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康源


霍光虽然是权臣,专权了几十年,但他的权势没有大到像后来的王莽、司马昭那种可以杀君弑位的程度。并且,霍光只是权臣,他不是奸臣。



自古以来,权臣想要篡权,有一个很硬性的标准,就是要把皇帝彻底的架空。掌握兵权都只是最基本的,掌握兵权之后还要把大臣都笼络到自己的旗下。只有争取到了士大夫阶级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支持),权臣才算是有篡位的资格了。

就比如像王莽、司马昭,他们当年废掉皇帝的时候,周围的大臣都是支持他们的。就连后来杀皇帝,也没多少人反对。毕竟大汉和大魏都只是靠惯性才勉强活着的,群臣们心里清楚的很,刘氏和曹氏早就该下台了。

反观霍光呢?他就差远了。汉室未衰,群臣都向汉。只不过因为皇帝还小,需要一个大臣辅政而已。在这起情况下,霍光要是敢篡位,那就是厕所里点灯——找死。

就拿霍光当年废刘贺为昌邑王来说,当时大臣其实是不支持他的。但他为了废刘贺,硬是拿刀架着脖子,逼着大臣支持他。

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立宣帝。——《汉书.杨敞传》

当时坚决支持霍光废刘贺的人,主要是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两人。田延年去找丞相杨敞商量,杨敞当场惊呆了,不敢表态。后来她老婆告诉他,你还是答应吧,这种大事不能留活口的。他既然告诉了你,那就表明你已经没有回头路。否则霍光可能会先杀了你!然后再去废皇帝。于是,杨敞最终只能很不情愿的同意了。




刘贺被废黜之后,很多人都认为霍光的权势增加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霍光因为拿刀逼着大臣支持他,这导致很多官员都对他投了不信任票,当宣帝登基后,相当多的大臣站在了宣帝一边,帮宣帝压制霍光。

所以实际上,霍光因为废刘贺,他的权势上限比之前是要降低了。

比如汉宣帝登基后,侍御史严延年就公然向霍光发难,弹劾他废皇帝一事。

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汉书.严延年传》

如果这是在王莽、司马昭那个时代,严延年这种行为简直是找死啊!怕是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可谓是在霍光那个时代,他最后却一点事都没有。并且相当多的官员还纷纷对严延年表示了敬佩,冷眼怒瞪霍光。

面对群臣的质疑,霍光也是没办法,只得表示归政于宣帝,以示清白。宣帝对此自然是不敢接受,表示我还是信任你的,朝廷事务也不能离了你。于是,这件事情才算是稍微平息了一点点。

霍光在事后心里气不气,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霍光当时拿满朝文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么一看,霍光这个权臣当的确实窝囊透顶。他别说是跟王莽、曹操、司马昭比了,就算是跟董卓比,他也差了档次。起码董卓还敢罢他叫板的官员。(严延年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后来也是死有余辜)

不久之后,霍光想跟宣帝拉近关系。可是宣帝利用群臣又整了霍光一次,搞得霍光在众人面前很没面子。这次事件就是立皇后。


霍光想让汉宣帝娶自己女儿,这样可以让他从权臣变成外戚,给皇帝当岳父。但是汉宣帝坚决不同意,最后在群臣的支持下,立了自己的糟糠之妻许平君。

很多人认为许平君能当上皇后,单纯只是因为汉宣帝对许平君爱情专一。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古代立皇后不是小事,立谁当皇后,背后都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比如光武帝刘秀坚持立阴丽华为后,仅仅只是因为爱情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吧。郭皇后背后的河北豪族势力那么强大,刘秀要是通过废皇后,进行政治打压,这是不合情理的。


同样的道理,汉宣帝立许平君也一样。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上位,这是霍光让大臣在这件事情上表态,到底是支持我,还是支持宣帝;宣帝想立许平君为后,这也是宣帝让大臣在这件事情上表态,到底是支持我,还是支持霍光。

最后的结果让霍光非常郁闷。支持许平君的大臣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许平君就成了宣帝的皇后。满朝文武联合压制霍光,而霍光对此是一点招也没有。你说霍光这个权臣当的是有多窝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帝的年纪越来越大,支持他的大臣也越来越多。而霍光一党,权势也是越来越小。

首先,当年支持他废刘贺的田延年,因贪污被逼死。田延年自尽前,霍光非常想帮田延年洗脱罪名,毕竟他是自己的左膀。但田延年贪污罪名确凿无疑,在这风口浪尖上,霍光终究也不敢只手遮天,包庇田延年。所以你说,霍光这个权臣当到这个份上,他到底窝不窝囊?

