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島 君 說

近日,阿里巴巴公佈2018財年業績,島君看完被震撼了。

7.3萬名員工創造2502.66億元收入,平均每人貢獻330多萬元!阿里巴巴也成為國內人均產能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組織機構如此龐大,人均產能何以做到高水平?阿里巴巴拿什麼“點燃”員工?

以下是原阿里巴巴組織發展專家張山領,對阿里管理哲學的思考。

口 述:張山領

編 輯:葉開甫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正和島

經營一家公司很不容易,經常面對各種挑戰。很多公司的CEO有很好的想法,看到了未來的趨勢,但員工卻不能像阿里那樣拼出結果。

有人做過一個對比:如果隨機從研發、產品、運營、銷售、財務、HR等任何崗位裡各選10個人,拼專業能力是百度會KO阿里;而如果是團隊作戰,阿里會KO百度。

為什麼10個本來沒那麼強的個體,聚在一起變強了?這就是組織機制對人的激發作用。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7萬員工人均產能330多萬,憑啥?

1.戰略避免“被執行”

阿里的戰略會自下而上地思考和探討,然後自上而下地溝通與確認,

從基層員工、主管到總監討論下半年怎麼幹,然後“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彙報,大方向由馬雲做最後判定,戰略達成以後再一層一層向下傳遞。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大到戰略,小到目標大部分都是員工想出來的,是他願意做的事情,而單純自上而下的戰略往往是“被執行”,員工沒有充分的理解,戰略落地的時候很容易出問題。

2.管理者“向下看兩層”

很多公司會定一個年度目標,但為什麼是這個數?如果你不告訴員工背後的邏輯,員工不會太關心老闆想要的東西,一般會出現兩種結果,要麼完不成,要麼不擇手段把數字做上去。

阿里的管理方法有一點非常值得借鑑,就是“向下看兩層”,讓下面的兩層都可以直接聽到你的聲音,減少溝通環節在關鍵業務信息傳遞過程的衰減。通過這個方式,大家可以達成很好的理解,解決協同的問題。

馬雲經常出去參加活動,跟全球的大咖們交流,每次回來都會跟大家分享他的收穫,

讓大家和他保持同步,知道他在關注什麼,在想什麼。否則你已經看到了新的東西,下面的人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

3.覆盤不是“領導在講,下面人玩手機”

很多公司在做覆盤或總結會的時候,有個不好的現象:只有項目經理講,老闆在看,其他人玩手機。在阿里你沒法這樣做,比如雙十一結束後覆盤,不只是部門負責人在講,在場所有人都得覆盤,互相交流碰撞,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對業務做整體的判斷。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2017年10月,正和島商學院走進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園區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沒有過程的結果,都是垃圾

優秀的人才,會對一個組織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馬雲說阿里招的都是“普通人”,只要頭腦清醒,四肢健全就可以,但事實可能跟大家聽到的完全相反。

1.招人標準:民企的正人君子

曾經阿里選人有一個不成文的標準:國有企業的“搗亂分子”,民營企業的正人君子。

國有企業創新弱,裡面的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在那樣的組織環境下,很難發揮價值。比如螞蟻金服的很多人才都是從傳統銀行、保險、證券過來的,對公司發展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民營企業的一般都會比較“野”,民營企業裡的正人君子,人比較有正能量,有自己的底線,如果能力很強,是阿里偏好的人才。

2.“挖人”套路:多談理想,少談業務

阿里有句話,“吃相不要太難看”。挖人時不能上來就問:你要不要到我們公司。實際上,阿里很多牛人都是在行業論壇上認識的,大家彼此建立關係,先保持生活上的關係,過一兩年再去挖。

比如過去馬雲挖人,會帶著家人朋友一起,約上未來可能會加入阿里的人才,去西湖邊吃飯聊天,不談工作,只談人生。如果覺得這人不錯就繼續聊,不對路的話,後來也沒必要聯繫。

3.新人做老業務,老人做新業務

老人一直幹老業務,你不知道到底是他能力好不好,還是這個業務本身好不好。如果給他一個新業務,他依然做得好,說明這個人真的很能幹。

新人剛進入一家公司,對公司的組織、文化不熟悉的時候,做新業務會遇到很大的挑戰,先讓他在老業務裡面泡一泡、瞭解這家公司的基因、業務形態是什麼,再讓他做新業務,可能就很不一樣。

