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建設精神文化,鍛造集體班魂——班級文化建設班主任演講稿

本文的演講時間是15分鐘之內。演講主題是“如何進行班級文化建設”。下面附上演講稿全文。因為是公開的演講比賽,比較中規中矩。大家遇到類似活動,可以參考使用。

建設精神文化,鍛造集體班魂——班級文化建設班主任演講稿

山東棗莊市中區實驗中學713班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來自XXX的XXX。今天我很榮幸地站在這裡和各位專家一起探討班級文化建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建設精神文化,鍛造集體班魂》。作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我常想,什麼是班級文化的核心?什麼是班級文化建設的目的與歸宿?我們常常呼籲“以人為本”,在一個班級中,學生自然是班級組成的主體。我們的教育能夠給學生留下點什麼?是系統的知識體系?是潔淨雅緻的教室佈置?是獨特的班級管理?我認為都不是!什麼是教育——當孩子們遺忘了學校所灌輸的所有的知識後,仍能留存的東西,那便是教育,這也是能夠伴隨學生一生的東西,這也叫做素質!若想培養這種素質必須加強班級精神文化建設,而環境建設、制度建設等必須圍繞著班級精神文化建設而展開。所以,今天請允許我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曬一曬我的文化我的班!

經過三年的相處,在探索中,我的班級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熔鑄成了自己的班魂。下面我想和各位老師分享幾個關鍵詞,他們分別是:平等、擔當、感恩。


做沒有“規矩”的班級——用組織文化和制度文化促進平等

首先是第一個詞,平等。傳統的教育是灌輸,是教師制定規則學生只有遵守的份兒。而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班級氛圍更易於學生全體接受。對此,我有兩樣法寶:班級組織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

強有力的班委會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我們班班委會成員通過自薦、學生推薦、演講競選、任命試用、投票考核最終確定人選。班委會成員兩週進行一次工作述職,並負責幫助老師料理全班大小事務,自覺接受全班同學監督。由此一來,從班幹部的選舉任用,就為民主平等打下根基。

陶行知先生說過:“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學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就是讓學生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開學的第一天,我拿出一張紙貼在牆上,上面只有四個大字:班級公約。除此之外一片空白。學生自然很奇怪為什麼沒有條文。我對學生講解到:“規定是針對問題而存在的。今天是我們相處的第一天,沒有問題,自然就沒有規定。從今天開始,我們之間就鋪開了一張白紙,以後這張白紙上是畫上了美麗的圖畫,還是潦草的塗鴉,完全根據同學們的表現來決定。”由此一來,同學們為了減少公約條目的出現,表現的小心翼翼,自我約束能力大大加強。當然,漸漸地有些問題也會出現。對此,班委每週組織開一次反思班會,由全體同學舉手表決哪些問題需要列在班級公約裡。由此,班級公約就生成了。無論是誰,只要是違反了公約,一定會受到一定的小懲罰。但是我們班的懲罰方式比較新鮮。這是我班的《彈性懲罰通知單》。孩子們可以自己決定從中選擇怎樣的懲罰措施,也可以自己制定自我懲罰措施。這是兩位同學的作業,他們選擇在一週內整改作業,並將一次最優秀的作業張貼在我們的班級作業展示欄裡。對孩子來說,這樣的懲罰措施比較新鮮,在緊張的學習中增加一點趣味性。既可以消除懲罰帶給他們的消極影響,還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時時讓孩子們感覺到,在我們班,即使受懲罰,也是幸福的。比如說:對於預習不全面的同學,限一週內整改並將最好的一次作業張貼在作業展示欄裡。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問題漸漸違反的少了,甚至沒有了,再由全體同學決定是否把條目從公約中劃掉。公平地制定公約,公平地執行公約。在公平中,學生們學會了自制,培養了集體意識。我們班也成為了“沒有規矩的班級”。