紧接着,当年另一个支持霍光废黜刘贺的张安世看情形不对,也退居二线,不再过问朝中的权力斗争。这等于,霍光的右臂张安世自己把自己打瘸了。

左膀右臂都没了,霍光还剩啥?先不说他有没有篡位的想法,就算他有,此情此景,他也没篡位的资本啊。

再之后,霍光的傻媳妇毒死许平君,这个事情霍光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若是他事先知道内幕消息,怕是借他十个胆子,他也是不敢干的。

总的来说,霍光是权臣不假,但他的权势在历代权臣当中,只是比较低的一个档次。由于他废立皇帝玩得太大了,导致大臣们纷纷站在了宣帝身后联合压制他。他不但不能在宣帝一朝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反而被宣帝逼得步步后退。到了临死前,霍家的权势真心算不上权倾朝野。

所以我觉得,霍光更像是加强版的周勃,或是加强版的陈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干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废刘贺,比如隐瞒傻媳妇毒杀皇后的秘密。但是若是要让他去篡位,他还是不敢的。


Mer86


霍光不篡位,是不想篡?还是不敢篡?有自身原因,更有外界因素。

首先峰子哥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

霍光,西汉著名的大权臣,一生共经历四代君王: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掉,刘贺即第一代海昏侯)、汉宣帝(刘病已),长达50年。

霍光除了是坚挺的四朝“不倒翁”外,峰子哥再来说霍光的“通天关系”:霍光,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的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这是逆天的关系!

汉武帝托孤,霍光拜大司马

西汉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托孤: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同为托孤重臣,共同摄政,辅佐8岁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即位。

汉昭帝在位,托孤大臣之斗

汉昭帝继位,托孤大臣之间的争斗开始了。上官桀联合盖长公主、燕王刘旦、辅政大臣桑弘羊等共结成同盟,并向汉昭帝进言诬告霍光有谋反之心(霍光招人眼红了),并准备一举干掉霍光。

不料,年仅14岁的汉昭帝识破阴谋,不理不睬,还下令:谁再敢诬陷霍光,决不轻饶。上官桀等人,像狗咬了刺猬一样,眼看从汉昭帝这里无处下牙,一计不成,便又生出一计。

这一计是什么?峰子哥像说这简直不是一般地疯狂:上官桀等人居然企图发动政变,废掉汉昭帝,立燕王为帝,进而诛杀掉霍光。连一代强人汉武帝指定亲立的继位人都敢废,你说这帮人胆子该有多大!

结果,谋大事不密,阴谋泄漏,上官桀、桑弘羊被霍光杀掉,盖长公主、燕王刘旦自杀。这一下好了,斩首却被反斩首,从此霍光成了帝国朝政的实际决策者。

纠其原因,霍光是因得到了汉昭帝的充分信任,而得以大权独揽。当然,霍光在汉昭帝时期,携手并辅佐皇帝,开创了和后来汉宣帝时期合称的“昭宣中兴”。(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汉废帝刘贺,霍光立帝废帝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

霍光立了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即位,后又以刘贺淫乱失德原由,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就被废掉了。


刘贺,是一个淫浪色君,看见美女就色心欲起,按捺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当皇帝也许不在行,但调戏女人倒有一套,调戏得女孩家春心萌动,宫中不少有姿色女人被搞上了龙床,荒淫床帏之事没少干,最终沦为西汉王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此时的霍光,动辄废立皇帝,权力达到了巅峰,没有一人之下,只有万人之上。

汉宣帝刘病已,君臣关系微妙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霍光就从民间迎立了汉武帝的曾孙、一个毫无势力背景的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刘病已,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宣帝了。

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刘病已封他的“前任”刘贺为海昏侯。刘贺,就是如今发现的南昌海昏侯墓的主人,属于第一代海昏侯。“海昏侯”这封号,一昏字,对于刘贺似乎“颇有一番寓意”。

汉宣帝一上位,霍光就作出要“还政于帝”的姿态,但刘病已坚决推辞不受。这个刘病已,果然不一般,政治智慧初露端倪!刘病已非常清楚一点:此时自己立足不稳,还要仰仗霍光支撑朝政,霍光势力盘根错节,岂可一蹴而就?(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于是,汉宣帝仍让霍光全权处理,一如往常,朝政大事依然先经霍光点头,再禀报皇帝。