4.為過程鼓掌,為結果付酬勞

阿里是一家非常“實用”的公司,同時又有理想主義。理想指的是有情懷,實用就是在乎結果。

阿里內部有句話叫,“沒有過程的結果是垃圾,沒有結果的過程是放屁!”你搞出來的東西不具備可複製性,有可能只是運氣;你忙了很多,最後沒有結果,年終獎還是沒有。

5.關注兩個離職高峰

一般企業有兩個離職高峰,一個是6到9個月,新人來了發現不能匹配,他就走了;還有一個高峰是入職兩年左右,員工到了職業倦怠期,如果不能有新機會,不能升職,他就開始倦怠。

阿里特別關注剛入職新人和入職兩年左右的員工,然後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策略,以保留關鍵人才。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讓員工經常處於“折騰”狀態

企業文化不是貼在牆上,而是企業內部通過一次次“打仗”以後沉澱出來的東西。阿里的文化有幾個特點:

1.擁抱變化:給員工“不安全感”

現在阿里公司員工數超過7萬人,還在往前狂奔,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我的前同事每天加班還是像過去一樣。

阿里有一個鼓勵流動的機制,內部轉崗非常頻繁。很多員工感嘆,阿里變化太快了!這樣會帶來什麼?不安全感。在阿里你每一天都會處於折騰的狀態。

2.使命感:你們的事業讓員工感動嗎?

在成長過程中,阿里不是靠薪水吸引員工,靠的是使命和夢想。上市之前阿里的薪水並不高,很多人都是放棄原來的高薪過來的。阿里拿什麼“點燃”員工?關鍵是使命感。

有一次淘寶開年會,大屏幕上講述一個殘障人士通過淘寶實現了就業,臺下的阿里員工感動得稀里嘩啦,因為他看到自己做事不是為馬雲服務,而是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前兩天我在北京跟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也在聊,“你們做的東西,員工感動嗎”?

3.開放:讓“毒草”長在陽光下

阿里內部也有很多抱怨,但講究開放的氛圍。我們做內網的時候也說,“讓毒草長在陽光下”。比如天貓做過一個項目,大家都覺得有問題,就有批評的聲音直指“逍遙子”(張勇,現任阿里巴巴集團CEO,曾任天貓CEO)。

馬雲對員工講,“我希望你們向公司抱怨,而不是跟客戶抱怨。”

4.信任文化:嘻嘻哈哈,解決不了問題

阿里的文化是不斷升級的,最終是為了保證業務的成功,為什麼阿里能做到?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溝通建立信任,員工對領導有意見,你找領導談;談了還不信,你找領導的領導;最後都不相信,你找馬雲,馬雲也不信,你走就可以了。

文化是一家公司成功經驗的沉澱,大家相信這麼幹能成事,這是最核心的東西。否則大家只是嘻嘻哈哈,解決不了問題。

震撼!人均產能高達330萬,阿里這點讓對手膽寒!

馬雲定期開會,

和高管討論阿里的“死法”

一個不斷生長的組織是什麼樣,大家可以往這幾個方向去思考:

1.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現在都在拼速度,因為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你不知道哪天就被誰幹掉了。

王健林在業務經營上很有頭腦,同樣是做商業地產,萬達的速度會非常快。菜鳥物流也是一樣,短短几年時間就發展起來了。這背後都是拼出來的,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整個節奏都很快。

2. 沒有最終,只有最新

不斷去迭代,不斷去優化,不斷去完善。

很多外企諮詢公司面臨的巨大挑戰是什麼?他們會搭一個系統框架,結果發現行業一變,三年後用不上了,因為現在的組織已經不是原來的形態。

3. 組織彈性越來越大

組織不再是一個僵化的東西,組織架構要根據戰略不斷地進行動態調整。馬雲會定期組織高管開會,討論阿里未來可能出現的“死法”。

你們可以想象,這樣的組織里人是什麼狀態?公司每天都是快節奏,人每天都是充滿了不安全感,當然每天可能也充滿了興奮感。

4.生態不是規劃出來的

未來會誕生很多超級“巨無霸”企業,巨無霸上面再長出很多“跳蚤”(小企業)。

淘寶、微信都在這麼做。樂視本來做得不錯,但是想規劃一個生態出來,挑戰就很大,因為生態是長出來的,而不是規劃出來的。

阿里的業務都是一塊一塊長出來的。曾鳴說,企業戰略“三分看,七分拼”,十年之後什麼樣,沒有人能清晰地瞭解,你看了幹了,才能一步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