不做溫室裡的花朵兒——用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鑄就擔當

第二個關鍵詞是,擔當。他們雖是孩子,但是需要長大。作為一名班主任,我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做溫室裡的花朵。要想打破這些孩子成長的溫室,必須讓他們懂得責任,學會擔當。圍繞這一主題,我們班展開了班級環境文化建設。大家通過照片可以看到,教師內牆“責任、紀律、榮譽”幾個大字赫然醒目。教師後牆張貼著詮釋責任的大型噴繪海報。教室外牆佈置成了班級風貌展示區,藉此提升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尊敬的評委,所謂成長就是踉踉蹌蹌的受傷,跌跌撞撞的堅強。讓他們懂得責任與擔當,不是僅憑几幅標語,幾句口號就能做到的。他需要一個老師時時刻刻抓住教育機遇,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行為的意識。那是七年級的一堂課,在我進行《慈母情深》的素質擴展時,讓學生聊聊自己的母親,可是一個小調皮卻說:“我媽媽是無業遊民。”下面頓時亂成一片。精心準備的環節被徹底打亂了。課,是進行不下去了。我整理下思路,表情頓時嚴肅起來,厲聲厲色地說道:“同學們,還記得你父母在嚴冬之中晾地攤時的寒風瑟瑟麼?總有父母是農民的吧,還記得他們烈日當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麼?你們還記得麼!如果你們的父母現在就坐在你們身邊。他們的心會有多痛!還記得老師剛入大學軍訓的時候,路過一所小學。我驚異於在這所謂教育聖地的居然還有這樣的一所小學。一片坑窪的土地算是操場,幾間簡單的平房算是教室。唯一能讓我感覺到這是所小學的就是不時從教室裡傳來的孩子們的書聲琅琅,就是那操場上的五星紅旗還在迎風飄揚!可是如今呢,我感到那時自己太淺薄了,因為我沒有見到你們!沒有見到你們在如此現代化的教室裡如此不知珍惜!孰不知,斷了線的風箏是飛不高飛不遠的,落葉終要歸根,人不能忘本啊!同學們作文中寫的好啊“人的嘴唇所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我希望你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記住,母親總會牽掛你!因為,有孃的地方,才叫家!”說到這,下課鈴響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完成,是失敗的一課,但是,到現在我都在思考,那天的目標,真的沒有完成嗎?我只知道,從那以後,我們班無論是課堂行為習慣,還是大型活動表現,他們都是我的驕傲!

我相信,一個教師征服學生,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愛。但是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愛,而是愛的有原則,有價值。最深刻的愛不是給他什麼,而是指導他自己去做並得到什麼。最珍貴的愛不是感情上的關懷,而是人生路上理性的指引。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適當地給予批評與責罰,不是害他們,而是愛他們。這對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百利而無一害。孩子需要成功,同樣也需要失敗,沒有失敗哪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孩子需要自信,同時也需要挫折,沒有挫折哪能鍛鍊他們不屈不撓的自信。經歷過失敗與挫折才能讓他們懂得責任,學會擔當。孩子們的日常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必須要求一個教師有抓住教育機遇的意識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行為的能力,只有這樣他才能將擔當兩個大字刻進班魂。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用活動文化和網絡文化培育感恩

最後是第三個關鍵詞,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現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難以避免的有自私的性格。如何把獨立的自我更好地融入到團體之中呢?營造一個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的班級氛圍,必不可少。對此,我們班經常性、長期性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感恩活動。比如由學生自己組織的感恩主題班會。在班會中,按照事先分好的33制學習合作小組,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小故事,互相吐露心聲。在我校舉辦的首屆“感恩五月”演講比賽中,以及手抄報比賽中,我班有多名同學獲獎。理論總是離不開實踐的,只有讓孩子們走進社會,才能感到回報社會的價值與意義。這組照片,是我班學生走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體驗活動。為了加強班級網絡文化建設,通過現代化手段讓感恩之心生根發芽,我班還組建了班級博客、qq空間,除了孩子們在上面記錄成長點滴,家長們也會經常登錄,並留下一些鼓勵的話語,虛擬的網絡搭建起了傳遞真情的橋樑。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網絡,每一個同學都準備了一本《感恩筆記》,每週至少記錄一次值得自己感恩的主題,讓感恩之心常在。比如,一位同學在筆記中寫道:“不必說這些年來媽媽是怎樣給我洗衣做飯,不辭辛勞地照顧我;也不必說她在我犯錯的時候怎樣悉心地引導我;單是她忍受十月懷胎的辛苦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足以讓我去回報一生!”我相信,多少年後,這潔白的紙頁會泛黃,清晰的字跡會模糊,但是這一個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小故事和那不忘感動,常懷感恩之心的成長曆程,定會成為他們人生中一串串璀璨的珍珠。


尊敬的各位評委。鳳凰花開季,畢業別離時,情動於衷,不道再見!2015年6月10日,我眼含淚水的送走了陪伴我三年的最可愛的孩子們。三年來,我們用組織和制度促進平等,用環境和行為鑄就擔當,用活動和網絡培育感恩。人生之路就好比航行在海上的小船,不只有陽光、雨露和藍天,還會有風雨、激流和險灘。多年後,當他們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後,他們也許不記得曾經給過他們無數次讚揚和批評的老師,也許不記得曾經為他們帶來歡聲笑語的教室,但是,我相信,無論走到何方,無論身處何地,擔當、平等、感恩這六個大字會永遠印刻在他們的生命裡,因為這是他們的班魂!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這六個大字都會伴隨著他們,勇敢而堅定地揚帆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