刘病已的放权,以及示弱听话的政治智慧,麻痹了霍光家族。一个能忍善忍的人,一个长期蛰伏等待时机的人,一个韬光养晦、不与霍光起冲突的人,几乎霍光也找不到废黜他的理由。

汉宣帝刘病已对霍光的信任,多是表面的(峰子哥认为不及汉昭帝对霍光的那种信任),其实刘病已内心十分忌惮,与之同车时“若有芒刺在背”。一个功高震主的强人,坐在皇帝身边,皇帝压力三大啊,祸根就此悄然埋下了。

后来,霍光的继室老婆买通了御医淳于衍,设计毒害了汉宣帝临产的皇后许平君,以确保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成功上位为皇后。汉宣帝审讯御医得知了一切,但默不作声。

但霍光事后得知,大为惊骇,这娘们疯了!敢背着我干这种事!霍光虽然生气但还是包庇了老婆,此时不了了之。这层窗户纸,汉宣帝没有捅破。

霍光病逝,汉宣帝大清洗!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汉宣帝以皇帝级别的葬仪,给霍光操办丧事。霍光的继士老婆(就是毒杀许皇后那位),嫌不够气派,将霍光的坟墓规格扩大。


峰子哥觉得这人一旦自己作死,大都一点也感觉不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假象。

地节四年(前66年),霍家谋反败露,汉宣帝隐忍的一刻爆发了:除少数人外,霍家族灭,皇后霍成君被废,长安城数千家被牵连灭族。这是一场大面积的血洗!

霍光并不想篡位,也不想背负骂名。因为从他一废一立的两个皇帝来看,一个是昏庸的刘贺,一个是没背景的民间刘病已,所以至少在他看来容易掌控。

其实,峰子哥倒认为:霍光更多的想法是只想当个权臣,一是最最主要的无意篡位担负骂名,二是篡位有风险(人心不服、刘氏藩王等因素),三是图实不图虚。


最后,留个讨论话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江山,他会迎立还活着的汉献帝吗?


好了,峰子哥先说这里。更多有趣内容,关注【峰子奇观】,每天更新,下期见!

▷▷版权声明:本文系【峰子奇观】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欢迎转发文章、留言及私信交流!

峰子奇观


谁都想自立为帝,但不是谁都可以自立为帝的,霍光不能自立为帝,是因为霍光没有自立为帝的条件。

第一,霍光虽然是权臣,但是没有军权。

作为汉武帝晚年的托孤重臣,霍光在朝为官多年,把持朝政,但是没有对军队强有力的控制权,没有军队的支持,任何造反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天下刘姓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实力。

自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来,刘姓诸侯王的实力虽然被进一步削弱,但是霍光时代,还是有一定力量的,如果朝廷此时更朝换代,那些刘姓诸侯王是不会同意的。

第三,天下黎民渴望和平稳定,而不是战乱。

霍光如果称帝,必然会引起国家大乱,势必会生灵涂炭,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不会支持的,霍光自立为帝不合人心。



第四,传统思想和实力使霍光不敢。

霍光是个谨慎有余的大臣,受传统思想影响,忠君思想深厚,思想上就使霍光惧怕三分,而自己又没有实力,一旦造反失败,就会被诛灭九族的。



所以,霍光不想、不敢、无能、无力自立为帝。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津城沐雨


霍光权倾朝野二十年,没有篡位自立,不是他没有机会,是他没有那个野心,他只想做一个权臣,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在他掌权期间,息兵养民,积蓄国力,蓄势一击打垮匈奴,为汉朝后来迫使匈奴臣服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是在他手上创下了第一次权臣废立皇帝的历史记录。

霍光的发迹离不开骠骑将军霍去病,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在霍去病的引荐下,霍光才得以在汉武帝身边做事,做了二十多年,且从来没出任何差错,足见霍光此人做事十分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因此,汉武帝很信任他。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际,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命他辅佐时年才八岁的汉昭帝。作为“托孤大臣”,霍光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汉昭帝期间,执行“轮台诏令”后的政策,休养生息,发展民生,使汉朝的经济逐渐恢复过来。公元前74年,在位13年的汉昭帝驾崩,年仅21岁,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掌握大权的霍光决定迎立汉武帝之孙刘贺继位,刘贺此人,骄横放荡,不守规矩,霍光征询皇太后的意见后,将这位仅做了27天的新皇帝给废了。于是,刘贺成了汉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赶走了刘贺,霍光拥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汉宣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此前的汉昭帝时期,共创了汉朝又一盛世“昭宣中兴”。而作为汉昭帝时期和汉宣帝早期的实际掌权者,霍光居功至伟。


冷暖自知274497472


霍光是四朝元老,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四朝,其中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病已是其所立。到了汉宣帝时,他权势快等同于皇帝了,但他为什么没有自立为帝呢?

