高垒相持于沈儿峪峡谷,初战的几次交锋中,元军曾有一定优势,小挫明军,但也无力攻破明军防线。进入四月后,没有巩固后方补给的元军士气开始动摇,将士多有逃离,明军趁势全线出击,大败元军,生俘剡王、文济王、国公阎思孝等权贵,以及元军名将韩札儿、虎林赤、严奉先、察罕不花等八万多将士,扩廓帖木儿以残部远遁岭北。东路军李文忠部则一路凯歌,连取兴和、察罕脑儿等草原重镇,擒获元军大将竹贞等。李文忠进入上都后,得知元惠宗刚刚于四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应昌,于是率军急袭,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惊慌逃遁,皇子买的里八剌及许多后妃、官员皆做了明军俘虏。。。。。。

经过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三次大规模较量,元廷先后丧失数十万军队与大片领土,再也无力反攻大都及中原诸省之地了。


中山王徐达像


史海悠游闾春晖


元朝末帝为何会一年之内敢3次卷土重来是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元朝虽败但未亡,所以还有可以和朱元璋抗衡的资本,再者元末明出,明太祖刚站稳脚,国力也需恢复,整个大明就如刚成青年的雄狮,所以元末帝趁大明羽翼未丰一年内三次出战,为的是也许能扭转乾坤。


贝贝天悦


元顺帝为何敢3次卷土重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实力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力量,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实力依存,并且还有王保保这样的勇将。这些因素决定了元朝有实力能够进攻北京城。


二、明朝初年建都南京,北京城只是一个边塞重镇,加上徐达刚刚收复北京城,立足未稳,根基不牢。蒙古又在北京城经营90多年,熟悉地势,蒙古大军就想趁明军立足不稳之时重新夺回北京城。


sobermen


e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皇帝被打败亡国之后,自然心有不甘,尤其是一想到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英勇抗击,称霸中国的伟业竟然葬送自己手上,都想恢复霸业,再创辉煌。开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势所趋,难以卷土重来,尤其是明朝厉害的火器,打的元朝蒙古人更是处于弱势。



历史上的小书童


我觉得,元朝或蒙古人已经把大都甚成北方都视为自已的地盘,在他们看来,是朱元璋抢了他们的地盘,所以蒙古人必须卷土重来,夺回他们的地盘。

后来蒙古人又多次进犯明朝,也是因为不甘心。包括后来金的后裔后金即满清,重新入主中原,估计也存有夺回过去地盘的想法。


滴水载舟


说到底还是心有不甘,毕竟蒙古称霸世界百年,而且汉人此前400年都是军事上的弱势,他们一时半会心理上还没法接受这个现实。类似大英帝国等老牌殖民强国在衰落后,还逞凶打了几仗来挽回颜面。


喜者寡言


首先,元朝虽然在中原各地战败,但是逃回蒙古的大多都是精兵强将,实力依然雄厚,依然可以与大明王朝对抗,依然有实力和大明王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其次,元朝定都北京城(也就是元朝的首都元大都)九十多年,根基牢固,对北京城的地形也是十分了解,有利于元朝对明朝的作战。其次,明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国立不强。使得元朝敢对明朝发起大规模的作战,同时,明朝定都南京,对边关北京城没有强有力的支援,也是元朝敢多次攻打北京城的原因。最后,就是元末帝虽然战败逃回蒙古,但是元朝依然存在,依然没有灭亡,依然想打进中原,一统江山,实现昔日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