第一、霍光是汉武帝相信的大臣,相当于刘备相信诸葛帝,托孤于诸葛亮一样。并不是所有人的报负都是当皇帝的。霍光的志向,不是当皇帝,而是当一个忠臣。汉武帝晚年,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汉武帝逝世后,霍光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辅政,但“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也就是说,虽然几个人共同辅政,但霍光是首席辅政大臣。

第二、霍光虽是权臣,但在执政前期羽翼未丰,他不是一个人辅政,其他辅政大臣虽然没有他权势大,但也对他是个制约,既便想篡位,时机也不成熟。

第三、霍光辅政的皇帝,都不是昏君,不是小皇帝,而是成年人,霍光没有机会篡位。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期间,史称昭宣中兴。这里面有皇帝的英明,也有霍光辅政之功。汉昭帝与汉宣帝是个明君,霍光虽然是个权臣,但他却不是一个奸臣,更不是一乱臣。所以后世将霍光与伊尹并称。

第四、霍光如果想篡位,应该是在他行废立之事时。刘贺当了二十七天皇帝被他废掉了,但接任的皇帝刘病已,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几乎没有任何把柄让霍光抓住,直到霍光去世。霍光去世后,其后人倒是想谋反,但分分种被汉宣帝平叛了。落得个霍家反叛之人都被处以极刑的下场。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首先,霍光没有随便废立皇帝。他也没有能力随意废立皇帝。不仅是霍光,就连群臣、太后都认为刘贺不守君道,并且屡教不改。当废之。

霍光废除大汉皇帝,是谨慎的,征得了群臣和太后的同意。霍光废除刘贺,是顺势而为。

其次,霍光对大汉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最后,汉宣帝刘病已确实是一位明主,他让饿殍遍野,吏治腐败,千疮百孔,濒临灭亡的汉朝中兴,使汉朝国力、疆域达到鼎盛。

事实证明,霍光废除刘贺,立刘病已为帝,是正确英明的决定。

后世将霍光与伊尹并称,二子皆是拯救天下的忠臣。

不同的声音来自法家。韩非子有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还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张——主而诛臣,焉有过!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臣子。就是以礼法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不守君道的皇帝,应该被弹劾。

但依据法家标准,霍光则是乱臣贼子。


通过对霍光不同的态度可知。儒家为民杀君。法家为君杀民。儒家代表人民的利益,法家代表君主的利益。

儒家思想接近民主宪政。而法家则是民主、宪政的死敌。


杨朱学派


因为霍光本身是没有篡权的初衷的,而是效仿周公伊尹,重社稷而轻君,从霍光死后霍氏集团烟消云散也可以看出但他自己没有夺权篡位之心。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刻意去创造能够夺权的条件。这就是宣帝灭了霍家一门还把霍光放在麒麟阁之首的原因



汉武帝临终之时,曾对当时的大臣霍光说,“君未逾前画意邪?立少子,行周公之事。”

这则记载具有重大意义。此前虽然多次出现过赵高、吕后等人的擅权,但这些行为都未曾得到儒家礼法的认可。

汉朝作为第一个所谓“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王国,这是第一次以儒家学说为根据,肯定了霍光辅佐幼主,掌握大权的行为。而其理论依据就是来自于周公辅佐成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霍光的历史地位也与赵高等人彻底划开界限,不再是擅权的权臣,而是堪比周公的一代贤臣。


短短数年之后昭帝驾崩,继承顺位上的刘贺在宫中“行淫乱”,于是霍光和时任大司农田延年发生了以下十分值得玩味的对话:

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

这段对话里,田延年正是以伊尹废太甲的史事,肯定了霍光废刘贺,另立贤王的合理性。

之前虽然有过周勃等人废少帝的先例,但那是周勃等人从血缘上否认了少帝的合理性。此次霍光废帝则与周勃废帝有较大不同,他承认了刘贺血缘上的继承顺位,但是认为辅政大臣是有权以其“不贤”为理由,效仿伊尹废其帝位的。

在诸臣为太后的上奏中,曾提到“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又屡次提到刘贺的淫乱行为“危社稷”、“社稷将倾”、霍光最后也说,“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这些的理论依据来源,正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的社稷重于君。

尽管汉代儒学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和延伸,但至少从这件事来看,是孟子的理论在汉代真实的政治事件中彻底得到了承认和应用。

班固在《汉书.霍光金日磾第十八》末尾的赞语中说:

“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可见,尽管班固对霍家人的家族专权提出了批评,但是对于其在昭帝年幼时的辅政,和废刘贺、立宣帝的行动,是给出了高度肯定的。而认为霍光所能媲美的上古贤人,正是周公、伊尹。

由于霍光的行为被儒家礼法所认可,因此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为辅政大臣作出了正面的规训:在君主年幼时期辅政大臣可以独揽大权,而一旦君主作出危害社稷的行为,辅政大臣随时有权解除君主的帝位,另立贤良。


图影观史


霍光,西汉时著名权臣,历汉武帝,汉昭帝,海昏侯,汉宣帝四朝。昭帝即位时,霍光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霍光作为辅政大臣开始执柄国家,权宠加身几十年,可谓是显赫一时。那拥有如此权力的他,到底有没有想过篡位呢?


其实作为后人,我们纵观霍光一生,我们可以说他是权臣,但他依旧不失为一个忠臣,霍光是对得起汉武帝的托孤的。武帝驾崩后的三次帝位更迭都是主少国疑的危险时期,霍光都站了出来,庇佑昭帝,宣帝成长起来,为昭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武帝晚年选择霍光来辅佐少主弗陵,并且赐给霍光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并对霍光说‘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用此像霍光表达自己对其辅政的信任和希冀。昭帝即位的时候才八岁,一切政务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霍去病的原因,霍光十几岁就入宫当了郎官,史书记载:“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锦中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况且霍家累受皇恩,霍光从小就跟在武帝身边侍奉,对武帝可谓是忠心耿耿。霍光执政期间,因循守职,对武帝颁布的轮胎诏继续加以贯彻,昭宣中兴是离不开霍光打下的基础的。


昭帝的辅政大臣不只有霍光,还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桑弘羊,上官桀等人为了夺权,勾结燕王刘旦等人,诬陷霍光谋反,即燕王上书事件,却被才十四岁的昭帝识破,昭帝说,‘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知道大将军的事,谁再敢搬弄大将军的是非,决不轻饶’。霍光权宠加身是离不开昭帝的信任的,霍光也更加兢兢业业来回报皇帝的信任。

之所以有人觉得霍光有谋逆之心的原因在于海昏侯。元平元年,昭帝驾崩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当时大臣们选择了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可刘贺烂泥扶不上墙,在位才27天。


正事没做几个,荒唐事干了一大堆,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着想,霍光只能废刘贺为海昏侯,另立武帝曾孙,也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新君。废立皇帝,确实不是人臣所为,可如果放任刘贺瞎搞,霍光怎么对得起武帝的托孤,霍光真心想篡位的话,大可废了刘贺,自己登上皇位的。

同样面对幼主,王莽之所以篡位,主要是西汉末年的皇帝自成帝以来,大都昏庸无能,甚至还有爱男色不爱江山的同性恋皇帝,皇权失信而武帝,昭帝都是一代明君,皇权还是有很大威信力的。他们对霍光也即位信任,霍光是不会辜负武、昭的信任的。

霍光历任四朝,权倾朝野,霍家也因此鸡犬升天,甚至嚣张跋扈起来。然而盛极必衰。自从霍光迎立宣帝后,为霍家的倒台埋下伏笔。霍光毕竟执掌朝政几十年,宣帝登基时也已经长大成人,二人必不可少的会发生冲突,但宣帝还算克制,仍然把朝政交给霍光全权处理。待霍光死后,霍家人自己作死,宣帝也开始算霍光老婆害死自己原配许皇后的帐,霍家几倍族灭,只有少数人幸免。

霍光或许不过是想效仿伊尹,周公之流而已。霍光是否有篡位的野心?我们无从得知,但即使他有,他也不会去干。那时候皇权威信力极大,人心皆向于刘氏,霍光根本没有滋生篡位野心的土壤。


夏目历史君


霍光独揽大权,加上身材高大,不苟言笑,行事严厉,让朝野上下不由自主地感到压抑和恐惧。历史反复表明,权臣是很难做好,既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又要有个好形象,留下好口碑。霍光在后一个方面显然做得不够,至于登位就洗洗睡吧。

(1)霍光不敢想啊

与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不同,霍光长着一副标准的文官相。霍光皮肤白白净净,脸部轮廓很分明,还蓄着很漂亮的须髯,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西汉文官形象。如果说有什么特别,那就是霍光长得很高,

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哥哥霍去病是头脑简单、凶猛善战的人,而霍光

做事情非常严谨,规规矩矩。曾有好事者暗中做标记,发现霍光每次

进出皇宫的殿门,都在固定的地方停顿、前进,几十年丝毫不差。霍

光做事的谨慎和周密,可见一斑。

(2)霍光属于突击提拔,破格使用,根基不稳

武帝指定霍光为头号辅政大臣,是突击提拔,更是破格使用。凡是被突击提拔、破格使用的干部都会遭人妒忌,乃至攻击暗伤。霍光也不例外。在霍光主政初期,就遭遇了两次权力危机。第一次是汉

武帝刚死就有近臣(卫尉王莽的儿子、侍中王忽)扬言刘彻驾崩的时

候,自己就在身边,不知道汉武帝有托孤的事情,不知道留有遗诏,

意图动摇霍光的地位制造混乱。霍光强力反击,逼迫这些人自杀了。

第二次权力危机对霍光的打击更危险。霍光的亲家上官桀(霍光的女

儿嫁给了他儿子上官安)父子、盖长公主等人求官扩充势力,遭到霍

光反对,就与在经济事务上与霍光不和的桑弘羊、谋取帝位的燕王刘

旦结成“四人帮”,企图谋杀霍光,废掉昭帝,拥立燕王为天子。他

们诬陷霍光,结果被年幼的汉昭帝识破,最后事情败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诛,燕王和盖长公主自杀。而平稳渡过危机的霍光权力得

到巩固。他的外孙女上官氏又被汉昭帝立为了皇后,从此霍家权倾朝

野,势力遍布朝野,基本上继承了卫家的权势。

(3)大臣立个皇帝都失败,为啥还称帝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没有儿子。当时,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活着,众大臣都主张立广陵王为帝。但霍光考虑到汉武帝生前不喜欢行为暴戾的广陵王,不同意立他为帝,主张迎接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新皇帝。他力排众议,让刘贺当了新皇帝,又逼死了刘胥。事实证明霍光的决定是错的。刘贺这个人更加行为暴戾,而且荒淫无道,最后发展到奸淫汉昭帝的宫人。令人大失所望,以淫乱多罪为名废黜了即位才几十天的刘贺。大臣废黜皇帝,

霍光做了迄今为止的第一人。这是霍光和他的家族权势鼎盛的巅峰,

但也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你想啊,霍光能够随便废立皇帝,不管用的

是什么理由,都是不恰当的,这在朝野眼中不是权奸是什么?


一枚蜻蜓


霍光,是西汉著名的权臣,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霍光其实是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如果没有霍去病,霍光或许不能掌握权力。在汉武帝死之后,掌握了西汉三朝皇帝的政权,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在他手里可以随意废立皇帝,汉废帝刘贺就是由他一手推上皇位,又一手推下去的,可他为什么没有自己当上皇帝呢?


史官经常用行伊霍之事来指代大臣僭越行废立之事,其实这个不能算一个贬义词,智能说是一个褒义词,霍光确实做了超出大臣权力之外的事,但本质上他没有篡权之心。


霍光对汉室是忠心的,他没有想谋反的心,反倒是汉武帝指定的其他辅政大臣有异心,上官桀父子曾联合盖长公主、燕王刘旦以及辅政大臣桑弘羊等共同结成反对霍光的同盟,还诬陷霍光想要谋反,幸亏汉昭帝明察秋毫才得以还霍光一个清白。可能有人会说他废立了皇帝,他废立皇帝是他怕新皇帝会对他产生不利,要是让刘贺当上皇帝,可能自己就性命不保了,要是换你处于霍光的位置,看到刘贺一当皇帝就给朝廷洗牌,换谁都会害怕。霍光的确是帮自己的亲戚谋利,还在朝廷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但霍光也做出了很多贡献,要不是他可能就没有之后的“昭宣中兴”了。

而且霍光碰到的都不是昏庸之君,他面对的汉昭帝与汉宣帝都是有作为的皇帝,霍光要是想称帝,很难解决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都不是小孩子,不会受他摆布,霍光所处的时期也不是乱世,他没有造反的契机。再者朝廷内也不是霍光一个人说了算,看霍光不顺眼的大臣多了去,要是霍光敢称帝,估计是群起而攻之。

再说霍光是专权,但人家并没有乱政,霍光可是汉昭帝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中的第一位,可见他对于西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要不然也不会给他这么高的荣誉。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鲁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